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淮河-污染的真实原委

第26章


  
  “搞环保能赚钱,企业就不会排污了。”坐镇丰原治污染的蚌埠市环保局局长杨军华告诉记者。丰原集团在尝到工艺改良甜头和环保高压双重驱动之下,努力探索粮食加工中的“循环经济”模式。特别是近年对膜分离、色谱分离、萃取和分子蒸馏等前沿现代分离技术的应用,为丰原的产业发展和清洁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丰原集团副总经理薛东风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丰原坚持10年,总共投入2.87亿元搞环保,今年中期实现“链路对接”,收益就约3亿元。  
  环保收益来自三个方面:(一)生产过程中的物料回收利用。特别是生物发酵过程中产生大量弃物,将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现在柠檬酸发酵产生的菌丝体用作饲料的蛋白源,年收入约600万元。产出蛋白粉饲料10万吨,并于2003年攻克技术难关,在国内率先建造了蛋白粉饲料提取玉米油生产线,两项年收入约2.22亿元。生产线上玉米预处理有大量的废水,COD值超过10万,悬浮物也极多,丰原将其进行浓缩、分离,作为生产辅料使用,剩余部分制作为优质饲料添加剂出售,年增加收入约3000万元;(二)生产后期废弃物的处理与综合利用,特别是污染废水利用,日产沼气20万立方米,相当240吨标准煤,用于生产线上的制冷、锅炉燃烧等,年节省开支5000万元;水处理二厂直接生产三元复合肥,年产量20万吨,创造收入1500万元。酿造工业中最难处理的稀氨氮废水,环保三厂从中回收氨,目前每天可生产出18吨硫酸铵,用作生产辅料,每年可节约400余万元。固体废弃物硫酸钙难以处理是长期困扰柠檬酸生产企业的技术难题。丰原过去每年要产生24万吨硫酸钙,每年花费处理费用近百万元。现在公司研究出一套无硫酸钙产生的生产新工艺,减少了数以百万元计的成本;(三)生产过程中的水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最为可观:按丰原现160万吨年玉米综合加工能力,每天耗水量要达到160万吨,相当10个蚌埠市生活用水。但现在95%左右的水被循环使用或套用,目前每天实际耗水量只保持在8万吨以下。不仅减少资源占用,也大大降低了企业成本。  
  “现在丰原集团一二生产区和三个环保分厂成为互为需求的生产链。今年6月初,环保二厂生产线全部调试结束后,丰原污水‘滴水不漏’。企业主动要求投资近400万元,购置5套全自动监测仪器,对5个出水口全天候监控。我们通过流量和指标测算,丰原的确实现了污水‘零排放’”。市环保局负责数据监测的魏副局长高兴地对记者说。  
  “‘大而全’是食品与酿造工业实现环保的关键所在!”丰原集团董事长李荣杰总结了企业发展与环保探索之路:“过去我们‘先进也排污’,一方面是管理问题,更重要的是加工过程中产生大量废弃东西,难以处理。东西虽好,排出去就是污染。我们奋斗了10年,企业资产达117亿元,两个月前才算建全了产品线,才实现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才敢拍胸脯说‘从此不排污’。周口的兄弟(莲花味精――笔者注)为什么不行?仅稀氨氮废水每天有1.5万吨无法利用,处理成本高、困难大,不排没有办法。”据了解,在丰原同类企业中,主产品生产线上成本相差不大,但考虑综合利用,丰原成本相对降低5%-20%。  
  淮河流域农副产品产量占全国1/5,农副产品加工工业是流域的支柱工业。双汇、莲花味精、丰原集团等等,农副产品转化量大、产值高、就业人数多,对所在地区是不可动摇的社会经济支柱。同时,该行业对淮河污染的贡献率也占工业污染源的40%-60%。如果能够推广“丰原经验”,对淮河治污、区域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  
  但记者采访中发现,“丰原经验”普及现在仍有很大困难:一是丰原集团投入巨资研发的新技术、新工艺是该企业市场竞争的优势所在,秘不示人,只有董事长才有权力向外介绍流程。如何解决市场运作模式,实现科技资源行业共享,成为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淮河流域目前农村比重仍占近81%,加快工业化、城市化是走向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如何协调跨苏、鲁、豫、皖四省的全流域,让丰原集团这样“大而全”的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与转化企业进一步发挥龙头作用,缓解企业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仍需要探讨。  
