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世界的50次事件

第40章


博罗季诺阵地正面宽8公里,前沿位于马斯洛沃、戈尔基、博罗季诺、谢苗诺夫斯科耶一线;右翼在马斯洛沃村附近,紧靠莫斯科河;左翼与难以通行的乌季察森林相连;中央以库尔干纳亚高地为依托;后方有森林和灌木林,便于隐蔽配置军队和实施机动。阵地构筑有完备的工事,迫使法军在对其不利的地形上与俄军交战。
   9月7日,双方激战开始。拿破仑率法军(约13万人)向俄军(约12万人)发起猛烈进攻,交战开始时,俄军在炮兵方面,特别是在大口径火炮方面略占优势。俄军有火炮640门,法军有火炮587门。库图佐夫的作战企图是,以积极防御的手段尽量杀伤敌人,改变敌我力量对比,为尔后交战和歼灭法军保存实力。拿破仑的战略主张,是以一次总决战粉碎俄军。面对俄军的防御,法军难以从两翼包抄,决定在博罗季诺会战中采取正面突击,以求在狭窄地段上突破俄军防线,潜入俄军后方,将俄军逼至莫斯科河加以歼灭,从而打开通向莫斯科的大门。
   在博罗季诺会战前,俄法军于9月5日,为争夺多面堡展开激战。结果,俄军顽强抗击了法军的进攻,为俄军赢得了在主阵地完成防御的时间。
   9月7日拂晓,博罗季诺会战以双方炮战开始。法军向博罗季诺村发起进攻。在法军优势兵力的猛攻下,俄军渡过科洛查河,退守防御。法军尾随其后渡河,遭俄军反冲击,受重创,一部被迫退守科洛查河西岸。清晨6时许,法军开始向俄军防守的巴格拉季昂棱堡进行冲击。7时,法军再次发起进攻,攻占了左面一个棱堡,俄军以勇猛的反冲击将其击退。
   双方遂派增援部队。8时,法军对巴格拉季昂棱堡发起第三次冲击,攻占了左右两座棱堡。从9时至11时,法军先后四次对棱堡发起冲击,均未奏效。12时许,法军开始了对棱堡的第八次冲击。拿破仑以4.5万军队和400门火炮对付在狭窄地段(1.5公里)上的俄国1.8万军队和300门火炮。双方短兵相接,战斗十分激烈。俄军巴格拉季昂将军在一次激战中,身负致命重伤。最终,法军夺得阵地,遂占领博罗季诺。
   拿破仑由于不敢轻易将最后的预备队——近卫军投入战斗,因而无力扩张战果。俄军顽强抵抗,由于无法补充军队的损失,不能投入全部预备队,只得撤回内地,敞开了莫斯科的大门。拿破仑于9月14日进入莫斯科。
   此役双方损失惨重:俄军伤亡5.2万人,法军伤亡5万以上(一说俄军4.4万人,法军3万余人)。博罗季诺会战,双方未能决出真正的胜负,但为俄军消耗法军和转入反攻创造了条件。
   在博罗季诺会战中,俄国库图佐夫将军显示出高超的作战指挥艺术。俄军战斗队形成纵深配置,战斗队形的总纵深为3—4公里,步兵同骑兵和炮兵之间配合密切,保障了防御的坚固性;俄军各部队拥有较强的预备队并建立有总预备队。
   库图佐夫十分重视预备队和总预备队的作用,指出“预备队尽可能保存得久一些,因为一个将军,只要他手中还握有预备队,就不会战败”。在会战中,双方战斗队形编成基本相同,显示了纵队和散开队形战术的特征;在冲击或反冲击之前,巧妙使用炮兵,先以炮兵火力进行猛烈射击,实施火力准备,而后再以密集的步兵和骑兵队形实施突击。
   俄军撤回内地后,积聚力量,为转入反攻创造条件。10月18日,俄军开始反攻;19日,法军撤出莫斯科,尔后节节败退。法军11月的维亚济马交战失利,对其士气影响极大,加速了法军的瓦解。战至12月,法军几乎全军覆灭。拿破仑的侵俄战争,以丧失50多万人的惨败而告终。
   博罗季诺会战对俄国1812年卫国战争的整个进程有重大影响。虽然没有直接导致战争进程发生根本性转折,但标志拿破仑军队覆灭的开始。拿破仑后来曾写道:“在我一生的作战中,最令我胆战心惊的,莫过于莫斯科城下之战。作战中,法军本应取胜,而俄军却博得了不可战胜的权利。”
47 第二次美英战争
英军火烧华盛顿
   美国在1775—1783年的独立战争获胜后,英国不甘心其失败,一直在虎视眈眈,妄图卷土重来,使美国重新沦为自己的殖民地。从1783年后,英国不断从经济、军事和政治上对美国施加压力。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还在公海上任意劫持美国商船,捕捉美国水手。美国有近6000艘商船和近万名水手被英国扣押,损失惨重。而在另一方面,美国统治集团也对富饶广袤的加拿大垂涎三尺,想以武力吞并。于是,1812年6月18日,美国向英国宣战,第二次美英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美国通过紧急扩军,使正规军和民兵改编的志愿兵达到6.5万人,海军拥有10艘军舰,150艘快艇和318艘私掠船。而英国正在欧洲与法国打得难分难解,无暇顾及美洲。在加拿大,只有7000名英军和1万民兵,还拉拢了一些印第安人作为同盟者。美国在天时地利人和上占了绝对优势。从理论上,美国打败英军夺取加拿大是轻而易举的事,但战争发展却出人意料。
