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希拉里那样工作,像赖斯那样成功

第6章


人际关系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不过,说美国人善于打扮,与我们的概念并不相同。美国社会虽然很自由,但是藏在内部看不见的规则却相当复杂和严格。最重要的是,要在不同的时间和场所选择不同的服装。不,根据时间和场所的不同,一定要穿得不一样。我们越是在重要的场合,越要穿好衣服,昂贵和华丽的衣服。而在美国,考虑最多的却是功能方面的问题,比如能否适应当天的氛围。
  举个例子说吧,美国人在开始做某项运动之前,首先要买来相应的服装和设备。我们小区的俱乐部里——大多数小区里都有锻炼身体的地方,那里多多少少有几项健身设施,常常看到韩国男人穿着平时的棉T恤和牛仔裤在那里做运动。刚开始我还以为是来修理健身设施的师傅。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是在锻炼身体。在美国人中间,这样的人显得特别好笑。美国人在跑步的时候选择适合跑步的衣服,骑自行车的时候首先会戴上头盔,穿上赛车服,这样心里才舒服。
  在这个“服装密码”相当重要的国家,通过服装就可以明确地看出一个人在做什么。在华盛顿市中心纪念馆和博物馆密集的“MALL”地区,经常可以看见跑步的人,他们都穿着轻便的运动服。如果看到有人穿着运动服之外的服装在街上跑,别人会以为那个人要么是急着跑去什么地方,要么是做了坏事想要逃跑。
  坦率地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服装不可能成为评价某个人的标准等等,这类语句经常出现于教科书。现实就是这样,人们初次见面,评价对方的重要标准就来源于外貌提供的资料,这点谁都不能否认。
  《闪视》(Blink)的作者葛拉威尔(MalcomGladwell)曾经这样写过,美国社会对个子高的男人多少怀有好感。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500强企业首席执行官当中,很多人都是高个子。他们的平均身高是一米八三。在美国,身高超过一米八三的男人仅占总人口的14.5%。《财富》评选的500强企业首席执行官当中,身高超过一米八三的人却占到了58%。也就是说,个子高的人有得到过高评价的嫌疑(?)。但是,我想传达的重要信息就是人们总在有意无意间受到外貌的巨大影响。
  在华盛顿,“穿上使自己显得有能力的服装”格外重要。在美国的各种成功学教材中,关于服装的忠告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人通过服装表现出来的形象都不一样。明确表达自己想做什么事的服装,表现自信的服装,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战略性“服装密码”。
  7、不要害怕与别人想法不同
  那还是在我读哈佛大学的时候,有一天上课时间,教授让我们写个应对紧急状况的剧本。一个是把心脏病突发的朋友送到急救室,一个是抓紧时间到另一个城市找一间办公室。教授让我们从中选一个。我们组选择了急救室的事例。然而七个组当中,选择急救室的只有我们组。当我得知这个事实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叹息起来。
  “怎么办呢,人家都选办公室,只有我们选的是急救室。”
  坐在旁边的苏珊用胳膊肘戳了我一下,“那才好呢。不管我们怎么写,都和其他组不一样,容易表现出差别”。
  “原来还可以这样想”,我立刻来了精神。我也是害怕和别人不同的韩国人,别人都不做的事情,只有我自己做,只有我表现得与众不同,这会令我难过和不安。苏珊说得对。到了发表的时间,其他组的方案大同小异,互相可以做比较,但是我们组没有比较对象,从出发点就和别人不一样,显得很突出。
  韩国是常常考虑别人的“他者指向文化”,最重要的是让自己与整体协调的技术。相反,美国却是“自我中心文化”,重要的是如何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所以在美国应该更多地持有与别人不同的想法,果断地寻找以不同的方式工作的方法。这样一来,就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创意的重要。
  “培养创造性”,“寻找创意思维”,这样的话我们已经听过无数次,但是创意到底是从哪儿来呢?哈佛大学管理研究生院的特雷萨教授曾经研究过什么样的环境最容易发挥创造性的问题,并且发表了研究结果。《快速公司》(FastCompany)杂志也发表过题为《关于创造性的几则神话》的研究结果。虽然这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的信息,但是也值得我们思考。
  通过238名工作在不同领域的人在八年间写的日记,特雷萨教授分析了人们为寻找新构思而苦恼的过程。关于创造性的几点疑问,他做出了如下的解答。
  第一,是不是只有特定的创造性类型的人才会有创造性的思维?
