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50次事件

第31章


因为,当时的西班牙除其本土外,还有意大利的大部分、西属尼德兰(今比利时),以及遍布美洲、亚洲、非洲的辽阔土地。这就是说,法国得到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也就意味着可以得到更多的殖民利益。正因为如此,英国、荷兰、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境内的普鲁士群起反对,他们结成同盟,决定对法作战。于是,从1701年起,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爆发。
   这次战争,一方是以封建君主专制的法国为首,有西班牙、巴伐利亚、科隆和其他几个德意志国、萨伏依(很快就转到敌对一方)、巴马参加的同盟;另一方则是以奥地利和英国为首,有荷兰、葡萄牙、勃兰登堡以及许多德意志小国和意大利小国参加的同盟。
   1701年,法奥未经正式宣战即在意大利领土上开始军事行动。1702年5月,英国和荷兰(1701年两国在海牙缔结所谓“大同盟”,并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结成同盟)站到奥地利一方参战。1702—1704年,在意大利、西班牙和海上都发生过战斗。陆上的战斗行动仅局限于争夺要塞、实施行军机动和迂回运动。野战很少进行,仅在解除要塞包围时才使用。1704年,英军从海上攻占了直布罗陀。同年,奥英同盟军集中主要精力击溃法国盟国巴伐利亚。1704年8月13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和马尔波罗公爵统率的奥英联军(达6万人)在豪什塔特附近击溃法巴军队(约6万人),毙俘达2.8万人,使战争的进程变得有利于自己。1706年9月17日,萨伏依的叶夫根尼统率的奥军在意大利都灵附近取得了巨大胜利。战斗以后,法军渡过波河,撤回本国。都灵之战证明,在防御战中以线式战斗队形抗击集中突击是毫无用处的。1706年,法军在尼德兰的拉米利一带遭到失败。
   法军仅仅在西班牙取得了几个局部性胜利,对整个战争进程没有产生影响。1707年7月,奥英联军开始入侵法国,在包围土伦长期未克之后返回意大利。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最后一次大规模交战,于1709年7月11日发生在尼德兰马尔尊拉凯村附近。1709年秋季,要塞争夺战持续不断。1710—1714年,交战双方持续打消耗战,都避免决战。英奥两国军队在兵力上虽占明显优势(联军为16万人,法军为7.5万人),但没有对法采取积极行动。战略不果断的原因在于:当时俄国在北方战争(1700—1721年)中获胜。英国为了竭力阻挠俄国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改变政治方针,不愿将法国彻底击败,背着自己的盟国开始与其和谈,实际上停止了对法作战。在英国的影响下,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也都放弃了积极的战斗行动。
   1713年4月11日,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一方,以英国、荷兰、勃兰登堡、萨伏依和葡萄牙为另一方,签订了《乌得勒支和约》。1714年,奥法又签订《拉什塔特和约》。
   西班牙王位继承权争夺战,结束了法国在西欧的霸权地位。根据和约,法国将早先侵占的西班牙在北美的部分领地划归英国,将阿卡迪亚殖民地割让给英国,英国将它改名为新斯科舍。法国承认了英国对纽芬兰和哈德孙湾周围地区的权利的要求。法国还割让一些地方给奥地利和荷兰,撤回驻洛林的军队。哈布斯堡王朝把意大利的大部分领土(撒丁岛、米兰公国、那不勒斯王国、托斯卡纳的一部分)、整个比利时、西属尼德兰和莱茵河地区部分领土(弗赖堡)并入自己的领地。西西里岛归属萨伏依。英国在西班牙除得到直布罗陀外,还有梅诺卡岛的一部分。根据和约,法国的腓力普虽保有西班牙王位,但以他和他的后代永不能继承法国的王位为条件,并规定法西两国不能合并。同时由于在战争中法国屡遭失败,国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财政亏空,民不聊生,国力大为削弱,盛极一时的法国开始走下坡路了。在路易十五于1715年继承王位之后,国力进一步衰竭,年年入不敷出,岁岁国债增加,专制统治最后不得不走向崩溃,巴黎人民越来越觉醒,一场起义革命正在孕育之中。
   这次战争是以掠夺殖民地为根本目的,具有空前规模的大冲突,其基本特点是: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多数交战在夏季进行;注重机动作战,进攻行动的地位更加突出等。
   这些特点,特别是攻势作战、机动作战对世界军事产生了重大影响。
