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映面宋美龄

第28章


 
  “敬畏心让我根本忘了去留意官邸楼下的摆设,我只觉得夜晚的官邸异常宁静,甚至静得连人们走路时都可以听见全身筋脉的摩擦声。直觉上,官邸除了宁静,光线也格外幽暗。我们走到楼梯口,正要上楼的时候,楼上突然响起了狗吠声,而且从叫声的宏亮,可以知道是两只狼狗同时发出的声响。这时,我不自觉地起了一阵寒战,自幼,我就十分畏惧狗…… 
  “我有些神经质地跟着医官和几个侍卫人员走上二楼,我终于看见那两条吠叫时声若洪钟的狼狗,一条在蒋介石的卧室,另一条显然是牡狗,就在宋美龄卧室……“宋美龄的卧室不大,大概只有十几坪大的样子。在幽暗的五烛光小灯的照明之下,我看见宋美龄蜷曲着身体,躺在床上休息。尽管那时狗吠声不断,可是躺在床上的宋美龄,却很安详地在卧榻上假寐。” 
  公元1975年4月5日11时50分,宋美龄的丈夫蒋介石走完了他的人生。 
  这年9月17日上午9时30分,宋美龄在松山机场坐她的“中美号”专机,离开台湾,飞往美国。 
  她决定,隐居美国——一个教育过她、支持过她的国家。 
  宋美龄美国的寓所在纽约长岛的蝗虫谷。 
  蝗虫谷坐落在纽约长岛北岸,这是一块面积达37英亩的地盘,是孔祥熙和宋美龄于20世纪50年代合买的。 
  据《宋美龄评传》称:在这片林荫处,有一组庄园式的建筑,主建筑有3栋,其中1栋有28套房间,这就是宋美龄在美国的住所。由于蝗虫谷镇多年前颁有极严格的法令,规定每一户住宅的建造,都必须留出至少2英亩以上的园地,因此,这里家家户户都似坐落在幽林之中。   
  三、家居住所(3)   
  宋美龄从此生活在宁静而且几近冷清的氛围中。 
  有人估计,她每年会客不超过10次。更多的时间,“以莳花、作画、阅读、练字来消磨时光。”   
  四、心仪国画   
  公元1949年,宋美龄结束在大陆的生活,退避台岛。1950年开始,她便学习绘画。 
  她开始学画,并非艺术追求,亦非兴致,完全是一种偶然。 
  她说:“我晚上未能入眠时,就画画。” 
  慢慢地,她体会到了个中的奥秘、情趣,继而达到一种境界:绘画能使人忘掉烦恼! 
  绘画能让人远离焦虑! 
  绘画同“晨课”一样能使人神怡神往! 
  绘画能修身养性。 
  宋美龄工笔国画,当然是从师的。据说,宋美龄心中属意的老师是溥畲。可是,当这位先朝遗老溥老先生听说蒋夫人要找他做老师学国画时,就发出了话:“我们大清帝国就是被你们中华民国推翻的,我岂能教宋美龄。” 
  当然,这只是一种坊间趣谈,不足为信。但是,宋美龄后来确实未从师这位溥大师。 
  据有关资料,宋美龄花甲之年学国画,她周围的人特地请了黄君璧、郑曼青先生。黄、郑二位可是当时台岛的国画大师。 
  这时的宋美龄,一样具有年轻时的好胜心理,要干的事,全力以赴。据说她为了学画画,可以茶饭不思。 
  刚开始的几个月,宋美龄每到下午就一个人钻进自己的书房,埋头学画。因为还在学习阶段,画室的地面到处是揉作一团的废画纸。 
  一天,正当宋美龄又一个人闷头画画的时候,蒋介石一声不响地来到她的书房,站在宋美龄背后静静地观看她画画。大概是蒋介石看见地上到处是废弃的画纸,也可能是为了宽慰初学的夫人,就在她的背后发出了轻声一笑。 
  听见蒋介石的笑声,宋美龄回过头来,一脸的凝重,只是瞅了一眼,然后说:“笑什么?没看过画画?” 
