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

第67章


现在正是给她立规矩的时候,不能她要星星你就给她摘星星。最近你也要配合我们,在家尽量不要多说话,更不要说笑话,表情凝重点,尽量显示出家长的威严来,这样才能让她收收心。”
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家里的空气异常紧张,丈母娘和老婆整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害得我也得每天使劲憋着笑,端出一副“说一不二”的旧社会专制家长的作派来,时间久了,我的面部神经绷得都快麻木了,经常不由自主地在人前抽搐。最倒霉的还不是我,“苛政猛于虎”,我闺女每天放学回来只能看半小时动画片,然后就被“各科晚自习课程”给填满了,周一中文课,背唐诗宋词《弟子规》,授课老师是丈母娘,周二美术课,在老婆画好的白描图案里用彩色铅笔涂颜色,周三是算数课,从1到100,再从100到1,先倒背如流再说,周四是英语课,字母歌外加“桔子”和“苹果”的简单读音,周五是音乐欣赏课,我弹琴,她来听,其实就等于是对牛弹琴。最初的一个星期,我闺女就象多动症患者一样不能安静哪怕一分钟,我们几个大人只好轮流值班监督她。第二个星期,她还没有学够五分钟,就不耐烦地大叫起来:“行了吧,就到这里吧,我看见书本就头疼。”这话听着怎么那么耳熟能详,我想来想去才想起来,当年我也常说这句话。看着她那不成器的样子,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灰心气馁”的丈母娘差点万念俱灰活不下去了,我老婆也恨铁不成钢地对着孩子又吼又叫,就这样家里每天都鸡飞狗跳,尘土飞扬。最后这样的“填鸭式”教学以两败俱伤而告终,孩子没学会多少东西,大人反倒气了个半死,我老婆的嗓子也喊劈了,每天气得只能干瞪眼却说不出话来了。
我只好又来充当“和事佬”:“饭要一口一口吃,规矩要一点一点立,一口吃不了个胖子,咱们得慢慢引导她。哪个孩子小时候不调皮?‘金色童年’嘛,就是应该好好玩个痛快,我就是从小玩大的,现在还不是不照样挣钱养家吗?她才三岁,着急学嘛呀!”
我话音刚落,老婆就操着那变了声的嗓音反驳我:“你还想要她有‘金色童年’?做你的春秋大梦吧,现在的大学生‘毕业就等于失业’,我如果还她一个童年,就要欠她一个成年!她精力比我都旺盛,知道什么累不累呀,我就是要给她‘洗脑’,趁她还不懂得玩的时候,就把她的分分秒秒都填满,这就是她的命!谁让她生在中国的,就咱们吵架的这点工夫,就又有差不多200多个竞争对手呱呱坠地了,可惜她没生在美国,人家美国这会儿才有60多个婴儿诞生,今天的美国,就是把每一个工作都外包到中国去,中国还是会劳动力过剩。想要在中国混饭吃,只有出类拔萃!万里挑一都不行!”
(八十四)
丈母娘打断嗓音已经变调的老婆,示意她喝口“胖大海”先“中场休息”,自己来做下半场替补,引经据典地拿来她的《剪报》过来为不方便说话的老婆据理力争,添火加柴,这娘俩又开始同仇敌忾地“合穿一条裤子”来对付我一个了。丈母娘真不愧是“知识分子”,她的“知识”大多都是她一刀一刀“剪”出来的,而且剪的都是全球大趋势:“ ‘在中国,智商排名前1/4的人,比北美洲的总人口还多得多。在中国,如果你是百万中取一的精英,你至少有1,300个势均力敌的竞争者。’这么严酷的现状,你还沾沾自喜说自己是‘从小玩大的’?人家外国小孩可以玩,但中国小孩可玩不起。你如果不是‘从小玩大的’早应该上清华了吧,你一不是因为先天遗传基因差——父母都是文革前的重点大学毕业生;二不是后天大脑进水智商低——你不是总吹嘘自己文武双全,德智体全面发展吗?况且北京的高考分数线那么低,那你怎么才上了个普通本科呀?还不是因为你‘聪明反被聪明误’,把那点“小聪明”都用在吃喝玩乐上了?现在的孩子都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大事做不来,小时候不愿做,投机成瘾,净琢磨着怎么走捷径一步登天,一夜暴富了。你不引以为憾,还反倒沾沾自喜了,也难怪连你妈都看不上你,说你‘烂泥扶不上墙’! 还想让你闺女也步你的后尘?现在谁也没指望她能学到多少东西,只是为了让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她明白时间就是用来学习的,“活到老学到老,”人生下来就应该这样度过,‘学习才是她跟上光速时代的唯一办法。’”
