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第47章

设置字体大小:

  谁知马克的新生活刚开始不久就被打断了,先是贝格比在一次抢劫后为逃避追捕来到伦敦,然后西蒙也接踵而至,他想在伦敦安顿下来,以拉皮条为生,马克对他几乎忍无可忍。这时传来了汤米死于艾滋病的噩耗,他们一同返回爱丁堡参加了葬礼。
  贝格比从俄国海员那儿弄来了价值4000英镑的海洛因,然后同马克等人(包括已出狱的丹尼尔)一起到伦敦倒卖,以16000英镑的价格出手,赚了一大笔钱。当天夜里,马克把丹尼尔的那份留在了他的衣箱里,然后趁大家熟睡时拿走了所有的钱,准备到国外去开始他的新生活……
  迷幻与堕落
  继六七十年代的“愤怒青年”之后,世纪末的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再次出现了年轻一代的精神塌陷,《猜火车》即为表现这种题材的代表影片,它被视为“1996年最令青少年感动,甚至让放浪形骸、孤苦无依的那一部分痛哭流涕的一部电影”,较之他们的前辈,当今的迷途青年们更为颓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为理性。他们天良未泯,但却自甘堕落。在《猜火车》中,吸食毒品作为一种无可选择的选择成为了片中人物的生活方式,使之沉迷又痛苦。马克的伙伴在空寂无声的铁道边大喊着:“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这就是后现代的“愤怒青年”们,他们在梦魇般的生活中自我放逐,不再树立任何意义上的精神之父。(puppy)
  后现代社会的梦魇
---------------
猜火车(2)
---------------
  《猜火车》讲述的是一群英国青年人的故事,他们吸毒、抢劫、破坏、无所事事,但他们满足于这种糜烂的生活状态,既不想也认为不能改变现状,他们逃避一切规范和责任,他们鄙视一切正常的社会秩序,他们是一群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
  但在这群人中,马克称得上是一个异数,他是一个融颓废思想和未泯良知于一身的矛盾体,毒品带给他的快感让他沉迷以致无法自拔,而同时他又在不断地审视内心,随时准备摆脱毒品。于是这种自我斗争让马克疲惫不堪,当马克准备戒毒时,平庸生活向他伸出了宽容的大手。其实我们每个人到最后都要步入平庸,这是谁都逃避不了的归宿。
  戒毒之后的马克终于明白,原来自己已经不再年轻了,空虚和无聊让他开始面对现实的生活,他回不去了,他已经长大了,他不再青春了。所以,他在每天充满着欺骗和被欺骗的成人世界里去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在这个成人的世界里,马克发现,原来自己还是可以混得如鱼得水。他开始不再留恋青春,那都已经过去了,没什么值得继续留恋。
  所以当年少时的伙伴再次出现在他眼前时,马克才发现,自己原来已经不属于那个年轻的世界了,他已经和他们格格不入了。所以他选择了背叛,其实谁都会走到这一步,就看谁成熟得更快,谁更容易被这个世界接纳。
  没什么对错,背叛不可耻,可耻的是停留在过去的人们。
  马克最后是靠出卖朋友才得以彻底解脱的,这或许让人觉得难以接受,但也许这正是影片为了表达对迷途知返者的一种良好祝愿,因而给予了马克这种人无限的机会和希望。但一个人通过道德真正的堕落却赢得了社会的认同,不能不说是一种反讽。
  影片似乎已经把人搞糊涂了,在后现代社会中,到底什么是真实的?是对逝去时光的依恋,还是对未来生活的向往,亦或是那段不堪回首的青春?佚 名
  ☆《发条橙子》根据安东尼·伯吉斯的同名小说改编,拍摄于1971年。故事讲述的是英国一个十几岁的小混混亚历克斯被警察送进了监狱,在那里他为了缩短刑期,答应把自己当做小白鼠一样送去为一项叫做“厌恶疗法”的计划充当实验品。这项计划是政府为了在监狱里腾出位置给政治犯而提出的。通过“厌恶疗法”,狱警们认为亚历克斯的暴力倾向总算是被“治愈”了,于是亚历克斯被放了出来。但是出狱后的亚历克斯发现自己被旧朋友们所抛弃,甚至连家人亲戚都不愿意接受他,而他本人也并没有放弃暴力。最后,垂死的亚历克斯成了以他为成功范例大力鼓吹的政府的一个大伤疤——他伙同一群同伴一起冲进了一个小说家的住所:就是那人写的书(名为《发条橙子》)为政府使用荒唐的“厌恶疗法”辩护鼓吹。
  《发条橙子》是一部着眼于社会现实的“问题电影”,它将青少年的青春期躁动夸大到极致,把人生这一阶段可能发生的破坏图景一览无余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然而,由于影片对暴力和性的表现而被美国电影审查委员会评定为X级的电影;在英国的上映比在美国更不顺利,它被归罪为几件谋杀暴力事件的元凶,英国政府因而禁止了此片的放映,直到2000年才解禁。
