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未来战争

第30章


如今,美国比过去更强调“全球到达”、“前沿存在”,更重视在全球保持“先发制人的防卫态势”。美国一旦认为谁对它构成了“威胁”,它就有“理由”对谁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说穿了,还是“落后就要挨打”。 
  关于兵力运用。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不再像过去那样强调集中兵力,而是强调功能、能力和效果的组合。美军对“优势”的理解也和过去不同了,它不再强调数量优势,而是强调组合优势。不再主要依靠地面部队攻击制胜,而是依靠“空、海、陆、天、网”联合制胜。在以往的传统战法中,集中兵力是一条基本准则。冷兵器时代,兵力就是战斗力,“韩信用兵,多多益善” 
  。我国解放战争时期,把“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作为十大军事原则之一,即集中两倍、三倍、四倍,甚至五倍、六倍于敌的绝对优势兵力,将敌四面包围,力求全歼。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精髓之一,我军靠它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歼灭战,创造了辉煌战绩。 
  在信息化战争中,集中优势兵力已构不成真正的优势。今天的优势主要已不在兵力数量,而在质量。美军认为,现在打的是“立足于能力和效果的战争”。如今,美军强调的是组合优势、全谱优势,这样的优势才足以构成真正的绝对优势。美军强调组合,强调一体化,强调网络中心战,强调联合制胜,贯穿其中的都是发挥组合优势、全谱优势的作战思想。美国最新版《国家军事战略》规定,“运用部队应注重为实现作战目标所能产生的效果,而不是数量上占压倒优势的兵力”,作战部队应“具备集中效果的能力”。   
  一场胜败参半的战争(2)   
  这是战争观念的一大转变。海湾战争时,美军参战兵力45万人(多国部队总兵力达到69万人),伊军号称120万,美伊双方兵力对比为1比3。但由于双方兵力的技术含量相差悬殊,美军以少打多,把伊军打得毫无还手之力。即便如此,美国的革新派仍然批评传统派动用兵力规模过大,认为他们尚未摆脱传统战法的思维惯性。在伊拉克战争的谋划阶段,围绕兵力使用问题,再次发生了“鲍氏学说”与“拉氏学说”之争。以鲍威尔为代表的军方传统派认为,美军应动用七个重型师对付伊军。此外,为了保护地面进攻主力的后方和翼侧,还应征召一定数量的预备役部队。鲍威尔是老军人,看来在他几十年的作战、训练中,“以优势兵力去战胜敌人”这条军事原则,已在脑子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要他彻底转变观念挺难。这表明,在军事领域也和意识形态领域一样,“传统是一种巨大的保守力量”(恩格斯语)。以拉姆斯菲尔德为代表的革新派,脑子里却没有多少条条框框,这些文职官员对新技术的发展,以及当今新的时代特征,似乎更为敏感。他们竭力主张,必须更多地依赖空中打击力量和地面轻型力量。他们认为,如果还像海湾战争那样动用过大规模的地面部队,那就体现不出美军在情报、侦察、监视和空中精确打击能力方面的重大技术进步。再说,规模过大的地面部队也无法实现快速机动。 
  实战中,“拉氏学说”占了上风。伊拉克战争开战时,美英联军总兵力为24万,其中海空兵力为13万,地面部队为11万。这表明,海空力量的使用已经超过了地面部队。在联军11万地面部队中,担任主攻任务的美军第三机步师、第一○一空降师、第一陆战远征部队和英军第七装甲旅、第三突击旅、第十六空中突击旅,加到一起约65000人。而伊军约有35万人,全部是地面部队。由于美英11万地面部队在作战功能、能力、效果的组合上,对35万伊军拥有绝对优势,轻而易举把伊军打得溃不成军。 
  关于目标选择。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强调先打核心目标、要害目标。美军在伊拉克战争中的“震慑”、“斩首”行动,就是这种全新战法的集中体现。这同以往的传统战法相比,是一个极大的变化。传统战法,一般都是先扫清外围,然后攻坚突破,最终攻克核心目标。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却采取“倒过来打”的办法,先打核心目标、要害目标,先炸巴格达、先炸总统府、先炸萨达姆,盯着打、追着打。尽管美军的“斩首”行动未能一举得逞,但它对伊军的“震慑”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好比两个人打架,传统战法是面对面地打,攻击的一方出重拳击打对方胸脯,一拳两拳很难将对方打倒在地。现在的新战法是腾空而起,从头顶上方向对手发起五雷轰顶般的攻击,专往对手脑门上打,只要击中一下,准能将对方击昏倒地。 
