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战笔记--未来战争

第34章


举行“三巨头”第二次会谈时,斯大林以自己要指挥战争、难以分身为由,执意不肯离开苏联。那时罗斯福的健康状况已经很差,但为了办成大事,他可以拖着病躯,千里万里坐海轮、坐飞机,前往苏联雅尔塔去参加第二次“三巨头”会谈,坚持与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合作到底,并成功协调美、英、苏三方利益,在胜利前夕先把蛋糕切好。 
  世界是大家的,要办成一两件世界大事,哪能一意孤行?尤其解决世界性难题,哪能容许你图省事? 
  小布什与罗斯福,胸怀、气度,显然不在一个档次。伊拉克战争打成这样、拖成这样,不是没有原因的。 三 丘吉尔和布莱尔,这“祖”“孙”俩处理世界事务的视野和气质,也不在一个档次。 
  由于太胖将腰带扎到胸口的丘吉尔,同样是一位世界级政治家,他也是二战风云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也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过重要贡献。丘吉尔性格复杂,却爱憎分明。他早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当过海军大臣、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财政大臣,两度担任英国首相,还是一位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人们送给他的头衔很多:纵横捭阖的政治家、左右逢源的外交家、雄辩的天才演说家、出尔反尔的政客…… 
  丘吉尔在二战中的表现,值得称道的是他识时务,突出地表现在他对苏联态度的转变上。 
  苏联十月革命成功之初担任英国陆军大臣的丘吉尔,曾是反共急先锋。当时一战刚结束,协约国讨论制裁德国,丘吉尔却竭力主张“把德国养大,迫使它同布尔什维克斗”。一战后对德国养痈遗患,丘吉尔是有账的。 
  但在二战中,丘吉尔的反法西斯立场很坚定。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的当天,已担任首相的丘吉尔立即发表了一篇著名的广播演说,坚决支持苏联反击德国法西斯军队的侵略。 
  他说: “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但是这一切,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之下都已黯然失色……我们只有一个宗旨,一个唯一的和不可改变的目标,我们决心要毁灭希特勒……什么都不能改变我们这个决心……我们将给俄国和俄国人民以一切援助……俄国的危难也就是我们的危难……让我们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政治家的最大价值体现在哪里?在国内政治中为大多数人谋利益,在国际政治中主持正义,站在推动人类进步事业这一边。无论丘吉尔以往曾经如何反共,但当法西斯危及人类文明时,他却表现出了是非分明的道德观、价值观,反对纳粹、支持苏联。 
  丘吉尔和罗斯福一样,在重大历史关头,也是敢于搞重大外交突破的人。而且,只要丘吉尔想干一件什么事,他总能为自己找到令人难以驳倒的理由。他留下过一句名言:“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永久的利益。” 
  1942年,丘吉尔主动要求访苏,亲赴战云密布的莫斯科与斯大林会晤,为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亲自向斯大林作解释。同时,丘吉尔也是为了要去摸清一个底细:如果再推迟开辟欧洲第二战场,苏联承受压力过大,斯大林会不会单独和德国媾和?事关重大,粗心不得,他必须亲自跑一趟。   
  从伊拉克战争说到诺曼底登陆(4)   
  斯大林很快答复,欢迎他去。此时敌人离莫斯科最近处仅50公里,丘吉尔想请斯大林到高加索的阿斯特拉罕会晤。斯大林说,不,你要来就来莫斯科。斯大林是“宁可喜欢真正的敌人,也不喜欢假的朋友”的人。丘吉尔要摸斯大林的底,斯大林何尝不在摸丘吉尔的底?丘吉尔顽固,斯大林更强硬。斯大林虽然对丘吉尔一再拖延开辟第二战场很不满,但对他的雄辩口才和固执得很坦率的个性,却表现出了少有的尊重。在欢迎丘吉尔的宴会上,斯大林向丘吉尔讲了一个故事:萧伯纳访苏时,曾向他建议邀请当时的英国首相劳合・乔治访苏。斯大林说:“为什么要邀请他来?他是干涉我们的头子。”萧伯纳夫人立即纠正说:“不对,是丘吉尔使他误入歧途。”丘吉尔一听,马上向斯大林承认说:“我是干涉最活跃的人物。”说完马上问斯大林:“你已经宽恕我了吗?”斯大林一听笑了:“这一切都已过去,过去的事情应该属于上帝。”两人最后一次会谈结束时,已是深夜了,斯大林破例把丘吉尔请到自己的住所去,两人面对面一边喝酒聊天,一边等着莫洛托夫把公报草稿送来,两人共同审阅、签署。 
