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小说

暗访淮河-污染的真实原委

第12章

设置字体大小:

而在1993年大规模开展淮河污染治理规划目标中,到2000年COD排放量应为36.8万吨/年。全流域年污废水入河排污量从1993年的37.4亿吨,增加到2003年的43.69亿吨。另一个主要污染指标氨氮入河排放量更是增势强劲,2003年排放量为12.16万吨,比1998年增长超过30%。  
  据淮河水利委员会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执法监督处万一副处长介绍,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仍是目前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该局2004年2月下旬对12个城镇34个入河排污口进  
  行了监测,超标排放的有24个,超标率为70.6%;COD超标的有21个,超标率为61.8%;氨氮超标的有20个,超标率为58.8%。  
  随着沿河地区小城镇建设的逐步展开,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正在大幅增长。然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安排建设的城市污染物处理工程,沿淮豫、皖、苏、鲁四省至今仅一半数目的项目开工,其中安徽完成项目比例仅7.2%。国家环保总局提供的材料中介绍,沿淮治污项目未开工过多,估计2005年前不能使污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已建设污水处理工程的城市,除徐州、淮安等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停多开少,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用。  
  工业污染源控制不理想。据统计,淮河流域“十五”期间工业总产值年递增20%,老的污染源超标排放现象严重。超标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河南开封、安徽蚌埠、江苏徐州、山东菏泽等地市。国家环保总局同步监测结果,安徽有58%的企业超标排放。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2004年2月份、3月份对干流和重点流域企业监测发现,颍上县化肥厂、阜阳市化肥厂入河排污口、淮南杨郢孜排污总口、蚌埠市席家沟排污总口超标非常严重,有的超出10倍。而一些关停、取缔的重污染企业,随国家经济形势变暖又重新恢复生产。  
  记者在蚌埠市淮河公路大桥边看到,该市3号码头流入淮河的污水比一旁淮河中捞出的底泥还要黑臭,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污水挟带各种垃圾直接流入淮河。由此向西不远处,一条汇集了化工厂下属企业、印染厂的工业污水的小河正流入淮河,水体状如墨汁,恶臭充塞方圆数公里。河边的村民说,这种状况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受这些污水的影响,周边人喝的自来水水质不稳定,有时候必须加些糖或盐才能掩盖住怪味,否则难以下咽。村民到处反映,但一直没有什么结果,今年“两会”后市领导还来这里看过,也没有动作。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规划处贾利副处长介绍,从“九五”治理情况看,淮河局部水质有好转的趋势,“十五”的前三年,一直呈恶化状况,形势不容乐观。对淮河流域省界调查显示,2001年、2002年五类和劣五类水比例分别为76.9%和77.8%。2003年省界水质达标率为38.4%,五类和劣五类比例为66%,主要还是因为这一年淮河流域遇到了199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所致。水量增加,河流水体承污能力强了。但到年末进入枯水期后,水质立即呈恶化趋势。  
  有关专家还介绍,农村地区的面源污染,尤其是大规模的养殖业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水域边的养殖对水体严重污染尚未引起重视。这是淮河的又一个污染源。  
  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还在南水北调东线的大运河淮河流域设置了21个水质监测站,今年监测结果显示,大运河下游一段,骆马湖、洪泽湖一带水质基本达标,越往北部水质越差,个别项目甚至超标十几倍。主要污染物是氨氮。(新华社记者 偶正涛 曹滢 蔡玉高“淮河治污10年又回原点”)  