  还须看到,采取先打核心目标、要害目标的全新战法后,一系列传统战争观念都随之发生了变化。例如,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已不再成为战斗行动的主要目标。歼敌多少,也不再成为衡量战争胜负的主要指标。占领敌方土地,也不再是一场战争的主要目的。美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主要目标是推翻萨达姆政权,它通过“震慑”、“斩首”行动已使萨达姆政权迅速垮台,它的战争目标已经实现了,军事上已经“取胜”了。我们至今未见美军公布过它在伊拉克战争中究竟歼灭了多少伊军,对它而言,这一点已无关紧要。 
  关于火力打击。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精确打击已成为其火力打击的主要手段。海湾战争中,美军使用的精确制导炸弹约占10%左右,伊拉克战争中已上升至68%。火力打击的精确化,使美军的作战效能有了大幅度提高。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之一,将会使导弹、炸弹、炮弹都长上“眼睛”,发射后都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寻见目标。在其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谁的精确制导武器多、精确打击能力强,谁就占上风。 
  关于战役进程。 
  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立足于快速制胜。为此,美军控制战役进程有两个基本概念,一是“快速”,二是“决定性”,合起来称之为“快速决定性作战行动”。信息化时代,时间、空间概念都发生了变化,地球变“小”了,时间变“短”了。同以往的传统战争相比,信息化战争的战役进程已大大加快,过程已大大缩短。美军强调的“快速”,其内涵是“速度绝对快于敌人”,“尽快实现战役目的”。它实现“快速”的前提条件有两项,一是夺取战场感知优势,时时料敌于先;二是实现网络化实时指挥,确保先敌作出快速反应。 
  美军强调的“决定性”,其内涵是“破坏敌人的聚合力”,“摧毁敌人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比较一下海湾战争与伊拉克战争的战役发展过程,就能看出美军在控制战役进程上的新变化。海湾战争中,美军空袭38天后才发起地面进攻,而阵势很大的“左勾拳”地面进攻只打了100个小时就结束了。这就使得它的战役阶段与阶段之间极不均衡,且衔接生硬。伊拉克战争中,美军为了进一步加快战役进程、缩短战役过程,采取了“全纵深密切观察敌人”和“全纵深同时打击敌人”的战役行动,将空袭与地面进攻同时展开,不再将它们分成两个战役阶段。美军以这种迅雷不及掩耳的、空地一体的、全纵深的“快速决定性作战行动”,一下子打掉了萨达姆的“聚合力”,打垮了伊军的“抵抗意志和抵抗能力”。短短21天,美国对伊拉克发动的这场“灭国之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取胜了。   
  一场胜败参半的战争(3)   
  三 美军在战场上快速取胜,快得出乎世人意料,让许多军事评论家目瞪口呆。一方面,这说明美军在这场信息化战争中确有不少新招,效果不错。但另一方面,也由此形成了一个不大不小的认知陷阱:它极容易使人夸大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能力,对它产生盲目迷信,由此陷入“信息战崇拜”的认识误区。 
  应当清醒地看到,美军胜得“轻而易举”,不全是美军打信息化战争的神奇效果,而是至少还有另一半别的原因。 
  首先,美军这些年打的几场战争,无论是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这次伊拉克战争,都是实力悬殊的非对称战争。美军取胜完全是正常范围内的事情,它并没有创造什么战争神话。美国的策略是一贯的,对于同它实力相当或不相上下的对手,它是只敢冷战,不敢热战。对于同它实力悬殊的对手,它则热衷于热战、不屑于冷战,动不动就想开打。这就应了兵家熟知的一条军事原则:先打好打之敌。美国用这种打法可以对世界起到极大的心理威慑作用:“看看吧,谁敢不服?” 
  其次,美军打败伊军,所花的时间不止是21天,而是整整12年:先是老布什于1991年发动了一场海湾战争,打断了萨达姆的肋骨,将他打趴在地。接下来,对伊拉克实施长达10余年的制裁、核查。到2003年,再由小布什发动一场伊拉克战争,才最终把萨达姆彻底扳倒。 
  在美国这些年打的几仗中,萨达姆算是最强的一个对手,打败他真是费了大劲啦。美国运用的是吃柿子法则。一篮柿子,先吃哪一只?把手伸到篮子里一捏,先挑软的吃。生柿子涩嘴,吃不得,怎么办?把它放进草木灰里,焐软了再吃。经过海湾战争,又经过十余年制裁、核查,反复折腾,美国还能焐不软萨达姆这只涩嘴柿子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