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50次事件

第33章


10月间,俄军乘奥军与普军周旋之机,曾一度偷袭柏林得手,后在普军主力回救时放弃。普军在解除柏林危急后,调头迎战奥军,双方在萨克森境内举行托尔高会战,普军勉强取胜,从而渡过了艰难的1760年。
   1761年,普军依然面临三面受敌的困境:法军威胁汉诺威,俄军伺机攻取科尔贝格,而奥军则占领了西里西亚。下半年,俄军主力南下同奥军会合,帮助奥军在西里西亚取得一系列胜利,使普军在全战线的防御岌岌可危。为攻克柏林,俄军另一部在鲁缅采夫将军指挥下开始围攻柏林的门户科尔贝格。当年12月,科尔贝格失陷。
   由于南北两线的相继失利,普军在战略全局上几乎陷入绝境。但这时发生了一个偶然的但对战争全局产生重大影响的事件,这就是俄国女皇叶丽萨维塔病死,其外甥彼得三世继位。此人有一半普鲁士血统,从小在普鲁士长大,是俄国统治集团中亲普势力的总代表。他继位后,俄国立即退出战争,将所占土地归还普鲁士,并转向同普鲁士结盟。普鲁士由此免于彻底覆灭的厄运,有的历史学家称此为“勃兰登堡王室的奇迹”。
   在欧洲大陆以外,战争主要表现为英国和法国在海上和各殖民地的争夺。战争初期,英国在战略上侧重于以海军同法国海军在海上交战。1756年,英国舰队在梅诺卡岛战役中失败。此后,受命组阁的英国陆军大臣皮特提出了以争夺海外殖民地为主的新战略。英国逐渐扭转了战略上的被动局面,先后夺取了原属法国的加拿大和加勒比海大部地区。1762年,又从站在反英一方介入七年战争的西班牙手中夺取了古巴。英国还以殖民军队为主力,在海军的支援下,同法国殖民军在印度和菲律宾等地展开角逐,最终完全控制了这些地区。
   以俄国退出战争为标志,七年战争进入了尾声。由于英国在海外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普鲁士又重新夺回了西里西亚,加之各国已被战争拖得筋疲力尽,七年战争的结局基本已经形成。基于这一情况,交战各国相互间签订了一系列停战和约。1763年2月15日,以普鲁士为一方,奥地利和萨克森为另一方,签订了结束七年战争的《胡贝尔图斯堡和约》。
   根据上述协议与和约,普鲁士巩固了它对西里西亚的占有权;英国取得了加拿大和法国割让的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所有领土,并且用梅诺卡岛换取了塞内加尔,用古巴换取了佛罗里达的一部分;奥地利放弃了收复西里西亚的要求;法国丧失了北美和南亚的大部分殖民地,但重新获得英国归还的贝尔岛、瓜德罗普、马提尼克、圣路西亚、加利,以及北大西洋的密克隆和圣皮埃尔岛;西班牙在付出代价后,重新获得古巴和菲律宾。
   七年战争是法国革命战争前欧洲各主要国家都相继卷入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争。英国由于在战争爆发时已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并处于以机器生产代替手工生产的世界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经济、军事实力获得长足发展,同时由于以老威廉·皮特为核心的统治集团的战略指导发挥了积极作用,因而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普鲁士由于在军事上作出了充分准备,加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统帅才能,以有限的人力物力在欧洲大陆上同当时几乎所有的大陆强国相对抗,取得多次会战的光辉胜利,但它称霸欧洲,多面树敌,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政策是不足为训的。七年战争中,法国、奥地利、俄国等国结成联盟,在总兵力上并不弱,但其内部战略目标各异,形不成合力,授敌以可乘之隙,犯了联盟战争之大忌。
   七年战争对军事学术的重大影响主要在于,它暴露了当时欧洲军队盛行的分兵把口式的“警戒线战略”和以威胁敌军补给线为主要目标的“机动战略”,以及呆板的线式战术的缺点。随着各国经济承受能力的提高,军队人数增大,火力加强,后勤补给制度也不单靠补给线,这些新的历史条件,呼唤着集中兵力,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的决战战略和便于利用地形地物发挥火力,保存自己的比较灵活的战斗队形和战术。从七年战争的某些会战胜负原因中,可以看出几十年后法国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中臻于完善的决战战略和疏开队形的端倪。
39 俄国农民战争
