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50次事件

第25章


   第一批部队(1.8万人)分乘350艘舰船,于1592年5月25日在釜山登陆。数量不多的釜山守军和居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但因众寡悬殊,城市终为日本人攻占。在南部沿海登陆的第二批部队(2.2万人)经庆州、熊川和新宁数城向北推进。几乎与此同时,第三批部队(1.1万人)在洛东江口登陆,占领了清元城,并向春川山口推进。在这几批部队登陆之后,日本将主力(8万人)和其余舰队全都调往朝鲜。
   朝鲜封建统治集团由于朋党之争,对侵略者无力组织抵抗。数量不多的政府军接连失利。日本人击溃了朝鲜的一支8000人的部队的抗击,夺取了全宁山口,在忠州城又击溃了另一支朝鲜部队,迅速逼近汉城(京城)。朝鲜有些地方官吏弃地而逃,国王惊慌失措,仓皇放弃首都,先奔平壤,继而逃往鸭绿江边的义州。7月初,日本人兵不血刃入汉城。日军占领汉城以后,继续向西北和东北进攻,在临津江一带遇到朝鲜军队的坚固防御而受阻。日军使出军事计谋,佯装撤退,将朝鲜军诱出工事,接着进行反冲击将其击败。日军占领了开城和平壤。到此,朝鲜国土大部分沦丧。日军到处烧杀抢劫,只在晋州一地,就屠杀军民6万人。朝鲜人民在非占领区普遍组织了人民义勇军——“义兵”(“正义之师”),开展了游击战争;突袭敌人的要塞和兵营,特别是在夜间,隐蔽潜入敌宿营地进行骚扰;进行防御战斗;烧毁粮秣仓库和破坏敌人的交通线。在围攻要塞和城市时,朝鲜人组织了特别突击队,并使用了“飞击震天雷”,以杀伤敌有生力量。为援助被日本围困在要塞里的守卫部队,朝鲜人经常对敌人的后方进行出其不意的引诱性突击。
   国王李昖(yan2)在爱国朝臣和军民抗倭热潮的推动下,要求中国援助。中国明朝廷认为日入侵朝鲜的目的“实所以图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中朝唇齿相依,故决定援朝抗倭。同年秋派以陈嶙为总兵,李如松为副将的5万余大军赴朝抗倭。翌年1月,朝鲜爱国官兵在明军的协同支援下,一举收复西京、开城、汉城,日军退守南部沿海一带,整个北朝鲜解放了。
   水军将领李舜臣统率的朝鲜水军的行动卓有成效,曾多次重创敌舰队,粉碎了日本陆海合击的计划。日本入侵前,朝鲜水军共有4支独立舰队,其中有两支在战争刚一开始就损失了。只有李舜臣统辖的有85艘战舰的舰队,在陆军的支援下抗击日本舰队,在先后几次战斗中,击沉日舰40多艘。1592年7月9日,在李玉金的第四舰队的协同下,李舜臣在南海岛以北的泗川湾,击毁日本大型战舰12艘。在这次交战中,朝鲜人首次使用了覆盖铁板的战舰——“龟船”,此种战船不易被敌炮火击伤,且配有强大火力,又具有高度机动性。此后不久,李舜臣统率了整个朝鲜水军,对日本舰队进行了多次连续突击。1592年11月,李舜臣在釜山地区又取得了辉煌胜利。这次,他们发现釜山地区聚集了日本的主力(470余艘舰船)后,李舜臣命令自己的舰船开向那里,龟船航行在第一线。朝鲜水军在一天之内将日本人遗弃的100艘空船焚烧殆尽。当战斗发展到陆上时,朝鲜人发觉日本人拥有骑兵优势,便退到船上返回了基地。朝鲜的游击队、政府军和水军通过共同努力将敌人逐出了汉城。先后击沉日舰300多艘,打败了日军水陆并进的计划。
   日军遭受重大打击之后,以和平谈判为幌子,企图赢得时间为新的入侵做准备。1597年初,日本重新开始进攻,但未得手。这时,中国政府认识到日本的危险性,遂派出了14万军队入朝援助朝鲜军队和人民义勇军作战。此时,朝鲜水军也得到了加强(已有5000余人)。日军撤向釜山,后被封锁在朝鲜南部一些港口。1598年10月18日,李舜臣统率的水军在露梁津湾截住了500多艘企图从朝鲜运走残余部队的日本军舰,朝中水军与侵略者展开激战,击沉日舰450艘,歼灭日军1万多人,日军彻底战败。在这次海战中,李舜臣击毙日军大将,打退多艘包围明军的日舰。明军70岁的老将邓子龙战舰起火,李舜臣在前往援救时身中流弹。李、邓两位名将都在这次海战中牺牲,为中朝人民的战斗友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
