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未来战争

第21章


他这则批语,应当成为兵家万世警言。我一向认为,毛泽东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高峰,虽然他也有他的历 098.4. 史局限性。仅就毛泽东处置战俘的思想内涵而言,其中就包含着他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我军的俘虏政策规定得很具体:不打,不骂,不搜腰包,不侮辱人格。不要小瞧这几个看似简单的“不”,它却是关乎人心向背的大政治、大政策。解放战争初期,我军总兵力仅为120万,不到三年时间,打了三大战役,自己的伤亡数也不小,但总兵力却猛增至400万,奥妙何在?解放区群众踊跃参军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极大的奥秘是:大批国民党军被俘虏后,在我军的优俘政策感化下,一教育,一动员,纷纷掉转枪口,加入我军,重新投入战斗,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国民党军进攻。如此大规模地将战俘迅速转化为我用,这在军事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奇迹。 
  批评别人是要有资格的、要有资本的。我刚好找到一本去年出版的《美军战俘―――朝鲜战争火线纪事》,作者是当年参加外军战俘管理工作的两位志愿军老战士,不妨摘引几段,看看中国人民志愿军当年是怎样对待美军战俘的。 
  火线释放: 战场情况,瞬息万变。但是,无论情况怎样紧急和多变,我志愿军都要对受伤的战俘予以救助,给药包扎。绝大部分伤病战俘都由前方战俘收容所转送后方战俘营;有一些则在前沿阵地释放,让美、英军方接回去。 
  火线释放战俘伤员,得到了毛主席嘉许。 
  《纽约时报》报道:“被俘的27名受伤的美军伤员昨天被释放。伤员们说,他们被俘后,有吃的东西,待遇也好。” 
  《温哥华日报》报道:“中国人曾无数次将受伤的美军俘虏放回他们的阵地。伤员不能走路时,中国人就将伤员放在一个地方,美国军队去接运伤员时,中国人就停止射击。” 
  举办战俘营“奥运会”: 运动大会会场设在碧潼中学操场。主席台上方挂着“中国人民志愿军碧潼战俘营奥林匹克运动会”横幅。有松柏枝扎成 099.5.100 的“和平之门”,有中、朝、英文写的标语,彩旗招展,喜气洋洋。 
  美军战俘小威利斯・斯通手持火把跑步进入会场。 
  运动大会共进行了田径、球类、体操、拳击、摔跤、拔河等27个项目的比赛。参加篮球、排球、足球、垒球、橄榄球等项目比赛的战俘共有359人,其中以美军战俘居多,比赛场上最为突出。裁判员、计时员、发令员有29人。参加文娱节目演出的战俘有202人。由26人组成的战俘拉拉队不停地敲锣打鼓,呐喊助威。 
  经过12天紧张而热烈的比赛,战俘5团获团体总分第一名…… 
  为战俘过圣诞节: 1951年12月上旬,正准备将一批战俘北送。敌机不断袭扰,加上天寒地冻,路途是艰难的。在最顺利的情况下,估计也要20多天才能到达鸭绿江边的碧潼志愿军战俘营。这样,战俘们的圣诞节很可能是在途中,没法过了。怎么办?领导层经过紧急研究,决定安排战俘们提前过圣诞节。于是,立即派人兼程到安东(丹东)采购节日食品和礼物。北上的头一天傍晚,战俘们聚集在一间大屋子里,兴趣盎然地做游戏,然后每人得到一袋食品和礼物,其中有糖果、饼干、花生、香烟及工艺品等。俘管领导宣布:今天提前简单地过一个圣诞节,争取12月23日以前到达碧潼,过一个像样的圣诞节。全场情绪高涨,大家用圣诞树和彩纸,自己布置场地,自演节目,尽情欢娱,直到深夜。 
  第二天一早,一名被俘的美军少尉来问王队长兼翻译:“中国人也过圣诞节?”“不。” 
  又问:“你们是教徒吗?”“不是。”“那为什么你们这样重视圣诞节?”“因为你们重视,所以我们重视。”这个美军少尉听了连声道谢。 
  北上的战俘队伍,终于在圣诞节前一天抵达碧潼。这时,碧潼战俘营已是张灯结彩,装饰一新。第二天,战俘们又正式过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圣诞节…… 
  像我们这些人,从当兵第一天起就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虐待俘虏这条军纪是在头脑里牢牢扎了根的。后来我们自己带领部队上战场,对战士们也是一遍又一遍地搞教育,严格执行俘虏政策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之一,哪里敢疏忽。在老山前线,我曾亲自审讯过一名越军战俘。他姓阮,黑黑瘦瘦的,是晚上偷袭我们阵地时被俘获的。我想通过审讯这名战俘,了解一些越军的情况。我们的干部把这名战俘带到指挥所后面的简易木板房里,向我报告说:“到了。”我进去时,这名战俘的眼睛是用黑布条蒙着的。我知道,这是为了不让他看到沿途我军的情况。但把他带进屋子后,我们的那名干部仍不想为他解开脸上的黑布条,我问:“为什么?”