桃花映面宋美龄

第10章


笑道:“我虽不信佛而信基督,但两教同理,普度众生。”边说边在蒋介石的搀扶下,轻盈地登上渡船。开局顺利,好兆头。 第一天,蒋介石一个人说,宋美龄只管听,不答话。当然,蒋介石说的都是从陈布雷那儿“现贩现卖”的。宋美龄虽没有表态,但心里已觉得蒋介石蛮博学的。 
  第二天,蒋介石开始讨好宋美龄。 
  两人走在“鹤桥”上,蒋先介绍“鹤”因何象征长寿,接着祝宋美龄“松鹤延年”。 
  走进“百寿亭”,他先介绍100个不同字体的“寿”字之妙处,紧接着祝宋美龄“永寿永康”。 
  宋美龄听罢不由得笑了。 
  第三天,宋美龄主动邀蒋介石登“观澜阁”。蒋介石连连摇头说:“无澜可观……无澜可观……”宋美龄顿觉奇怪:“既有‘观澜阁’,为何无‘澜’可观?” 
  对这个问题的答案,陈布雷早有交代,应讲清前后两层意思。蒋介石这时却把陈布雷两层意思的先后顺序颠倒了,脱口先说出后一层意思:“宋女士放心,纵有千难万险,只要有蒋某在,定能化难为易,化险为夷。” 宋美龄先是一愣,随后嗔怪道:“你胡扯什么呀?这‘观澜阁’之‘澜’,是‘波澜’之‘澜’,怎么扯上‘千难万险’?”蒋介石心一紧,知道自己弄错顺序,赶忙解嘲:“一样嘛,一样嘛……宋女士难道没看到山门口那4个大字‘海不扬波’?海都不扬波了,江上何来‘澜’呢?江上无‘澜’,蒋某更不怕‘难’噢。岂不是化难为易,易如反掌?” 
  第四天,宋美龄主动邀请蒋介石到山中“定慧寺”上香。蒋介石有点迟疑,因为陈布雷知道宋家信奉基督教,对佛教寺院不会有兴趣,故而未对蒋介石去定慧寺有所交待。现在宋美龄竟然提出这个要求,蒋介石担心自己进入寺院“一问三不知”。 
  他劝阻:“宋女士笃信基督教,蒋某也希望与宋女士同信仰。佛教寺院就不用去了吧?” 
  哪晓得宋美龄并不领情,她也有她的“孝心”,反问蒋介石:“蒋老夫人不是虔诚的佛教信徒吗?我们代她去上一炷香,岂不更好?”原来宋美龄是想代未来的“婆母”上香,作为儿子的蒋介石还有何理由拒绝? 蒋宋两人让侍从买好香烛,一起进入寺院,按佛教的礼仪点烛、上香、磕头…… 
  一切都是那么真心诚意。 
  走出寺院,宋美龄面对山门上“定慧寺”三个字,突然问蒋:“请问大总裁,能不能给小女子讲一讲这‘定慧’二字的涵义呀?” 
  蒋介石一下子愣在那里,不过,他急中生智,马上答道:“‘定’者,是蒋某决定之‘定’,‘慧’者,是宋女士慧眼之‘慧’——蒋某心中早已决定,借宋女士之‘慧’,为中华民国增辉。”宋美龄大笑不止。 第五天,蒋宋游览“郑板桥读书处”。 
  蒋感叹:“蒋某半生戎马征战,耽误了多少读书的时间。后半生真想隐居于此,以郑板桥为楷模,好好读几年书。” 
  宋美龄会心地笑了。两人走到“郑板桥读书处”旁边的“别峰庵”门前时,宋指着庵门说:“大总裁隐居焦山读书,小女子愿在此庵带发修行,终生陪伴在大总裁身旁……” 
  蒋介石欣喜若狂,连问:“是吗?您不后悔吗?” 
