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识相-解析古今中外美女

第19章


 
  嵇康(223-263年):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竹林七贤”,就是魏晋时期七个著名的酷哥式人物,琴棋书画无所不精,天文地理无所不晓,只要多刮几场东风,他们全都能成诸葛亮。而他们中间,又以嵇康先生为最酷。 
  嵇康先生的老婆是大名鼎鼎的魏武帝曹操的曾孙女,先天上就注定了嵇康与夺了曹家天下的司马氏没共同语言。而嵇康又不喜欢和权贵人士打交道,这就更不招如日中天,连看门的都快成权贵的司马家待见了。 
  当时的隐士加名人的孙登先生,更是一语道破天机,说嵇康先生迟早要因为自己的桀骜不驯和仗义执言而倒霉。史书记载,嵇康与当时的隐者孙登从游三年,“登沈默自守,无所言说”,嵇康问其所图,不语。直至临别的一刻,孙登才说:“君性烈而才俊,其能免乎!”老孙头三年不跟嵇康说一句话,直到嵇康先生即将离去,才说出这么一句话,可见,老孙头没信口雌黄,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性烈而才俊”,可谓嵇康一生的写照。 
  嵇康先生开始混世面的时候,曹家的势力已经薄得像张纸了,别看魏武挥鞭打死了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的大小老婆加两个儿子,可人家司马昭,直接就把他曹家的少年天子给一枪挑了。自从那位喜欢冲动的小青年曹髦被挑了之后,司马昭就堂而皇之地狭曹家的小皇帝以令朝中大臣了。 
  这样一来嵇康先生就更不屑在朝中为官了,干脆跑到深山里打铁去了。正如施瓦辛格先生说的,肌肉是男人的第二张脸,第一张脸本来就长得相当英俊的嵇康先生,加上打铁打出来的一身肌肉,更加的”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巍峨若玉山之将崩”。 
  打铁把嵇康先生的名气越打越大,以至他的老朋友山涛先生,自己升官了,出于好心,举荐嵇康先生代替自己原来的职位,哪知道嵇康先生给他写了一封信棗《与山巨源绝交书》,山涛先生字巨源,古人一般喜欢叫别人的字而不叫名,就好比现代人不直接叫同事的名字而喜欢以“老张”“小王”作为称呼一样。嵇康先生要跟山涛先生绝交,在信中,嵇康先生列举了不愿意当官的几条理由,也就是不想整天陷在阿谀奉承,八面玲珑的官场里,而最大的理由就是,当官就不能睡懒觉了。哎,有多少人费尽心计,操劳一生就是为了个官啊,他老兄竟然为了舒舒服服地睡懒觉,竟然不想要这个送到手里的官。 
  至于他要和山涛绝交,只怕是为了保护这位好朋友吧。你想啊,山涛先生正在给司马家做事,而嵇康先生又总在跟司马家过不去。为了山涛先生免遭司马家的算计,也为了将来司马家逼着山涛先生对不起自己时,山涛先生为难,只好跟山涛”绝交”了。后世人不少以为山涛先生没骨气,但是人各有志,朝代更替也是历史必然,没什么好指责的。也有不少人认为嵇康先生太不识好歹,把人家一片好心当驴肝肺,哪知道这是嵇康先生为了保护朋友不得已而为之的啊。 
  相比于嵇康先生与山涛的”绝交”,竹林七贤里的另一位,也就是以讲解《庄子》闻名于当世的向秀先生,就差远了。向秀先生在嵇康活着的时候,整天陪嵇康喝酒论老庄,两个人算是最铁的朋友了,可嵇康先生一死,向秀就不再隐世了,主动跑去做了司马家的官。更让人心情郁闷的是,当司马炎问他,以前请他做官他不做,现在主动要求做,是什么原因时,他的回答是,许由这些隐士都是些狂妄而不切实际的人物,根本不值得去效仿。就这句话,他不仅是背叛了自己曾经的理想,更是背叛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哎……也罢,人各有志。 
  可是就这隐居在深山里打铁,却给嵇康先生打出了第一个仇敌,那就是钟会先生。看过《三国演义》的人没不认识钟会的,这位老兄聪明倒是聪明,可就是心胸狭窄。进攻蜀国的时候,为了和邓艾争功,差点中了姜维的埋伏。后来邓艾比他先到成都接管了刘阿斗,钟会更是嫉恨得不得了,干脆打小报告诬陷邓艾谋反,害得邓艾父子两人全被司马昭砍了脑袋。最后,钟会先生觉得当臣子没有当皇帝过瘾,和姜维密谋准备做了司马昭,最后却不小心引起兵变,玩掉了自己的脑袋。 
  就这位钟会先生,虽然是武将,可偏偏喜欢附庸风雅。听说文坛大腕嵇康先生在山上体验铁匠生活,赶紧跑去欣赏欣赏嵇康先生的尊容,希望能讨张签名什么的。钟会穿着华丽的官服围了嵇康先生转了几圈,以为嵇康先生会扔下打铁的锤子跑过来问候一下自己,哪知道嵇康先生连瞧都没瞧自己一眼。钟会那个气啊,转身就要走人。 