他说:“别让他看出你是一位领导。”我一听乐了:“哦,不必,解掉。”战俘刚看到我时有点紧张。我那时抽烟抽得很厉害,我点了一支烟,也给了他一支,就像同他面对面拉家常似的,通过越语翻译向他问话。他渐渐平静下来,回答我的提问。问到后面他就很放松了,答话也不再是两个字、三个字一句了,他的话咕噜咕噜多了起来。我临走时,又对负责看管战俘的那名干部再三交代,对战俘的伙食、医疗和人身安全,一样都不能马虎。后来,从后方上来的人告诉我说,我接触过的那名战俘经常和看管他的战士有说有笑的,还会弹吉他,弹的中间还用手腕、手肘在琴腹上拍打出各种不同声响来,挺“油”的。我一听说:“喔,好,说明我军的优俘政策落实得很好,也说明这名战俘的心情不错。”不久,这名战俘就同其他战俘一起被遣返越南了。   
  战俘问题(3)   
  三 此次美军虐俘事件大曝光,损害最大的是美国的国家形象。美国一直以“人权卫士”自居,每年都要发布“人权报告”,点评世界各国的“人权状况”,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捍卫人权”。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向外发动战争,手里拿着两支“令箭”:一支是“人权”,一支是“反恐”。美国.7. 102 1999年发动科索沃战争的理由就是“为了防止人道主义灾难”,甚至喊出了“人权第一,主权第二”的口号。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时也许愿说,要把伊拉克人民从萨达姆独裁统治下解放出来,让他们享受到“人道”和“民主”。人们曾经觉得,在美国心里眼里,“人权” 
  是至高无上的。此次虐俘事件一曝光,美国自己把自己贬惨了。人们不能不换一个视角看美国:当它蔑视某个国家主权的时候,它就以“人权”为武器;当某国的主权已被它踩在脚下的时候,它一贯标榜的“人权”立刻成为儿戏。 
  这次被曝光的虐俘照片,都拍摄于巴格达西部的阿布格莱布监狱,这个地点也很有讽刺意义。过去,这里是萨达姆用来关押政治犯的,曾被美国描绘成人权状况糟糕透顶的“地狱”。但是,就在这同一座监狱内,美军士兵竟以如此恶劣的手段虐待伊拉克战俘,叫伊拉克民众怎么看美国? 
  请看一个典型例子。一位名叫拉维的伊拉克人,过去曾是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一名军人,有一次因为同一名安全官员发生争执时有攻击萨达姆的言论,被关进这座监狱坐过三年牢。出狱后,他离开军队,当了一名汽车司机。美军占领伊拉克后,他因“涉嫌制造叛乱”又被抓进这座监狱。审讯中,美军连续16天让他每天23小时全身赤裸地保持一种坐势,手脚被铐在旁边的栅栏上。为了不让他睡觉,一个震耳欲聋的立体音响一刻不停地对他开着,电灯昼夜不灭。“他们用冷水浇我,让我站在吹着刺骨冷风的空调前。接着用皮带把我绑在一把金属椅上,他们用电棒击我,直到我小便失禁。”他的两颗牙齿在审讯中被打碎,造成下颌感染,住进了阿布格莱布医院。2004年3月底,美军的虐俘丑闻已在其内部曝光,他们开始悄悄“消除麻烦”,将他释放回家。那天,被释放回家的拉维正和母亲一起看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美国女兵羞辱伊拉克裸体男俘的照片,这个镜头让整个伊斯兰世界感到奇耻大辱。拉维的母亲问他:“你在阿布格莱布监狱时,他们也这样折磨你了吗?”拉维回答说:“没有。” 
  但他说完立刻跑回自己的房间关上门哭了,因为照片上的裸体男俘中第二名就是他,虐待他的那个美国女兵就是林黛・英格兰。拉维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了对比,他说:“萨达姆实施的折磨只是美国人的1/100。” 
  小布什和拉姆斯菲尔德都辩解说,虐待伊拉克战俘是少数美军士兵干的蠢事,它不代表美国的价值观,美国不会以这样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个说法行吗?不行啊。《日内瓦公约》明文规定,凡战俘,均被视为“处在敌国国家权力管辖之下,而非处在俘获他的个人或军事单位的权力之下”。因此,“拘留国应对战俘负责,并给予人道待遇和保护”。更何况,美军士兵的这些虐俘行为,大多是在美国情报官员指使下干的,有些“虐待性审讯”是直接得到五角大楼批准的,有的甚至是拉姆斯菲尔德签过字的,这不代表美国的国家意志代表什么? 
  如果这次虐俘事件不是输理输到了底,丢人丢到了家,按照美国人的傲慢性格,不可能从美国总统小布什到国务卿鲍威尔、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赖斯、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迈尔斯等,这么多头面人物一个接一个在世界各国媒体面前“表示歉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