   1812年6月至1813年初,是美国战略进攻时期。在海上,美国战舰和私掠船在大西洋上全面出击,战果辉煌,仅几个月时间,便击沉英舰3艘,俘获英舰船500艘以上。但在陆地上,美军却连吃败仗。陆战主要在美加边境的西北部展开。美军发动了3路攻势,企图入侵加拿大。英将布罗克率军于7、8月击退了美军的西路进攻,并攻占了美国西部的几个重要堡垒。美军不堪一击,底特律的2500名守军不发一枪,便向700名英军缴械投降。接着,英军转到中路,于10月12日夜以1000军队击溃了3000美军的进攻,许多美军士兵还未交火,便四散逃跑,而纽约民兵则袖手旁观,按兵不动。11月东路美军的攻势也因民兵不配合半途而废。美军的失利,除了作战计划有误外,主要原因是军事将领老朽无能。
   高级将领平均年龄60岁以上,总统麦迪逊身为总司令却不懂军事,陆军部长尤斯蒂斯也指挥不力。如宣战当天,让赫尔赶到底特律,却不告诉他战争已经开始,使他被英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迪尔伯恩已60岁,还从未指挥过一个团,却让他担任西北战区司令,他连底特律是否属自己管辖都不知道。此外,美军缺乏训练,纪律松弛。民兵本位思想严重,只想守家卫土,不愿支援正规军作战。后勤供应不足也大大影响了美军的战斗力。
   从1813年初至1814年初,英军转守为攻,大批英国海军赶到北美,控制了制海权。英国海军封锁了美国东海岸,1813年捕获了美国船只200多艘。美国舰船避在港内,难有作为,仅有个别美舰突破了封锁在外海作战。这期间,双方主要在通往加拿大的门户——五大湖区展开激烈争夺。
   美国吸取了前一阶段的经验教训,改组了指挥机构。由阿姆斯特朗担任陆军部长,成立了总参谋部,提高了指挥效率。1813年初,美军三路反攻底特律,英军击溃了其中两路,美军损失900人。在五大湖区,9月10日,美军司令佩理率9艘军舰组成的舰队在伊利湖同英国舰队激战,迫使由6艘军舰组成的英国舰队竖起白旗。这是英国海军史上仅有的一次舰队投降事件。美军控制了伊利湖后,打开了通往安大略湖的通道,切断了英军供应线,英军被迫撤出底特律。美将哈利逊指挥3500人乘胜追击,10月5日在泰晤士河畔的莫拉维安追上了英国同印第安人联军1600人。经激战,美军歼敌500多人,生俘英军600人。美军在战斗中残忍地杀害了著名的印第安人领袖特库姆塞(又译杜堪士),并将尸体身上的皮剥下来制成了剃刀皮带。接着,美军兵分两路,共1.3万人向加拿大首府蒙特利尔发起钳形攻势,但被2000名英印联军击溃。到年终,英军反攻,把美军赶出了加拿大。
   这期间,战争还扩大到美国东海岸和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1813年春天,英国陆海军对缅因州至弗吉尼亚的沿海地区进行骚扰和攻击。美军在诺福克保卫战中获胜,击退了2000英军的进攻。但在佛罗里达的米克斯堡之战中,美军被印第安人打败,死400多人,被俘500多人。
   1814—1815年1月,美军粉碎了英军的进攻,取得战争胜利。1814年初,美军进一步改组指挥机构,大胆提拔年轻军官取代老朽无能的将领,立有战功的布朗、伊泽比、斯科特、杰克逊等人被委以要职。高级将领年龄从60岁降至36岁。此外,美军加紧了对军队的训练。北部军区副司令斯科特认为,战胜英国,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训练。他从3月至6月对3000名军人进行了严格而紧张的训练,使部队的战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这期间,英国从欧洲战场脱身,大举增兵北美。一方面继续用海军严密封锁美国沿海,使美国的外贸和渔业几乎全部中断。另一方面,双方在各战场展开激战。在五大湖区,美军7月5日和7月25日在奇普瓦和隆迪斯兰两次同英正规军正面交锋,并展开白刃战。美军经强化训练,战斗素质大大提高,把英军打得溃不成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