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第5章


可在回忆父亲往日“暴力”时,他依旧以“公正”作结。这究竟因为什么?因为那个其实已经不复存在的阴影?因为他对为父之尊的下意识庇护? 
  一个人除了肉身的生成始于父亲外,其精神繁衍与强健,事实上更与父亲关联密切――只是后者常常被我们忽略而已。 
  宕开了想,就算朱自清眼中父亲的背影事实上相当模糊,就算斯蒂芬・金的父亲某日清晨以买烟为由的永远出走相当决绝,可其魂魄之影依旧被“儿子”们刻骨记忆,永铭在心。它宛如隆冬时节从门隙中涌入的凛冽气息一样,它就是要以突如其来的凛冽敲打我们的魂魄:清晰可闻,从生到死。   
  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   
  保罗・布兰德 《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 东方出版社 
  红灯不亮,更大的危险常常已近在眼前 
  北京的史铁生与上海的陈村算是著名“病人”作家。史铁生身患“尿毒症”,陈村病症的医学名称叫“强直性脊柱炎”。史铁生原来一直坐在轮椅上,罹患尿毒症后,每隔一天就要去医院做肾脏透析,经常只能躺着;陈村的病症虽名为“强直”,可其症状却是不能直身站立,平常多半或坐或躺……为此,一九九六年《陈村文集》出版时,其“散文卷”即名为《躺着读书》。很多人都有躺着看书的习惯,可对陈村来说,他的“躺”已是一种被迫。2002年,史铁生出版的随笔集同样从自身境况汲取灵感,书名叫《病隙碎笔》,而早在一九九三年,陈村出版另一本随笔集时,书名干脆就叫《弯人自述》。 
  不过《病隙碎笔》、《弯人自述》或《躺着读书》,其主体内容并非以自身疾病或苦难为主题。于是,这些书籍字里行间话里话外,作者对疾病所带给自己的风雨雷暴般的改变,常常被我们有意无意忽略。给我们印象深刻的,或是史铁生的豁达通透,或是陈村的幽默机智。而陈村从腰椎逐渐向胸椎蔓延、直至颈椎的“强直”,我们则难以感同身受。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说:“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多么晴朗”(P3P4)……所以,事实上那些被我们忽略的部分,很可能正是更重要的部分。疾病自然从来是个人的疾病,但相对于疾病亦苦难的逻辑关系而言,个人的苦难也是世界的苦难。我们习惯于与朋友、亲人分享新房子、新票子、新车子、新位子之类的欢悦,但却不习惯与他者分享苦难……如此“不习惯”不难理解,但很难原谅。 
  在《疼痛――无人想要的礼物》一书中,布兰德博士经过反复研究发现,年仅四岁的小姑娘丹耶是麻风病患者,同时,也是一名“先天无痛症”患者――丹耶的爸爸和妈妈“想方设法让他们的女儿知道,手指是不能咬的。可这都是徒然。随着伤口在丹耶的手指上一个个地神秘出现,父母的恐怖也变成了绝望(P3P5)”。“七年后,丹耶11岁,正住在一家慈善机构里,过着悲惨的生活。她截掉了双腿,因为她拒绝穿合适的鞋子,这样最终对她的关节造成了无法容忍的压力。丹耶也失去了大多数手指,肘部也经常脱臼。因为手臂和断肢上的溃疡,她遭受着慢性败血症的折磨。因为咀嚼舌头的习惯,她的舌头被划破了,造成了严重的疤痕(P6)”……据此,布兰德博士说:丹耶属于那种所谓“先天无痛症”患者的极端病历:她因为缺乏“疼痛预警”而生活在一种随时随地的危险之中。 
  布兰德博士的研究发现,通常人们避之惟恐不及的“疼痛感”,其实是人天生的一种自我保护系统。他认为,疼痛令人不快的性质正是人得以保护自身的关键:“只有在与其他感觉,诸如触觉、痒、甜、香等感觉信号竞争中居优势的情况下,疼痛信息才可穿越所谓‘脊髓之门’,传达到大脑之中,并在大脑意识作用下,做出一种‘反应’,如去吹烫伤的手指,或去揉搓撞疼的脚(P393)”……布兰德博士的发现证明,对那些“先天无痛症”患者而言,“疼痛”本身正是一个美好而且昂贵的礼物――它其实也是对苦难既不被我们讨论、也不被我们分享的现实情境的一个提醒:不仅苦难原本就是生活题中既有之义,而且,正如史铁生所言:“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地需要信心的原因(P5)……在这后一个语境中,那种回避苦难、遗忘苦难、无视苦难之类的“止疼药”,将只会置我们于更大危险之中。   
  穷小子梦想成真   
  鲍威尔 《我的美国之路》 昆仑出版社 
  梦想越遥远便越像梦想 
  本书讲述述传奇人物鲍威尔故事。简单说,其实就是一个在黑人移民家庭长大的穷小子经过奋斗而梦想成真的故事…… 
  不说鲍今日之发达,仅“穷小子梦想成真”这个经典模版本身,已有足够号召力――此类故事的读者半径向来大得惊人――毕竟世界上穷小子多于纨绔或公子哥。更何况,又有谁不渴望梦想成真? 