这两个女人的一唱一合彻底把我给“打败”了,我总算明白“大国是如何崛起”的了,正是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危机意识超强的“英雄母亲”,才使得我们国家“江山代有才人出”,培养出了这么多“英雄儿女”——中国的优秀学生,比很多国家的全部学生还要多,谁说外国小孩玩得起?现在连美国小孩都不敢玩了, “过去美国父母常说:‘儿子呀,乖乖把饭吃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没饭吃。’现在他们的父母在说:‘女儿呀,乖乖把书念完,因为中国和印度的小孩正等着抢你的饭碗。’”看来,“中国式教育”已经成为国际流行大趋势,那我也只有顺从天下潮流了,人就是如此,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不能逆潮流而行,要是应该右转弯时,你偏偏左转弯,那一路上的倒霉事,足以让你觉得这辈子都活得特冤,特背。
这以后,我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追问我闺女今天有没有受到批评,有没有得到“小贴画”。如今幼儿园里不发小红花了,与时俱进改发“小贴画”了,但性质不变,仍旧是荣誉的象征,所有接孩子的家长,不管是开宝马的还是骑单车的,都在第一时间问自己孩子今天是不是得了“小贴画”,有则喜笑颜开,无则愁眉苦脸。我亲眼见一个开名车的富爸爸见自己孩子没有得到“小贴画”,忧心忡忡地用羡慕的眼光看着一个骑单车的穷爸爸欢天喜地地抱儿子坐到车后座的小座位上。那一刻,“宝马”一点不比“单车”骄傲,有钱并不代表一切,北京不是一个只认钱的地方。也难怪有人说,“如今的中国富人正在干三件事:发展企业,与政府打交道,教育孩子。”
而这样戏剧性的经历同样发生在我家里,最近的两个周末,丈母娘都怀揣忐忑地去接孩子,如果我闺女没有得到那张象征着荣誉的“小贴画”,丈母娘羞愤得简直不愿见人。有一次,一个得了“小贴画”的孩子妈妈主动找丈母娘说话,她居然假装听不见,大步流星自顾自地先走了。害得我只好陪着笑脸和人家寒喧,玩了命的夸人家孩子如何如何优秀乖巧,以挽回丈母娘的失态和失礼。我实在不理解她何苦为了一张微不足道的“小贴画”这么大动肝火,她却没有好声气地说:“明明她家孩子得了,咱家孩子却没得,我都已经够闹心的了,我没心情应付她的故意显摆!”丢了面子的丈母娘“以暴制暴”,为了惩罚我闺女,连周末的公园娱乐都取消了,让她在家面壁思过。自古以来,我们都是在“比”的文化下生存的,小时候,我妈说:“老李家的明明名考了双百分,你呢?”长大了,我爸说:“隔壁文文进外企了,一个月小一万了,你呢?”再大点,连我自己都会说,“大学同学,去年都当处长了,我呢?”多数人都并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都在和自己教劲,那别人的生活作为自己的参照,比别人强了,就志得意满,比不过别人,就怨天尤人。多数中国人终其一生都倍受“比”的煎熬。
而与此同时,“比”同样能激发人的斗志,越是好胜心强的人,越在意别人的看法,越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我闺女终于认清了现实,懂得了“小贴画”是多么的重要,有了它,自己就一步登天,可以吃好喝好玩好,还受尽表扬和称赞,而没有它,不仅一切都无从谈起,而且连她在家的地位都急转直下,岌岌可危。于是,她开始发奋图强,一副洗心革面决心重新做人的样子,每天晚上回家,她都作出一副特有学问,特一本正经,特高深莫测的表情,自觉主动地给自己放英语学习光盘,煞有介事地狂背单词,因为没有门牙,满嘴跑风,26个字母至今发不准音。这也和我有关,我中学学的是俄语,英语对我来说如同天书,一不小心,就和扑克牌的发音弄混了,所以我也无法纠正她的“北京口音的读音”。还好,学外语不需要聪明,只需要有勇气,我闺女最不缺的就是这种“混不吝”的勇气。
为了显示她的决心和刻苦,晚上临睡前她还不忘滔滔不绝地背颂儿歌和唐诗,我们这才惊喜地发现,前一阵子的“苦功”一点也没有浪费,虽然当时她心怀抵触,极不配合我们。但值得欣慰的是,她还是继承了我“过耳不忘”的优点,就那么有一搭没一搭地听了一耳朵,居然能背个八九不离十,只要提示一两个字,后面的内容就滚滚而来,她一口气居然能背完半本《弟子规》,听得我目瞪口呆,自叹不如。如今“国学”兴盛,全国上下,老幼妇孺都在跟着《百家讲坛》上的“学术超男”和“超女”们重读《论语》又品《三国》,才发现原先被批为“糟粕”的文字里居然埋藏着老祖宗为我们留下的挖掘无尽的智慧,难怪中国有句古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据说,现在要判断谁家是不是真有钱,就看他家孩子读什么专业,如果是MBA,法律之类实用的,那就不是真的有钱,我就准备让我闺女日后专攻八股文研究,那才叫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