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访淮河-污染的真实原委

第31章


  
  谁能让1.3亿人搬迁?!  
  以欧洲国家的国民素质、发达程度,英国让泰晤士河变清,从1850年开始动工,花费超过4000亿人民币。对淮河而言,我们能否等待许多时间,能否将发展急需要用的金钱用于治理环境,都是应该面对的问题。  
  “把淮河水污染治理作为大江大河污染治理的突破口”,10年前,中央政府一再重申这一治淮出发点。现在该是全面检讨的时候了。  
  下面笔者将从10年淮河流域水质污染治理的经验与教训、“地下淮河”污染与水资源状况、水质污染发展趋势、生活污水处理与设施建设、流域污染政策导向等方面,探讨淮河流域的水体污染治理与出路。    
  看到成绩    
  当我们采访小分队一到淮河边,并用眼睛和鼻子开始采访时,我们看到的是让人惊心的事实,我们看到的是中央政府向全世界喊出“让淮河水变清”口号下的强烈反差。当我们提出并率先揭示“10年治淮回到‘原点’”时,远在北京指挥的内参编辑部领导们提出:“再看看吧,也许多走走、多看看、多问问,会有新的认识。”  
  果然,河水还是那个河水。日夜伴随着难忍的口渴在淮河边上采访,最终还是改变了观点:没有10年治淮,淮河早已无法描绘它是什么样子了;没有10年的建设,如今从头做起,让1.7亿多流域居民像迷失在沙漠中坐等救援的人一样等待淮河改变,对中国,对全世界来说,都将是非常危险的事情。  
  于是我们在稿件中这样总结淮河治污的成绩:“10年来,已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环保机构,形成了有效的监测网络,在经济高速增长,人口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淮河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  
  同时制定了跨区域的污水科学治理方案,有效地防止了大规模水污染事故的发生”。    
  为何提出“10年600亿元”(1)    
  我们第一次系统地对淮河大规模治理水体污染进行了新闻调查与总结。淮河治污“10年600亿元”,是我们率先通过新华社名栏目“新华视点”披露出来的。  
  中国人最善于总结。不知道什么原因,迈进2004年门槛,一直没有见到有关管理部门对淮河水污染治理的总结。从元月下旬开始,淮河水质严重恶化逐步引起了地方新闻单位的重视。2月底、3月初,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希望组织中央新闻单位到淮河沿线进行采访。我们一行三人的新华社记者小分队第一个出发,也是惟一全程采访的新闻队伍。尽管2004年6月初国家环保总局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淮河大规模治污起始时间并不是始于1994年,但毕竟事实相距太近,很多所谓的“争议”还未结束,结论已摆在面前。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某些环保专家却坐不住了。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邹首民日前在一些网站、媒体上发表观点称,“淮河水质回落危言耸听,600亿元治污投入子虚乌有”。邹副院长甚至不顾“专家”的体面,对记者进行诋毁和攻击。  
  他在写给个别媒体的文章中开宗明义:“个别记者报道所说的600亿元投入纯属子虚乌有。”因为“我注意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有关同志也声明没有提供过600亿元的说法,国家环保总局也表示没有提供600亿元的说法。”  
  我们不知道水利部淮河委员会“有关同志”是不是专门向邹副院长作了“声明”,也不知道国家环保总局何人何地表示“没有向邹副院长提供600亿元的说法”。  
  的确,在记者5月31日发稿前,确实没见过任何“权威部门”对10年淮河治污的总投入作过测算,而记者采访任务之一,正是要为治理淮河的资金投入进行了解。  
  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记者行程万里,采访了从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行政和环保干部到淮河边的居民近千人次,累掉了30斤体重换来了包括“600亿元投入”在内的一些重要情况和数据。而邹副院长仅以两个“没有提供”,就将其简单定性为“子虚乌有”,我们对这种“专家”治学之风实在不敢苟同。  
  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到底是不是10年?10年治污究竟有没有花掉600亿元?  