   壬辰战争持续了7年之久,最后终以朝鲜人民的胜利,日本侵略军的失败而告结束。这次战争是朝中人民军并肩战斗共同夺取胜利的一役,体现了中朝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的密切关系。通过这次卫国战争,朝鲜人民维护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尊严,粉碎了日本侵略者侵吞朝鲜,染指中国的侵略企图,使日本侵略者在战后几百年间再也未敢践踏朝鲜国土,从而保证了朝鲜长期的对外的安全与和平。但是这7年战争,由于侵略者对朝鲜国土的蹂躏,使朝鲜受到了莫大的损失。日本侵略者到处大肆掠夺和屠杀,烧毁了都市和很多村庄。《朝鲜通史》载:“人民离散,虽大家世族,举皆失业行丐……积尸遍野……父而卖子,夫而当妻……自有东方变乱之祸,惨酷之甚,未有如今日者也。”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8—9万户减到战末3—4万户。全国人口比战前减少了近七分之一,众多的人流离失所。土地大量荒废,生产秩序一片混乱。封建统治者便趁此机会,恣意占领和争夺土地、山林与河川。因此,战争的胜利虽使人民摆脱了民族压迫,但却带来了更重的阶级压迫。
30 30年战争
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1618—1648年,欧洲两个强国集团——哈布斯堡王朝与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为争夺欧洲霸权而展开了一次全欧国际性大混战。起初,战争是围绕德国新旧教矛盾进行的,但不久就演化为各国争夺权利和领土的混战,西欧、中欧及北欧主要国家几乎全部先后卷入。其结果使德国四分五裂,法国等迅速崛起,从而给西欧各国关系带来了重大影响。
   16世纪后期和17世纪初,欧洲社会的重大变化,各国政治经济矛盾冲突,封建王朝及诸侯的领土之争以及宗教派别的矛盾,构成30年战争的复杂背景。德国和整个西欧经宗教改革后,教皇和皇帝权力有所削弱,路德教、卡尔文教等新教势力迅速发展,新旧教势力几乎相等。
   皇帝与诸侯之间矛盾重重。17世纪初,德国皇帝卢道夫二世企图用武力限制新教诸侯的权力。于是,德国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集团,即“新教同盟”和“天主教同盟”。教皇、皇帝、西班牙都支持天主教同盟;德国、荷兰和英国等支持新教同盟。欧洲各国之所以干涉德国,主要是想阻止它强大,并趁机获取好处。德国两大诸侯集团和西欧各国尖锐对立的形势,使战争终因以1618年捷克人民起义为导火线而爆发。
   捷克1526年并入神圣罗马帝国的版图,德国皇帝兼为捷克国王,此时捷克人有宗教自决、政治自治等权。但到三世皇帝马提亚(1612—1619年)时,他派遣耶稣会教士深入捷克,企图恢复天主教,并指定斐迪南为捷克国王,遭捷克人强烈反对,当国会向皇帝马提亚提出抗议时,遭马提亚拒绝,并宣布新教徒为暴徒。于是捷克人在1618年举行起义,冲进王宫,把国王的两个钦差从窗口投入壕沟。这个“掷出窗外事件”是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起义的开始,也是30年战争的开端。战争开始时,捷克军队进展顺利,6月进抵维也纳近郊。斐迪南求助于天主教同盟,并把巴拉丁选侯的爵位让予巴伐利亚公爵。天主教同盟立即出兵2.5万人,并供给皇帝大量金钱;西班牙也出兵进攻巴拉丁。1620年11月,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被天主教盟军击败,腓特烈逃往荷兰,巴拉丁被西班牙占领,捷克成为奥地利的一省,约有四分之三的捷克封建主土地转入德国人之手。征服者还强迫捷克居民改奉天主教,焚毁捷克书籍,宣布德语为捷克国语。
   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直接威胁法国和荷兰的安全。
   法国不能容忍查理五世帝国的复活;荷兰则已于1621年与西班牙处于战争状态。英王詹姆士一世关心自己的女婿巴拉丁选侯腓特烈的命运;垂涎北德领土的丹麦和瑞典,也不愿看到德皇对全国实现有效的统治。于是,这场战争很快转变为广泛的国际战争。1625年,法国首相黎世留倡议英国、荷兰、丹麦缔结反哈布斯堡联盟,英、荷两国则怂恿丹麦出兵,从此开始了战争的第二阶段。
   1626年,捷克贵族瓦伦斯坦和天主教同盟的军队打败丹麦和新教诸侯的联军。丹麦国王被迫于1629年5月在律贝克签订和约,保证以后不再干涉德国的内务。皇帝规定新教诸侯于1552年以后将所占教产全部归还原主。同时根据瓦伦斯坦的计划,德国将在波罗的海上建立一支强大的舰队,瑞典害怕此计划影响它在波罗的海的优势地位,遂在法国大量金钱援助下,瑞典军于1630年7月在波美拉尼亚登陆,开始了战争的第三阶段。
   瑞典军队由国王古斯道夫率领,很快就占领波美拉尼亚,1632年初,占领美因斯,4月又攻陷奥格斯堡和慕尼黑。在列赫河战役中,天主教同盟军惨败。同时,捷克和德国本部有很多地方掀起农民和市民反对哈布斯堡家族和封建的起义。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