  通过面对面接触,丘吉尔对斯大林钢铁般的意志敬佩之至。当时,苏德战争战线漫长,苏联损失巨大、压力巨大、困难巨大,莫斯科郊外50公里处就有德军,真称得上惊涛骇浪、惊心动魄。斯大林却谈笑自如、稳如泰山。丘吉尔心中的那个疑虑消失得无影无踪。事后,丘吉尔在给罗斯福写信通报与斯大林的会谈情况时称,他与斯大林已经“建立了一种对将来很有益的个人关系”。 
  够不够世界级政治家,有没有大局观是一个重要标志。在盟军的反法西斯行动中,丘吉尔经常表现出利己主义倾向,但他对反法西斯同盟这个大局的分量是知道的。几年中,他为了协调英、美、苏三大国关系,无数次来往穿梭,做了大量工作。再如,为了认真做好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准备,斯大林提醒说,应当及早任命一位盟军总司令,只有让同一位总司令来负责战役的准备和战役的实施,这样才能搞得好,切忌中途换人。这是经验之谈。在这个问题上,丘吉尔也是顾大局的。虽然诺曼底登陆战役是在英国集结和展开,但考虑到一旦战役发.10. 164 起,美军参战人数将大大超过英军,丘吉尔立即表态,这个总司令应该由美国人来当,英国人可以当地中海方向的司令。于是,罗斯福知人善任,任命最善于协调关系的艾森豪威尔担任盟军总司令,全盘负责诺曼底登陆战役的准备和实施。顽固的丘吉尔一旦同意实施这次战役,他后来也是出了很大力的。丘吉尔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有一份功劳,他以反法西斯斗士的形象载入了史册。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只要英国同美国站在一起,英国永远是配角。当今的英国首相布莱尔,在反恐问题上与小布什站在同一立场,这一点不能说他错。但是,在发动伊拉克战争这个问题上,当国际社会意见严重不一致时,却没有看到布莱尔站出来为协调各国立场做过什么工作。相反,他积极为小布什提供一些不实情报,助长小布什撇开联合国推行单边主义,“二布”联手,贸然开战。在布莱尔身上,已经找不到一点丘吉尔雄辩、固执、爱憎分明、不知疲倦、不折不挠的遗风。 
  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按理说布莱尔也是东道主之一。在法国诺曼底海滩举行的纪念大会,布莱尔也跟着英国女王去参加了。他追随小布什在伊拉克辛辛苦苦打了一仗,可是到了隆重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场合,他却像是生怕别人看出他参与了伊拉克战争似的。这说明,打仗也不是可以乱打、瞎打的。像诺曼底登陆这样的仗,名垂史册;而像伊拉克战争这样的仗,却非议丛生。 
  不过有一件事可以提一下。利比亚的卡扎菲,突然宣布愿意放弃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计划,使他同美、英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这是美英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在反恐斗争方面取得的极少胜利之一。据说,这是由于英国同卡扎菲进行长期艰苦谈判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情况属实,在布莱尔的记分牌上可以给他加一分。 
  四 这次诺曼底登陆60周年纪念活动,法国是东道主。法国总统希拉克利用这个机会,大胆邀请俄国总统普京、德国总理施罗德也来出席庆典,此举深有含义,闪耀着异彩。 
  法国这个国家,军事传统也是很深厚的。想当年,拿破仑横扫欧洲,威风无比。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还曾打过大胜仗,但随后,这个老迈帝国却每况愈下,屡战屡败,难提当年勇。二次大战中,法国早早败在德国手下,贝当投降,全国沦陷。直到诺曼底登陆战役成功,美英盟军攻入法国,才协助法国光复国土。但法国在二次大战中也有一个最大收获,那就是在抗战过程中缔造了新的民族传统,这一点难能可贵。法国在二战中缔造了什么民族传统?那就是在强权面前决不低眉下眼,始终坚持民族独立自主的戴高乐传统。 
  戴高乐是有骨气的。当时,戴高乐频繁来往于英法之间,千方百计争取英国的帮助,以抵制法国国内的投降倾向,却突然听到贝当出面组阁,准备同德国单独媾和的消息。戴高乐是贝当的老部下,但他决不容忍投降,毅然决然与贝当分道扬镳,不辞而别,重返英国,在伦敦发表了著名的“6・18”广播讲话,号召抵抗。随后,戴高乐在伦敦成立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领导抵抗运动,为日后解放祖国打下了基础。   
  从伊拉克战争说到诺曼底登陆(5)   
  可是,美国总统罗斯福对法国、对戴高乐抱有深深的偏见。罗斯福非常瞧不起法国,瞧不起法国人,瞧不起戴高乐。他认为法国人在战争期间表现太差了,简直毫无斗志,不堪一击。罗斯福打定主意,战后不能给法国以大国地位,它没有资格,也不能给戴高乐出人头地的机会。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