普加乔夫血溅莫斯科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农民领袖普加乔夫领导的农民战争,是俄国历史上四次农民战争中规模最大和最后的一次。它震撼了沙俄的封建农奴制统治,对沙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军事上也有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18世纪后半期,俄国已从昔日的“彼得盛世”巅峰开始衰败。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全俄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趋形成。行将崩溃的、专横的封建农奴制不断加强对农奴的压迫,地主阶级加剧了对农民的剥削统治,连绵不断的战争加重了劳动人民的负担,这一切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激起了广大劳苦大众的强烈不满,俄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仅1762—1772年,起义就达160次以上。此外,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灾难更加深重。他们的土地、草场、林场统统被地主、工厂主、修道院霸占,而且要缴纳各种贡税,服各种劳役,如同奴隶一般。压迫越重,反抗越强烈。非俄罗斯各族人民的起义具有更广泛的性质。整个沙俄帝国堆满了干草,随时都有可能燃起熊熊的起义烈火。
   时势造英雄。农民起义领袖斯杰潘·拉辛和康德拉季·布拉文出生地的顿河畔培养了杰出的农民领袖叶·伊·普加乔夫。这位顿河哥萨克人利用广大劳动人民“对沙皇的朴素的宗法式的信仰”,自诩为彼得三世,是劳苦大众期待的“好沙皇”,于1773年9月17日,聚集一支80人的当地哥萨克队伍起义。
   普加乔夫领导的俄国农民战争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作战地域在雅伊克河和巴什基里亚一带,起义参加者是当地哥萨克人、巴什基里亚人、鞑靼人和乌拉尔工厂的工人;第二阶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作战地域在乌拉尔中部和卡马河一带,起义参加者主要是乌拉尔工厂工人、哥萨克人和巴什基里亚人;第三阶段(1774年7月—1775年1月),作战地域是伏尔加河中下游,起义主力军是农民。
   第一阶段(1773年9月—1774年4月)。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假冒“彼得三世”发布第一个诏书,宣布给雅伊克哥萨克人、鞑靼人和加尔梅克人以自由和特权,许诺他们将得到“河流、土地、草地、赏金、猪、狗和粮食”。9月18日,起义军抵近雅伊克镇。该镇设防坚固,重兵防守,普加乔夫遂放弃强攻,溯雅伊克河而上,直逼俄罗斯东南部的主要行政与军事战略中心——奥伦堡。9月21日,起义军占领了位于奥伦堡和雅伊克交通线上的伊列茨克镇。接着,奥伦堡西部的要塞纷纷落入起义军手中。起义军所到之处,农民、当地哥萨克人、鞑靼人、哈萨克人、加尔梅克人、逃亡士兵和乌拉尔厂矿工人纷纷参加起义军。到1774年初,起义军已有3万人;3月,发展到5万人,86门火炮。
   1773年10月4日,起义军占领了奥伦堡附近的别尔达村。10月5日,起义军开始了持续约6个月之久的奥伦堡围攻战。奥伦堡要塞内有10个五角堡、2个半棱堡,守军3000人,大炮70门,易守难攻。起义军久攻不下,双方成对峙局面。普加乔夫采取封锁城市的措施,意图迫敌就范。当寒冬腊月来临时,攻城仍未果,普加乔夫带领起义军主力在别尔达休整,留少数部队继续监视奥伦堡守军的动态。
   奥伦堡被围困后,沙皇政府派军解围。此时的起义军只顾围攻奥伦堡和雅伊克,放弃向伏尔加河流域的进军,失去了更多人民的支持,丧失了大块战略基地,为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赢得了动员兵力的时间。沙皇政府在用地方部队解围失利后,遂于1773年12月派遣亚·伊·比比科夫上将率领讨伐军(共约6500人,30门火炮)前去镇压起义军。政府军凭借优势兵力,扭转了被动局面,连续取胜。战至1774年初,政府军连克数镇,直逼奥伦堡。起义军节节败退,直到布祖卢克镇失守后,普加乔夫才决定从奥伦堡附近撤出部分兵力,以图阻止政府军的推进,然而,为时已晚。1774年3月22日,起义军主力在塔季谢瓦要塞附近的总决战中失利,约2000人阵亡,4000人受伤被俘,火炮全部损失。在这之后的几次交战中,起义军接连失利,普加乔夫身边的将领许多被俘。4月1日,起义军又在萨克马腊镇惨遭失败,普加乔夫率领一支500人的队伍杀出重围,隐藏在乌拉尔深山丛林之中。第一阶段以起义军的失败而告终。
   第二阶段(1774年4月—1774年7月),1774年4月,普加乔夫在乌拉尔各厂矿和巴什基里亚招募新军,以重整旗鼓再战。起义军主力很快增加到5000人,遂于5月5日攻占了马格尼特要塞,随即溯雅伊克河而上,于5月19日攻下特罗伊茨克要塞。5月21日,政府军在特罗伊茨克要塞击败起义军主力部队,普加乔夫被迫撤到乌拉尔草原地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