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分钟成为记忆王

第33章


在英法战争期间,实验者请一些将赴战场的预备军官看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两个荷枪实弹的士兵肉搏厮杀的场面,英国兵正背对着镜头,手持刺刀,向对面冲来的手拿来福枪的士兵刺去。
  看了一两秒钟,然后把照片拿走,要求被试者叙说照片上的内容。回答几乎差不多,他们都回忆说,他们对迎面冲来的法国兵印象极深,相反,对英国兵的进攻却印象模糊。这说明,他们对战争早就抱有某种先入的畏惧感发生联系,从而在大脑中留下清晰印象。
  第二个实验是回忆讲话内容。被试者对政治都很有兴趣,且政见分明。一派信奉共和党,另一派赞成民主党,把他们聚在一起听讲演。讲演的内容全是有关国家大事,政治要闻什么的。讲演前,告诉他们这是记忆实验,讲演的内容一定要认真记忆,但当时并不准备提问,而是在3周以后才提问。
  讲演的内容作了仔细安排,其中一半是斥责主党的内容,另一半内容是为共和党唱赞歌。
  3周后的回忆测试表明:追随共和党的人牢牢记住了斥责民主党的讲话内容,而信奉民主党的人则仅仅记住了与他们观点相一致的内容。
  这两个实验足以说明,先入之见如何影响着记忆效果。
  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事先有所预想,或者有所期冀的内容,那么,你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相反,如果你听到,或看到的东西,恰恰是你本来就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的内容,那么,你就很难记住它们。
  读到这里,你就会意识到了吧,你始终觉自己不能按计划行事,那本身就是一种先入之见。这种成见,迫使你承认以自己计划不感兴趣,甚至反感,从而放弃任何努力,那不是最大的错误吗?
  因此,你一定要排除成见的干扰,按照你制定的学习计划,科学地安排忘记时间,并且坚持下去。
  根据日程安排,有针对性地训练自己的记忆能力,这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但是,每天应当学多少,怎样测定学习标准,这是因人而异,也是因时而异的。
  有时,你发现自己正以异乎寻常的速度获取新的知识,记忆效能也充分地调动起来,仿佛不知疲倦地为你工作。但是转瞬间,你又会蓦地感到记忆机关好像出了毛病,运转不灵了,甚至,你感到自己又退回到原来的起点上。
  为此,你感到悲观失望,甚至怀疑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将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这种现象是正常的、短暂的,人人都有可能遇到,就好像大脑一片空白,所有的记忆能都处于一种停歇的状态。
  这种现象,我称之为“记忆死亡线”。
  一般情况下,不管你学什么,开始的时间,记忆效率总是很高,用不了多久,你就能初步摸索出一些掌握这门知识的路数。这时,你的记忆功能就像是加了油的机器,运转得十分轻快,又像是高山滑雪的运动员,从高山顺坡滑下,大有一泻千里之势。
  然而,初步掌握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随着知识视野的开阔,你会越发感到该记的东西太多,或是实例,或是词句,或是数据,如此等等,都应当记住。
  遗憾的是,正需要记忆能鼎力相助的时候,它却懈怠下来。到后来,它甚至好像完全在原地踏步,再难以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了。这时,实际已到了“记忆的死亡线”上了。这就像高山滑雪运动员,滑到了一处平地,速度必然会越来越慢,但是,慢归慢,它并没有完全停下来,直到另一个高坡前,速度才会完全停顿下来。
  同样的道理,记忆功能也一直在“记忆的死亡线”上慢慢运行着,直至你接触的新的学习材料、向新的知识高峰攀登为止。以后,你又开始识记新的东西,而以往的学科知识不再闯入记忆范围。
  如果你是个强者,你就会达观地面对现实,寻找着新的对策,闯过“记忆的死亡线”。具体方法下面还要谈到。
  四、奖赏你的记忆力
  任何优胜者总要得到奖励,似乎已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什么在记忆活动中,有了进步就不该得到奖赏呢?
  运动员得到奖励,必然会受鼓励,不断进取;同样的,你的记忆能得到改进,也应及时奖赏自己,也必然刺激自己的记忆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你听说的‘奖赏’具体指什么呢?”的记者在采访我时问:“说到奖赏,总免不了破费,既花钱,又费事,不是有些得不偿失了吗?”