37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两种作战思想的一次较量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是欧洲两大联盟为争夺奥属领地,因奥地利王位继承权问题而引起的,它于1740—1748年以中欧为主要战场展开。
   奥皇查理六世于1740年10月20日死后无嗣,其长女玛利亚·特蕾西亚依据1713年《国制诏书》承袭父位。查理六世死后,普鲁士、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西班牙、皮埃蒙特、撒丁、那不勒斯王国拒绝承认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而奥地利、英国、捷克、匈牙利、荷兰、西里西亚、俄国从其各自的既得利益出发,则全力支持玛利亚·特蕾西亚的继承权。由此而爆发了长达8年之久的由两次西里西亚战争所构成的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
   1740年12月,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趁奥地利王位空悬之相,率普军2.5万人突然攻入西里西亚,由此展开了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
   普军突然而迅猛的袭击,使兵力薄弱的奥军猝不及防。
   1741年1月3日,普军攻入西里西亚首府布雷斯特。至1741年1月底,整个西里西亚除格洛高、布里格和尼斯三个要塞外,均为普军占领。奥军被迫退守摩拉维亚,而普军则沿摩拉维亚边境驻防。此后,双方采用持久机动的作战方法,企图破坏对方的补给线,迫使对方后退。
   莫尔维茨会战是此次战争最大的一次会战。1741年4月10日,弗里德里希二世率2.16万人,兵分5路进至西里西亚的莫尔维茨村,与奥军统帅奈伯格将军率领的1.9万奥军遭遇。普军的优势在于1.16万训练有素的步兵,而奥军步兵仅1万,其中多是新兵;但奥军有8000名具有强大突击力的骑兵,以及一批富有作战经验的指挥官。普军虽先期发现敌人,但未能立即转入进攻。而奥军未等普军全部展开,率先发起突击。奥军左翼骑兵4500人在风雪掩护下,突然出现在普军面前,并将普军队形冲散。普军以猛烈炮火将敌击退。
   而后,奥军步兵实施冲击,也被强大的普军炮兵以密集火力击退。最后,普军步兵在什未林元帅指挥下发起反攻,迫使奥军溃退,最终取得了莫尔维茨会战的胜利。此役,普军伤亡4850人,奥军伤亡4550人。
   莫尔维茨会战后,普鲁士积极寻求盟友,1741年6月与法国秘密结盟。巴伐利亚、萨克森和西班牙等相继投入对奥地利的战争。至1741年,欧洲大多数国家被卷入战争。
   1742年1月,奥军沿多瑙河向巴伐利亚发动进攻,并对波希米亚构成威胁。鉴于此,弗里德里希二世率普、法、萨克森联军3.4万人进至摩拉维亚与奥地利交界处,佯装夺占奥地利首府维也纳之势。在解波希米亚之危后,普军于4月初调头北上,于1742年5月17日,在波希米亚的霍图西茨与格林的卡尔亲王率领的3万奥军遭遇,普军左翼骑兵以快速冲击将奥军骑兵击溃。但由于普军后续不继,遂被奥军击退。经激战,双方不分胜负。最后,一直隐蔽待机的普军右翼步兵出击,一举将奥军击退。此役,双方损失惨重。奥军损失6330人,并有一批官兵被俘。普军损失4800人。6月初,奥地利被迫停战。7月28日与普鲁士在柏林签订和约。根据和约规定:奥地利把几乎整个西里西亚及格拉茨公爵领地割让给普鲁士。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就此结束。
   西里西亚停战后,奥地利极欲夺回失地,便联合英国、汉诺威、黑森、荷兰等在其他战区积极行动起来。至1742年底,奥军相继占领波希米亚和巴伐利亚,把法国联军逐出波希米亚。1743年2月8日,由特劳恩伯爵、元帅率领的奥地利—皮蒙特军队,为阻止由莫特马尔率领的西班牙军队与孔蒂率领的法国军队会合,在意大利帕纳罗河畔的坎波桑托与西班牙军队交战,结果两败俱伤。1743年6月,由英王乔治二世和奥地利的奈伯格将军率领的英、奥、荷、黑森、汉诺威联军约4万人,由纳瑙向阿沙芬堡开进,途中其退路被法军截断。法军6万人,由法国公爵诺瓦耶元帅统率,其中2.3万人部署在德廷根附近,由格拉蒙将军指挥;主力部署在美因河彼岸。6月27日,格拉蒙离弃阵地,主动向英、奥联军发起进攻。经数小时浴血激战,法军损失较大,主动撤退。此役法军损失约4000人,联军损失约3000人。同年,奥地利与萨克森订立防御同盟,并得到萨克森的军队援助。1744年夏,奥军开进阿尔萨斯,侵入那不勒斯王国。
   1744年8月17日,普鲁士不宣而战,突然攻入与奥地利结盟的萨克森,并同时向波希米亚发动进攻。同年9月16日,普军攻占布拉格,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由此开始。
   开战后最初几个月,奥军屡遭惨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