  不是。只要是拥有普通智商的人,谁都可能拥有创造性的思维。不过,对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喜欢工作的人,以及本质上有工作欲望的人,会有更多的创造性思维。
  第二,金钱是刺激创造性的重要因素吗?
  金钱方面的补偿并不会对创造性思维产生太大的影响。如果对擅长的事情给予奖励,或者任何事情都用金钱计算的话,人们会感觉自己的每个行动都跟报酬有关系,反而不敢冒险了。不过,人们还是需要一种氛围,一种自己所做的事情会得到合适补偿的氛围,这点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对创造性思维给予认可和尊重,并给予充分支援的工作环境。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创造性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因此企业管理者应该尽可能让每个职员都能做、主动想做,而且对工作感兴趣。
  第三,在时间紧迫的时候,容易产生创意吗?
  很多人都认为,当自己被时间追赶的时候,就会想出好主意。实际上,当人感觉到时间压力时,不仅创意力会达到最低程度,今后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创造性需要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只有考虑全面的时候,才可能发挥出来。
  第四,不安和悲伤有时能为创意力打开突破口吗?
  很多人相信,患有忧郁症的天才艺术家更容易创作出独创性的作品,事实并不是这样。比起不安、悲伤、恐惧、愤怒,喜悦、爱情等乐观的感情更容易促进创造性思考,最幸福的人才能拥有最有创造性的思考。
  心情好,喜欢自己所做的事情,那么当天晚上才会对此冥思苦想,第二天才能想出更妙的主意。因此,今天的幸福就是为明天带来创造性的钥匙。
  第五,发挥创造性的时候,更需要的是竞争,还是合作?
  内部竞争激烈的时候,更容易产生革新式的思考。但是,只有那些共同享有某些构思,共同讨论,建立起信任基础的组织,才有可能成为最具创造性的组织。成员之间为了得到认可而展开竞争的时候,不可能共同享有信息。这是组织走向灭亡的道路。任何人都不可能凭借个人的力量得到充足的信息。
  第六,组织的精简化与效率化有利于促进创造性的发挥吗?
  美国某软件公司给股东们分别发了这样的信,信中说:“对于所有的职员,裁员都是非常艰难的工作,但是通过这段艰难的时期,我们可以形成力量和创造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其实并不是这样,企业裁员的时候,不可能产生创造性。
  有的企业在十八个月的时间里,减少员工人数达到25%以上,然而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创造性也跌落到了最低谷。相对于裁员本身,对这种事将要发生的不安心理才是创意力的最大敌人。对未来感到不安的人无心工作,即使在裁员之后,余波也会持续五个月以上。
  结论很简单,就是要我们做自己最喜欢、最容易投入的事情,而且要在工作本身的价值得到承认和尊重的氛围中工作。独自寻找幸福的方法是成为创意人才的捷径。想出好的构思,得到认可,心情愉快了,就会变得更有创意力,这是良性循环。
  我在进修期间的指导教授曾经这样说过:“我在哈佛大学法学研究生院工作期间,得到的最重要的教训就是,‘不要害怕与别人想法不同’。”我们韩国的团队文化给员工的压力很大,对于过分出风头的人,集体性和心理性的压力也很大,结果要么是把这个人变得和别人一样,要么是把他逐出团队。在这种环境之下,要想做到“不害怕与别人想法不同”,的确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想拥有和实现创造性思考,还需要另一种美德,那就是“勇敢”。
  总之,如果我们采取跟随别人的战略,绝对不可能超越别人。即使做到了最好,也只能停留在和别人相似的水平。“不要害怕与别人想法不同”,胜负的关键就在于你的想法在多大程度上与别人不同。
  8、冷静对待爱情
  读爱情故事的时候,我喜欢那种写得很冷酷的书。原来我也不是这样,只是已经厌倦了各种炽烈得仿佛要燃烧的爱情变奏曲。最近这段时间,我集中阅读了韩国作家写的恋爱小说,巧合的是,其中有三四本书的主人公都是“出版社编辑”。“难道出版社编辑天生就擅长谈恋爱吗?”这是我首先产生的疑问。后来,这个疑问渐渐变成了“难道这个职业是解释恋爱的好理由吗?”但是,到了最后,我不由得感到愤怒了。
  我想,这也许是作家平时太不注重学习的缘故。如果对自己不了解的职业进行说明的话,就需要进行研究,也许作家本人没有这份耐心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