  这时候嵇康先生开口了,请问阁下看到什么了,听到什么了?这话的意思就是,你小子自讨没趣吧。钟会这下更气了,说,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听到了我想听到了,反正,我想整你还怕没理由。   
  第二节 我酷故我在(2)   
  从此,钟会逮着机会就在司马昭跟前说嵇康的坏话,无中生有,空穴来风。司马昭死后又在他儿子司马炎先生面前继续造谣。而那位司马昭先生呢,大概因为钟会和嵇康先生见过面,认为钟会说的全是真的。直到某天,钟会先生终于琢磨出两句最能打动司马炎的话,“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司马家从爷爷辈的司马懿开始,最怕的就是诸葛亮,钟会拿嵇康比诸葛亮,司马炎先生能不心烦?终于有一天,司马炎逮着机会,以“不孝”的莫须有罪名于景元三年(262年)把嵇康下了大狱。 
  有钟会这种混蛋惦记着,嵇康先生的日子能好过吗,能不担心吗。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这是嵇康的曾祖老曹的话,所以嵇康先生只好去喝酒。喝着喝着就结交了六位跟他酒量差不多的朋友,他们经常聚在许昌附近的竹林里喝喝小酒,写点小诗,弹弹小曲,摆摆posture,偶尔再骂骂当权者司马炎。因为这七个人都是当时文坛的著名人物,所以,后世把他们称为“竹林七贤”。 
  这七位先生,诗文自是一流,音乐上的造诣更是不同凡响。现存的古琴曲中,《酒狂》是阮籍先生酒喝多了的时候弹奏出来的,《三峡流泉》里阮咸先生出去旅游了一趟后写的,而《玄默》和《孤馆遇神》就是嵇康先生的大作了,至于《广陵散》,那更是他的专利,就他会弹,别人都不会。这些曲子,心情烦躁的时候听听,还真能起到神清气爽的效果。 
  而这七贤里,又数嵇康先生的酒量最大(虽然刘伶比他能喝,但这位老兄经常醉得裸奔,嵇康就没干过这种糗事),诗写得最好(公认的是阮籍,可有人说嵇康写得洒脱),posture摆得最酷(经常在竹林里边弹边唱,摇滚兼爵士),而骂司马昭,也骂得最有水平,连司马炎先生的偶像标本“汤武周孔”一起骂。 
  看过《三国演义》都知道,司马家取代曹家,当了皇帝建立了晋朝,可这说出去毕竟不怎么光彩,有摺越和篡位的嫌疑,所以,司马炎经常把商汤代夏桀、周武代商纣当优胜劣汰的典型,并且把汤武周孔他们的孝悌、仁政作为社会道德来提倡。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司马炎做过分了,把孝悌当作排斥异己的借口。嵇康先生的好朋友吕安先生,和嵇康一样,也是曹家的旧臣,司马炎一直瞧他不顺眼。吕安的哥哥吕巽倒是很会来事的,揣摩到司马炎先生的意思,告了吕安一个不孝的罪名,把吕安下了大狱。呜呼,这孝与不孝,该是做父母的来评价吧。嵇康先生为朋友两肋插刀,奔走疾呼。这下好了,一箭双雕,正中司马炎的下怀,你嵇康不是为那个”不孝”的吕安抱屈吗,那说明你和他一路货色,干脆给嵇康也安了个不孝的罪名,扔进大牢和吕安做伴去了。 
  正因为司马炎干的有点出格,所以嵇康先生经常”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故意和司马炎提倡的那些东西作对,把司马炎先生标榜的道德君子们鄙薄得一塌糊涂。这是嵇康先生愤世嫉俗的做法,和李敖先生一样,毁誉参半,暂且不去讨论,不然这本书就成他的传记了。 
  只不过嵇康先生公开菲薄汤、武、周、孔,敢于怀疑曾处于一尊地位的儒家先圣。气势凌厉,语言峻峭直切,这对于打破烦琐迷信的谶纬经学对封建教育的禁锢,对于批判奔竞利禄而曲学阿世的社会风气以及封建教育体制的毒害,到是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因为对汤、武、周、孔看不顺眼,嵇康先生转而研究起老庄来了,而且颇有成效,虽然没有他的好朋友向秀那样皇皇巨著,“越名教而任自然”倒是深得老庄精髓,也是嵇康的人生最高境界,临刑之际,还能从容踱步,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何其悲壮!不能任自然,哪能任逍遥。 
  说到弹琴,自然不能不提那首《广陵散》了。《广陵散》原为《聂政刺韩曲》,是流行于古广陵散(一说是安徽广陵,一说江苏扬州)民间的古琴曲,取材于战国时期韩国人聂政为报父仇隐居泰山十年学琴的故事。在《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中记载:”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辩,因索琴而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