  这篇稿子传到总社,立即引起编辑们的重视。好几个编辑部打电话,要我们改写播发。但内参部门的负责人仔细商量后建议我们:新华社的小分队不仅要反映事实,还要揭示规律。反正后面的路还长,不急于草草发稿,多看看,多采访,也许会写得更深入。    
  我们写了第一篇“内参”(2)    
  武林高手的内功还是越深越好。后面事实也证明,即使是新闻作品,掌握的第一手材料越多,稿件越有深度,也就越有影响。  
  我们听取了总部协调者的意见,决定从源头开始,仔细研读淮河。第一篇写出的“内参”,最终也没有发表。    
  到淮河源头    
  淮河历史上与长江、黄河并称“四渎”。但与大江大河相比,淮河全长仅1000公里,发源地也在中原地带,相对简单得多。探寻长江或黄河的发源地,没有几个记者能够做好,敢想的也不会多。要对淮河感兴趣,探寻淮河源头,就不那么困难了。  
  淮河源头在河南省南阳地区的桐柏县。从蚌埠驱车,有一东西向高速公路,过安徽阜阳、界首,河南周口等,与京珠高速呈“十”字交叉。转而沿京珠高速路南向行驶,由信阳市出口下,西向沿312国道继续向西70公里,就到了桐柏县淮河发源地的叉口,路标醒目。左转入山,仅有一条水泥道路,直行即可。约3公里处,有一停车场,背山之阳有一相当规模的宾馆,名曰“度假村”。对面一小溪,来自远处群山,不用介绍,那肯定是“乳淮河”了。  
  我们的淮河探源,就从这里开始。    
  造景误河(1)    
  淮河“源头”史书都说是在桐柏山,在山上什么地方,各有不同。清代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找到今“淮井”处,书“淮源”二字。  
  清康熙年间桐柏知县高士铎所书“淮源”二字现在桐柏县很多地方用“淮源”二字,都是仿这位高知县的笔迹;乾隆年间,河南巡抚毕沅亲自探访淮河源头,到达主峰一叫“淮池”处,认为其是淮河源头;还有人说,淮河源头在桐柏山主峰北面的大复山上,也有说在太白山顶北侧的牌坊洞东的峡谷。桐柏山管理部门给了我们一份报纸,题头《桐柏山》。头版文章《桐柏揽胜淮渎溯源》上写道:“太白顶北侧的‘小淮井’,深不过5尺,井底有数处针泉,整日汩汩外冒,虽枯旱而不涸,甘甜清冽,便是淮河之源所在”。  
  其实,我觉得桐柏山的哪一条小溪是“淮源”并不重要。桐柏群峰的阴面,众多沟壑才是淮河共同的母亲。至于非得列出哪一条,是专家们的事情。不过,《桐柏山》报的说法不足信,它是从促进旅游角度确定“淮源”,有误导之嫌。  
  淮河源头地区早就被开发为旅游风景区了。以淮河之显赫,中原文化底蕴之深厚,加上桐柏山作衬托,猜想也许会搞得有声有色。结果出乎意料:不仅低劣的造景手法让人哭笑不得,而且投入1亿多元的环山公路,人为地斩断了淮河的“龙脉”。  
  “森林公园”碑石后可见裸露的黄土和树木稀疏的群山车进风景区,先到山门购票处,就见一高大石质牌坊,匾额雕刻三个行书大字:“水帘(繁体)洞”,红漆重描,标题为“苏轼”书写。  
  我练习过一段时间苏东坡的字,写得不好,但认得出来。苏体洒脱不失厚重,而匾额上的三个字拙劣细瘦,故作龙飞凤舞状。一定出于某个刚摆脱文盲的工匠之手。倒是落款“苏轼”两字,可能仿字帖上刻出,有点苏体的味道。山瀑后有石罅,可起很多文雅的名称。称作“水帘洞”,虽有通俗小说《西游记》而闻名百姓,毕竟太俗。桐柏山的导游小册上说,《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嘉靖年间在相邻的新野县任县令,以此处为地理原型,创作《西游记》,所以此处名胜多以《西游记》中的地名命名。我感觉,这至多只是“附会通俗”。  
  守门人态度认真,对陪同的信阳市环保局领导坚持要求买门票,而对有记者证的我们却笑脸相迎。我忍不住指着牌匾上的“水帘洞”三字提醒看守的一个中年人:苏东坡虽为古人,笔迹遗存颇多。造与“淮源”相称的景物,还得假戏真做,让人看得过去才行。  
  景点入门后停车场的收费也有特色。有两个老尼姑,身着灰色长袍,还拿一个小的录放机,一遍遍播放用标准普通话唱的佛歌,来回只一句词:释迦牟尼。两老人家能说会道,一再劝我们先看附近的水帘洞,然后再到边上的饭店吃饭后进山。听说我们是公干而非旅游,又连忙表示,早知道就不收停车费了。  
  收停车费的尼姑老人从见潺潺淮水之后,我们驱车盘山而行,偶有宽绰处,即见石碑一块,上书一景点名,大多是“猴子望月”类牵强附会之作。未及细数,总共可能有10多处。文字上都不见品味。从书法上看,也就是可以认出的汉字而已。  
  桐柏山并不高,主峰太白峰海拔1140米。所处温湿地带,年降雨量超过1000毫米。这两日普降小雨,山上还见到少量积雪。但山阴较为陡峭,扩建的水泥盘山公路路面较宽,仍让人时而心惊。  
  公路盘山20多公里,路上造景虽多,却看不到像样的林木,杂生的大多是1米多高的灌木,零落的松木不成气候。在新华社陕西分社工作时,我采访过有关水土保持的问题。留意公路上下,原本植被不好的山体,因修公路松动的土石,随雨水而下,形成一股股大大小小的泥石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