  看来,世人对“奖赏”一词的特定含义理解得太肤浅,往往把它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常用的诸如奖励、报偿等混为一谈,未免令人遗憾。
  其实,我所说的“奖赏”与我们习常的诸如奖励、报偿等词,在表面上看不出差异,但其作用与后果是大不相同的。
  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该奖励的而不奖励,可能会打击当事人的积极性,从此怠懈消极下去;而在记忆活动中,该奖赏的而不奖赏,就有可能分散注意力,使记忆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下去。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奖励的时间不合适,至多起不下应有的作用;而在记忆活动中,倘若奖赏时间不合适,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适得其反,要花费更“昂贵”的代价。
  为了使你更准确地理解我所说的“奖赏”,建议你稍停片刻,回忆一下当初阅读完本书时发生了什么事。
  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阅读头几章时,有没有其他无关本书的念头干扰你呢?
  2.你曾放下书支倒一杯咖啡吗?
  3.你曾去给某位朋友打电话了吗?
  4.你曾打开和收音机,去听听你所喜爱的歌?
  5.你无意看到诱人的糕点糖果后,是否放下书去拿几块来吃?
  请在每个问题之后写上“是”与“不是”。
  你的答案是什么呢?
  也许你觉得这些总是很无聊,其实不然。它们对我来说是有意义的,至少它们向我显示了你在学习过程中是否有所分心,而且这种分心是否能转换成令人愉悦的奖赏,从而更有效地刺激你的记忆。
  如果对上述5个问题的回答从第2到第5都填写“是”字,那么,你肯定就不大可能全神贯注地阅读了,你的记忆已被分心所干扰了。
  如果对所有问题都填上“不是”,说明我列举的事由不一定符合你的实际。完全杜绝分心是不大可能的。是什么事情或念头曾打断你的阅读呢?请你自己写下来:
  1.
  2.
  3.
  4.
  5.
  我们知道,记忆本身并不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记忆时,会使大脑增加多余的负担,所以每当记忆时,大脑就会浮现出自己更喜欢做的事,而迫使精神分散,妨碍政党的记忆功能。这时,如果再想记忆,困难就更多了一层,因为必须先排除杂念,再集中注意力,然后再来记忆。比如,上面的答案,从第2到第5都填上“是”,说明你分心太多,很难集中精力了。如果你仅仅被一二个念头或举止所打断,那就不一定是坏事。此时,你不一定要急于排除这些念头,恰恰恰相反,而是有意地找出这些念头,使之成为你心中潜在的目标。你应告诫自己:只有完成了这项工作,才能满足自己的欲求。这样,你就能利用这些念头作为诱导物,从而就容易突破这种记忆障碍。
  从这个意义上说,分心也不可一概而论。固然,分心过多,必然会打断我们的记忆链条,从而很难再集中注意来弥合已断裂的记忆链。但是,适当的分心,满足这种分心,在某种程度上又会使这种消极因素转换成积极因素。比如,当你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后,就不妨喝一杯咖啡,打个电话,吃点糖果什么的来奖赏自己。
  但是,这里强调的是,你必须做完既定的事情,才能奖赏自己,无论如何,不能坐等奖赏,不能屈服于分心的压迫。
  同样的道理,阅读本书,也应当因势利导地使分心成为近期目标完成后奖赏的必要手段。你应当严格要求自己:只有读完一章后,才能干别的事;没有读完,决不能迁就自己。只有这样,你才能更有效的提高你的记忆能力,才会使分心这个消极转换成积极因素。
  分心是难免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分心必须有一定的限度。
  怎样设定这个限度呢?
  我以为,这种分心应以不转移全部注意力为限度。
  既然是分心,它总得中断一下记忆线索,使你从实际学习状态中略微超脱出来。但是这种中断的时间决不能过长;因为过长时间的间断,必然会转移注意力。
  有一个学生听了我的课,学着奖赏自己,但效果总不好。我就问他:
  “你怎样奖赏自己呢?你在什么情况下奖赏自己呢?”
  她回答:
  “因为第二天要上新课,我不得不预习,不过,我实在对它没兴趣,匆匆忙忙地翻一遍,我就看电影去了。”
  很显然,这个学生并没有真正领会我所说的“奖赏自己”的深切用意。奖赏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全身放松,而是为了让你小有满足之后,更专心致志于你的工作。因此,这种奖赏要求:第一,得有分寸。这个分寸是使你从正做事情中不要牵扯太久,而看电影,则完全把你的心思转移开来了,使你远离了正在做的事情,因而你就不可能再对此事产生注意,自然也就记不住。第二,得分时间。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