  宋美龄坚定地回答:“永不后悔。” 这样,蒋介石与宋美龄到镇江作10日游。每日里双飞双憩,形影不离,相互间情投意合,尽诉衷肠。 
  美龄回到上海,见到大姐霭龄时的第一句话,便是“此生非蒋氏不嫁”。 
  宋霭龄听了嫣然一笑,心中却是暗暗称赞蒋介石果然好手段,几天工夫,便把一个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颠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异国他乡,小妹芳心已许。 
  宋霭龄知道,最后的障碍,是二妹对蒋介石的厌恶和宋子文对刘纪文的选择。 
  宋庆龄对蒋介石发动“三·二○事件”、“四·一二”政变,屠杀工农的反共反人民的立场表示强烈抗议,同时对蒋介石的人品也极为不满,认为蒋介石流氓气息太浓,家有妻室,还嫖妓绯闻不断,而嫖妓是宋家所不能容忍的。另外,蒋介石的头脑中装满了帝王将相腐败思想,和完全西化的宋美龄没有共同点。因此庆龄认为:蒋介石向宋美龄求婚,除去政治上的利用外,根本不存在爱情。她甚至表示:“宁可见到宋美龄死去,也不愿见到她嫁给蒋介石。” 
  但随之而来,宁汉合流。武汉政府垮台,宋庆龄迫不得已撤离武汉,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坚贞不渝的反蒋立场,使蒋介石内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对她进行跟踪监视,威胁利诱。宋庆龄的处境十分危险。这时,惟一能迫使蒋介石收敛迫害活动,帮助庆龄改变处境的只有宋霭龄一人。 
  可是,宋霭龄对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处处予以默许。她在宋庆龄面前又用假作关心爱护的态度施加压力,劝说她退出政治斗争,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词刺激蒋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举。霭龄故意告诉庆龄,最好能暂时脱离上海险境,作一段时间的出国旅游。在如此内外压力之下,庆龄不得不秘密离开上海,出访苏联。 庆龄既走,在美龄婚姻问题上的反对者只剩下一个宋子文了。宋子文和刘纪文关系密切,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再加上他认为蒋介石的人品和门第都不够当宋家女婿的资格,因此,他对于蒋宋联姻一直都不是很热衷,甚至持相当的反对态度。   
  三、大姐充红娘(4)   
  宋霭龄为此也准备了一张王牌,这便是请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出面调解。谭在国民党内以八面玲珑、处事圆滑著称,被政坛称为“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国民党左右两派中都深得人缘。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遭国民党元老派所忌,不为时人所重,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并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己。 
  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霭龄、美龄姊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再三譬解,宋霭龄也从中积极斡旋,改善宋子文和蒋介石的关系,并推荐宋子文出任南京方面财政部长,结果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去日本,帮助霭龄说服宋母。 就在宋霭龄一个个地排除宋氏家族内部阻力的期间,蒋介石亦应宋霭龄的要求,10万元送三夫人陈洁如赴美读书;一幢洋房将二夫人姚怡诚安置到苏州居住。对大夫人毛福梅,蒋介石请出娘舅向毛氏摊牌,毛福梅仍然可以做蒋氏祖宅丰镐房的女主人,条件是必须在形式上与蒋介石办理一纸离婚证明。毛氏乃一弱女子,如何是蒋介石的对手,至此不应也只得应了。 
  蒋介石三拳两脚,3个夫人出国的出国,躲避的躲避,离婚的离婚,终于又是光棍一条。 1927年8月13日,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开始了全力向宋美龄求婚的努力,这之后不久,他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给宋美龄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情书” 
  。该信于1927年10月19日发表在天津的一家天主教报纸上:“余今无意政治活动,惟念生平倾慕之人,厥惟女士。前在粤时,曾使人向令兄姐处示意,均未得要领。当时或因政治关系,顾余今退而为山野之人矣,举世所弃,万念灰绝,曩日之百对战疆,叱咤自喜,迄今思之,所谓功业宛如幻梦。独对女士才华容德,恋恋终不能忘,但不知如此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女士视之,谓如何耳?” 
  蒋介石在此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以女性对落难“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侠客心肠,正式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 
  9月16日,宋霭龄以大姐和“红娘”的双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向众多的记者和摄影师介绍了蒋介石和宋美龄,并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 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太太提出与美龄成婚的要求。蒋在作出将尽力研究《圣经》,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诺后,宋母终于在霭龄造成的既成事实下,慨然应允蒋宋联姻。 至此,蒋宋联姻已成为不可逆转之势,只等婚礼的举行了。   
  四、中西两婚礼(1)   
  1927年9月17日,《纽约时报》于头版头条刊登一则令人吃惊的消息:“蒋总司令即将与宋美龄女士结婚”,并在该报左上角刊出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近日俪影。 
  当时该报驻上海记者米塞尔维茨发回的一篇报道说:这场在中国空前隆重的婚礼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据说蒋已请来了一位英国著名裁缝正在为他赶做礼服、礼帽,宋家正在为其妹赶制嫁妆。据说这份嫁妆价值3.5万美元,是中国姑娘中至高无上的。 
  米塞尔维茨在报道中还说:种种迹象表明,即将举行的宋美龄的婚礼并没有因为形形色色的蒋夫人的存在而推迟,他们之间的婚姻完全是以双方的爱情为基础的。蒋同宋的罗曼史将使蒋身价倍增,成为中国第一人…… 
  米塞尔维茨说,当时向他提供这一重要新闻消息的,既不是蒋总司令本人,也不是宋美龄,而是赫赫有名的孔夫人——宋霭龄。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