  蒋介石感觉夫人有些不悦,自知无趣,便走出了宋美龄的书房。 
  宋美龄学画、绘画,工笔20年。据一位官邸侍从回忆称:“夫人艺术造诣甚深,勤于绘画。邸内装饰之国画,多出自夫人手笔,并精印成册,分赠中外友人共赏。” 
  学画养性,观画怡情。艺术观赏可反映出一个人文化修养水平的高低。宋美龄不但画画,也经常外出看画。 
  由北京故宫博物院运到台湾的宝物,当时全部暂存在台中雾峰,其中包括不少古画。为此,宋美龄不惜三天两头往台中跑。工作人员当然知道她的来意,总是不厌其烦地将库中古画搬出来,供宋美龄观赏。 
  宋美龄欣赏字画,后来几乎到了如痴如迷的程度。 
  1973年,台北圆山饭店落成。宋美龄特别交待圆山的管理层,要在圆山饭店内复制一幅宋代的“清明上河图”,挂在饭店一楼咖啡厅墙上。就在这幅复制的清明上河图完成的时候,宋美龄还亲自到圆山视察。她看到这幅复制的图,觉得十分满意。当时,她突发奇想,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觉得‘清明上河图’里面,最精彩的就是左边的御花园部分,我们何不在台北设计一个公园,完全仿造‘清明上河图’里御花园的样子试试看。” 
  至于宋美龄仿造公园的最后结局如何,这不是本书所要交待的。但宋美龄赏画赏出文化、赏出生活品味,不说是独一无二的,也应该说是别出心裁的。 
  宋美龄美术生活意境,使她出自古人,又超出古人。   
  五、“晨课”养心   
  早年,父亲宋嘉树海外回归祖国后,最初做的就是传教工作,母亲倪桂珍也是一个圣公会的忠实教徒。父母的结合,用中国的话说,是“天作之合”,而用基督教的话语,则是“上帝的意志使他们成为夫妻”。 
  在这个亦美亦中的家庭里,如果说父亲“民有、民享、民治”的林肯思想影响了这个家庭,影响了他们的子女的话,那么母亲严厉刚强,决不优柔的品质,更对他们的子女影响深远。 
  在这个家庭里,几乎所有的孩子在他们还在襁褓中时,就被母亲领着做祈祷。因为在母亲看来,没有什么比对全能全知的上帝的虔诚更重要的了,不自觉自愿地接受上帝的指引,就不可能成为有作为的人。 
  不过,幼时的美龄对祈祷十分厌倦,她常常以口渴为借口,偷偷地溜到外边去玩,这样便常常惹得她母亲生气。强迫之下,美龄只得和兄弟姊妹一样到教堂去。 
  冗长的说教虽使得她觉得厌烦,但是却又养成了她后来做事的恒心。 
  当然,这只是美龄小时候的故事。 
  严格的家庭教育奠定了他们做人的基础,教会学校的基督精神训练终于使宋美龄成为一个全新的基督徒。她不但精力充沛、富有创造精神,而且独立不凡,具备多方面才能。 
  基督教信奉“救世主”,讲究拯救人类,讲求“修灵”。 
  在宋美龄的卧室里,总是挂着一张耶稣像。每天一大早,宋美龄便拉着蒋介石跪在耶稣像前作“晨课”。住在南京时,中山陵的“凯歌堂”,每个礼拜天的上午,她与蒋介石都要在这里花上两个小时,认真地读经、祷告。 
  到台湾后,士林官邸还专门修建了“凯歌堂”,供祈祷之用。 
  宋美龄信耶稣,在大陆时,是祈求上帝保佑她的丈夫能够“统一中国”;到台湾后,要上帝帮助丈夫“反攻大陆”成功。她的政治抱负未能得到实现,也只能在诵祷求得精神的超脱。 
  一次,晚年的她在与她的外甥女孔令仪的闲聊中,谈到人们夸奖她如何年轻、如何漂亮、如何能干时,她淡淡一笑,引用《圣经》说:“我要打的仗已经打过,要走的路已经走过。权、名、利已成硝烟散去,让我们忘掉这一切吧。” 
  宋美龄每天一大早跪在耶稣像前,等于是闭目养神,精神上完全放松。 
  宋美龄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这样说:“我对祷告的作用认识,是在一次次祷告中不断加深的。现在感到祷告起到精神作用,精神是支柱,是擎天柱。每次祷告前,有许多烦人的事在脑子里打转转,怎么都挥之不去。祷告之后,浑身轻松无比。因此,每天做祷告是我最开心的一件事。”   
  六、饮食风格(1)   
  民以食为天。 
  人作为生命来到这个世界,要生存下去,首先应懂得吃、学会做吃的。宋嘉树、倪桂珍为了自己的孩子们能吃得好,很早就特别为他们雇有家庭厨师。宋母常常亲自向女儿们传授烹调,尤其是美式烹调的奇特花样。据说,大姐霭龄最疏于学习,毕生只学会做烤鸡。 
  美龄倒有这种天赋,不但能做好几道中国菜,而且还学会了做西式小姜饼和圣诞蛋糕。 
  不论是战火纷飞的年代,还是晚年平静的生活中,宋美龄的饮食生活并不奢靡。 
  她每天的食谱是:早上一杯牛奶,两片面包,还有一小碟用类似四川泡菜方式制作的芹菜、胡萝卜等小菜。午餐同蒋介石一起用餐。蒋介石是四菜一汤,其中有两道素菜,多数是青菜、豆腐之类。宋美龄只吃一两饭,主要吃青菜、豆腐等素菜。荤菜只吃一点鱼或牛排,晚餐与午餐差不多。 
  从宋美龄的食谱看,不但分量少,而且质地也不是很好。宋美龄执意如此,主要还是出于保持身材苗条的考虑。 
  宋美龄食态优雅而不失身份。抗战时期,一次在请郭沫若作完报告后,宋美龄说:“郭先生,我留你吃便饭。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