  (记者偶正涛蔡玉高)这篇文章让北京方面的有关领导也很振奋,要求我们“再多做一    
  走访“丰原”(5)    
  些这方面的工作”,淮河治污太需要有科学性和影响力的典型了!但  
  愿在我们以后的淮河流域和环保采访中,能经常用“丰原”这样的成  
  功案例“鼓舞人、教育人、激励人”。    
  自排自用--淮南的苦衷(1)    
  淮河干流上最大的城市是安徽的淮南市。  
  我们从蚌埠来到淮南。两城市最近距离只有30多公里。因修路,我们绕行凤阳县。  
  凤阳县城距蚌埠市其实只有12公里。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发迹于此,中国改革开放的模范村小岗村隶属该县。凤阳小水泥污染比较出名。我们看到公路两边全是炸山开石的小作坊,或制作石子,或烧制石灰水泥,烟尘蔽日。  
  蚌埠到淮南公路边的石料加工小景淮南是煤城。淮河流域煤炭资源丰富,总储量达700亿吨。  
  建国初期,交通还不够发达,国家重点开发了距离华东工业发达地区较近的淮南、淮北煤矿。为此,专门修建淮南到芜湖长江港口的复线铁路,使淮南煤炭南下更为便捷。通过60公里外的蚌埠,铁路运输也是四通八达。2000年芜湖长江公路铁路两用大桥通车,为淮南煤炭直达华东工业城市提供了条件。不过,使用较多的还是用水运,毕竟水运要便宜很多。  
  淮河早些时候水运也较发达。我们在蚌埠采访第一站,就是在排污口边看水上人家。有数十位年过6旬的船工,他们的“家”就是过去蚌埠水上运输公司的船只。这些船一般只有几十吨的规模。  
  在淮河淮南段凤台县渡口,我们还看到大规模水运的景象。淮南在凤台县、颍上县境内的矿区,特别是安徽地方投资的新集煤矿,年产量超过600万吨。这里离淮南的铁路枢纽或货场有几十公里,隔淮河相望。原本不值钱的煤炭,从汽车再折腾到火车上,费用大增。  
  于是一些民营企业在凤台县毛集镇淮河汽车渡口开办起煤炭转运港口,用专门设计的数百吨的平底大船,将煤炭装船后运走。运到哪里?  
  从淮河干流可直达江苏,通过洪泽湖可通达长江,或出海?但从蚌埠大闸的船闸处观察,似乎没有见到这些运煤的大船,也许还是在作转运工作。  
  淮河、蚌埠一线,公路旁常见这种被挖得面目全非的小山毛集汽车渡口的煤炭转运生意是近些年的事,日渐繁荣。特别是这两年经济回暖,煤炭价格大幅攀升,这一渡口的煤场重型汽车鱼贯而入,黑色煤炭堆积如山。如果淮南煤炭产量真的像政府计划的那样,近年内发展到1亿吨,煤炭造成的粉尘污染对淮河的间接压力,煤炭运输对淮河污染的直接压力,都不可小视。  
  淮南原本是淮河东岸边的一片农村,以煤矿成城市:一座座矿井树起来后,矿工的宿舍连成了一个个聚居的小镇,加上家属、生活及附属服务设施、周边的小商小贩,构成了一个独立的城区。然后再用城市干道将独立的城区串起来,就成为了淮南市。  
  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成市缘由,使淮南全市人口较早进入“百万级”。上世纪80年代初,被国家列入百万级人口“较大城市”,同列的有青岛、大连、宁波等,这些城市人民代表大会都被赋予立法权。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单一的淮南被“较大城市”的兄弟抛下老远,苦熬时日。至今虽地下黑金滚滚,但深加工不多,增值有限。在安徽众多中小城市中,仍不在前列。  
  淮南市环保局办公大楼安徽人都知道许多有关淮南市“散”的笑话:坐火车在城里要停6个小站,公共车穿越城市要交长途费,从城东到城西有近百公里,等等。这几年,城市发展较快,淮南城市间的“空白”填充了许多,但还是跨度很大,尽管我走过了无数次,但至今弄不清城市的位置。  
  就因为其太“散”,城市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可能产生的花费要大得多。从反面看这个问题,这个淮河干流上的最大城市,生活污染治理必将严重滞后。  
  出乎我们想象,淮南环保局坐落在繁华的十字路口,略带欧洲风格的建筑非常气派,且装修一新。与蚌埠市环保局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人数也有近120人,是蚌埠环保局的3倍。两个规模相差不大的城市,环保部门差异如此之大,令人费解。淮南市环保局邓之海副局长解释说:可能淮南电力、煤炭企业的“污染费”容易收取一些,所以条件就好一些。  
  淮南市环保局高级工程师高志康是个知识分子型的机关干部,说话有理有据,突出典型而不夸张。他介绍:淮南市2004年从1月1日到当日(4月6日),根据自动检测的资料,全流域最差的劣五类水占57%,其他为五类,最好时仅四类;而局里组织人工抽测,4次抽检淮河从入境到出境,均为劣五类。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