  ☆著名的“另类导演”陈果的《香港制造》曾在1997年的香港影坛掀起了轩然大波,这匹黑马让整个香港电影界都为之震惊——情节不够离奇,布景不够华丽,演员更不够俊美,然而却凭着某种魔力一举夺得了香港金像奖和台湾金马奖的多项大奖。
  《香港制造》讲的是边缘少年中秋在一次讨债时爱上了罹患绝症的少女玉屏,为了筹钱让玉屏治病,中秋替放高利贷的老板执行一项杀人任务,然而他不知道自己在复杂的成人世界中只不过是人家的一颗棋子……影片突出了另一种青春的惨烈与力度,凸显了陈果一贯的写实精神,向世人呈现出香港人的矛盾与恐惧,也表达了导演对香港这块土地的感情与省思。
---------------
美丽人生(1)
---------------
  一部处处带着眼泪的经典喜剧片
  一部令人倾倒的战争温情片
  拥有温暖的质感,清新、达观,而又生机盎然
  1998年出品
  导 演:罗布托·贝尼尼
  主 演:罗布托·贝尼尼
  尼科雷塔·布拉斯基
  吉奥·坎塔里尼
  ·第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音乐奖
  ·一九九八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一九九九年法国恺撒奖最佳外语片奖
  ·一九九九年英国电影学院最佳外语片最佳原创剧本奖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上演了一幕波及全世界范围的悲剧,这幕悲剧沉重、严肃,处处充斥着鲜血、眼泪、悲伤、叹息……令每个置身其中的人觉得窒息,喘不过气。
  而意大利人罗布托·贝尼尼自编自导自演的《美丽人生》却完全不同于以往任何一部反映二战题材的影片,它是一幕黑色的喜剧,它以一种超越常规的新鲜的角度,通过另一个侧面来面对这段历史。贝尼尼相信“笑”和“想像力”才是面对这些无奈的最佳良药,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为在二战中所有受伤的人们注射了一针止痛剂。
  战争是狂人的游戏,可对于天真的孩子来说,它却是一场真正的灾难。在《美丽人生》拍摄之初,就有人断言,一部以奥斯威辛集中营为背景的喜剧影片是不可能拍成的,甚至有人认为贝尼尼亵渎了历史,太玩世不恭。然而,《美丽人生》问世之后,人们开始相信,在那段残酷的岁月中,确实有鲜血和眼泪不能完全蔓延到的角落。伟大的父亲让残酷的战争变成了游戏,让欢笑代替了恐惧,让希望在孩子身上实现,让纯洁的孩子在非人的环境中做到物我两忘。人生也正因此而变得美丽……
  女人想要什么样的男人?当《纽约时报》就这一问题进行民意测验的时候,答案五花八门。事实证明长相和财富只能一时吸引她们,女人们希望得到一个可以让她笑,给她带来快乐的男人,就这一点而言,谁能比贝尼尼更好?
  ——著名影人 大卫·卡顿  
  《美丽人生》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之前,很多人认为影片的内容会引起评论界的争议。但是现在,我可以肯定,影片好评如潮。《美丽人生》没有像《辛德勒的名单》那样着重写纳粹的残忍,而是突出受害者的勇敢,通过小人物能做到的事来教育观众。
  ——美国电影评论家 比尔·卡博斯  
  我有一种强烈的愿望,要将我自己、我的喜剧主人公置于一个极端的环境之中,这种最为极端的环境就是集中营,它几乎是那个残酷时代的象征,消极面的象征。我用一种喜剧的方式描述一个有血有泪的故事,因为我并不想让观众在我的影片中寻找现实主义。
  ——本片导演兼男主角 罗布托·贝尼尼  
  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证明了什么是爱、家庭和意识领域的征服者。
  ——国际电影资料库  
  本片叙述的故事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下。
  基多是一个外表看似笨拙,但心地非常善良且生性乐观的犹太青年。1939年春天,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欧洲大地,然而基多为了寻找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全然不顾当时法西斯的高压统治,来到了意大利阿雷佐的斯坎小镇,他的愿望是在小镇上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过上与世无争的安逸生活。
  可由于他的犹太血统,开店的申请没有得到批准。基多只好在一家饭店当服务员。
  一次,基多骑车上班时无意中撞倒了多拉,基多被爱神丘比特之箭射中,他向多拉表白了爱慕之情。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