  该书中文版长达五十七万字,可与“梦想”相比,这个数字仍旧嫌短。鲍威尔还算幸运――毕竟他梦想成真。 
  该书末尾附有长长一串“鸣谢名单”,漫不经心地显示着传主的厚道。曾有不少读者怀疑某些公众人物的自传非己所撰,本书有如此漫长之鸣谢,读者大可放心――本书封底勒口印有详细的“协助撰稿人简介”,并附照片――他的名字叫约瑟夫・E・佩希科――一位神采奕奕的长者。   
  在厕所加点儿机智   
  本杰明・富兰克林 《穷理查德历书》 百花文艺出版社 
  在厕所读格言,感觉就像在北京站候车厅读康德 
  名言、格言、谚语之类对我们其实无关紧要。今天,金钱常常等于一切。扯一堆不咸不淡,不如亮出一摞坚挺冰冷钞票。面对美好无比的金钱,名言或格言也好,可有可无。 
  可那“冰冷”依旧不足以抵挡“全部”――偶尔,某深夜或某百无聊赖空隙,名言妙语恰好可以加塞儿――填入一段虚空或惘然……“乘隙而入”? 
  美国人本杰明・富兰克林撰写的《穷理查德历书》,是一本可以放在马桶边随便翻阅的书:其中格言妙语以一种家常话道出:庸常,真实。 
  同时追两只兔子,只能是这只没逮着,那只也跑掉。懒惰走得非常慢,以至贫穷很快就追上了它。 
  有了好律师,也就有了坏邻居。 
  冲动的结束,也就是忏悔的开始。 
  最了解世俗的人也最不喜欢世俗。 
  舌头长在我的嘴里我还管不住,我怎么能管住别人的舌头呢? 
  ――厕所是个稍息之地,再加一点儿平凡机智,已是聊补于无?   
  一只百无禁忌的狗   
  比得・梅尔 《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新世界出版社 
  当梅尔成为狗肚子里的蛔虫,我们也便成为狗世界的居民 
  在广告界任职十五年后,比得・梅尔带上妻子珍尼和爱犬,一头扎进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开始以写作为生的“山居岁月”。 
  十五年后,梅尔撰写的的系列作品引起读者关注。中文版也一次推出其四部作品:《山居岁月》、《恋恋山城》、《有关品味》、《一只狗的生活意见》。 
  梅尔的书大都是一些对自我隐居生活的描述,亲切,松弛,琐碎,平淡中不乏真知灼见。在《一只狗的生活意见》中,作者以政客回忆录常用格式,以一只狗的视角,对现代社会文明提意见,谈看法。 
  台湾知名读书节目主持人蔡某评论此书,称,“比得 ・ 梅尔在把自己丢进普罗旺斯之后,又把自己丢进了一只狗的身体里。这下可好了,做人时说不出的话,一旦做狗,就百无禁忌地源源而出了……” 
  看来位置互换,多半可能对人们的习惯性思维生成挑衅或颠覆――那些生成于狗视角中的狗意见或狗建议,常常也正是现代人渐次丢失的温情与德行?   
  榜样也得摹仿得起   
  比尔・埃文 《山境之旅》 海南出版社“山径”并非人生变态,而是人生常态一位盲人与一条狗一起翻越阿巴拉契亚山脉的故事构成了本书的全部内容。 
  亲历类故事对阅读者从来具有亲切感。在现实生活日益动荡、人际交往日益稠密、心灵约会反倒日益稀疏的今日,人的内心其实渴望榜样――那些富人当然从来都是榜样,但它们多半更像梦境……更确切的榜样应该是人,不是神――比尔・埃文的故事既平民,也简朴――一种普通人摹仿得起的“榜样”。 
  北京的五星级酒店或四合院,中国或者世界,不同的人面对是完全不同的“山径”……而摹仿得起,是基本前提。   
  要短句,亲爱的   
  彼埃蕾特・弗勒蒂奥 《》 人民文学出版社纠缠与厮守,无法摆脱的温暖,不能稀释的伤感所有好小说都是“关系”写得好的小说……我把这句话扔在这儿,不解释。解释是别人的事儿。任何人都可以就此联想自己所读过的任意时代、任意国家、任意性别作者所撰写的好小说,它们都将符合我扔在这儿的这句话……我估计。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