  仅10多年内的事件,有案可稽:1994年5月26日,国务院环委会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会在安徽蚌埠闭幕。国务委员宋健参加,国务院10个部委负责人、沿淮四省负责人参加。会议确定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方案,明确了从当年起,大规模治理淮河水污染。新华社向国内外播发的通稿题目即“决不能让淮河的污流浊水流到下个世纪淮河全流域将开展大规模污染治理”。导语中的最后一句即是“一个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的活动即将在全流域展开。”  
  新华社1994年8月31日发布这样的消息(记者张建军):国务院今天召开会议,部署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工作。消息说:“国务委员、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在会上指出,为了给亿万人民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为了使淮河流域的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要加快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进度,从现在起,要用3年多的时间,力争使淮河水质初步变清,重现碧水清风,造福当代人民和子孙后代。”  
  1994年7月,淮河长时间重污染,干流污水团长达百公里,两岸居民无水可吃。污染如此严重,举世瞩目。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连篇累牍,大力报道中央下决心“大规模治理淮河污染”。  
  1997年8月8日,《人民日报》发表该报记者黄振中、白剑峰长篇通讯《清与浊的较量――淮河治污三年纪实》。  
  同期,从中央到地方,其他媒体类似报道不胜枚举。  
  花没花600亿元?  
  搜集淮河水污染治理材料时,我得到一份环保人员写的文章。文章估算了中央、地方为淮河污染治理直接投入,折合人民币1000亿元,与50年淮河兴修水利投资基本相当。文章的提法是“淮河千亿治污”。我们希望印证其他材料,但未见有对淮河治污投入作全面估测的数据。这也许是中国条块多、重分割形成的特点。  
  2004年3月初,我们第一次到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采访。  
  我向水资源保护局执法监督处万一副处长核实这一说法。万处长简单算了一下,认为直接投资没有那么多:“九五”约200亿,“十五”期间投资可能要达到300亿,但只是开始不久。不过万处长指出,他的算法只是“行业内”投入。他又测算了另一数字:仅建污水处理厂一项,按国家要求,淮河流域县城以上近期都应完工,总共应有近2    
  为何提出“10年600亿元”(2)    
  00座。平均每座建厂投资加城市管网配套,不少于1亿元。这一项就达200亿元。“九五”期间要建97座,计划投资120亿元。  
  后来在实际采访中发现,其实政府计划的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并没有完全投资到位,包括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等。“九五”投资基本完成,网络尚未完全配套,“十五”很多仍是纸上谈兵。  
  后从信阳淮河源头,到洪泽湖入海口,我们遍访对淮河治污有研究或亲自参与管理的人,一般认为,淮河这10年治污投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算出基本数字:各级政府用于治污的基础设施直接投资: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已完成和在建工程、配套工程等已投入部分“九五”超过200亿元。“十五”488个项目计划投资255.9亿元,截止2004年中期,实际完成近50%;国务院指定的淮河流域重点工业污染源,包括莲花味精、蚌埠酒精厂等19家大型企业、近400家中型企业排污处理工程,加上10年来的运营与完善费用,至少应有100亿元;环境保护行政管理网络、技术网络建设与完善,全流域近200个地市、区县,所花费资金应在50亿元以上;全流域改造、关停、转移小企业超过6000家,这还不包括那些作坊式的家庭企业。这些企业是淮河流域非国有经济单位或个人,在上世纪80年代响应中央和各级党政号召,勒紧腰带投入兴建起来的,总价值不低于300亿元;从中央到村组,从财政到企业到居民,还有更多无法计算的投入。  
  沿淮很多地方官员和环保部门的人士认为:全部累积起来,10年来淮河流域治理水污染的实际投入应在700-800亿元。我们经过综合测算,认为600亿元是比较合理的数字。  
  从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有关领导的表态,到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副局长汪纪戎代表政府的答记者问,一些专家在不同场合的讨论,均对“10年600亿元投入”提不出有说服力的否定意见。  
  到2004年6月底,据称是国家环保总局下辖某部门提交给中央新闻单位一个材料,《经济日报》等刊用,提出专家测算淮河流域10年污染治理投入193亿元。对此,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领导和环保专家等大多数表示,这可能是环保部门或其掌握的直接投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