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

第2章


   
  儿子:两个人。而且能够看见宇宙是一件多么兴奋的事情。   
  我:是不是这一生的理想就是去月球上玩玩?   
  儿子:不是。我最大的理想是去冥王星。如果按照现在宇宙飞船的速度,我在去冥王星的路上就已经老死了。   
  ……   
  片段四:暑假里受儿子的委托,在电脑上帮他养QQ宠物。QQ宠物要学习、要打工挣元宝、要洗澡、要玩,要吃东西,忙的不亦乐乎。有一回,QQ宠物被我喂得吃撑了,结果去医院看病时发现元宝不够,临时打工挣钱也来不及了,结果手忙脚乱中,把一颗还魂丹给吃掉了。结果回家一问儿子,回魂丹是QQ宠物死掉以后才用的,这样用掉了实在太可惜了。我也心疼哦。结果儿子跑过来安慰我,不要着急,明天有个同学答应会送个大礼包,里面就有一颗还魂丹的,呵呵~~结果等不及他的同学送大礼包,我自己拨电话充了Q币,直接就买了个大礼包给俺家的宠物了,哈哈。我家先生说,自从我替儿子养QQ宠物后,发现我和儿子的共同话题越来越多,感情也似乎越来越好了。是啊,感情的表达有时候竟然靠这么一个小小的没有真实生命的载体。   
  在以上几个生活小片段中,你是否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母亲,我事实上在不断地变换着在儿子面前的角色?你能说出这些角色的不同之处吗?我相信每个做母亲的人其实都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扮演着这些角色。   
  在第一片段中,我的角色很单纯,那就是一个要照顾好孩子的身体、关心孩子健康的妈妈;在第二个片段中,我更像是一位关心孩子心灵健康和成长的老师甚至是心理咨询师;在第三个片段中,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儿子的一位亲密朋友,倾听他畅谈心中的梦想,感受他内心对于太空世界的向往和震撼,如果那一刻我站在母亲的叫角色里纹丝不动,又如何可以接受他老死在去冥王星的路途中呢?!在第四个片段中,我甘愿拜儿子为师,并且和他一起投入地分享由此带来的开心和乐趣,而儿子为人师的快乐已经从他的内心完完全全地流露了出来。   
  为什么父母需要转换角色   
  其实父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换,对满足孩子的心理是有很多积极意义的。如果用传统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分析,无论是一个大人,还是一个孩子,只要他是作为一个人的个体存在着,必然有这样一些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爱和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而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需求也有四个层次:生理需求,情绪需求,理性需求和超越需求。无论是四层次还五层次的需求,这些需求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不是能够在一个角色中彻底完成的。一个懂得去满足孩子心理需求的父母,适当地进行角色转换,可以起到很奇妙的作用。   
  随着父母在家庭中的角色转换,孩子的角色也一定会发生相应的转换,而我们的亲身经历一定可以告诉我们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处于不同的角色身份时,我们的心理状态也一定会发生一些奇妙的变化。   
  在2006年的NLP年会上,我有机会亲眼目睹NLP高级执行师王雪平在舞台上演绎家庭系统排列的场景。我从舞台上所有人的表情变化中,得以明白一点:当一个人的位置变了,当一个人的角色变了,心态和情绪也立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我想我儿子在充当妈妈老师那一刻的心情,一定成为他记忆中非常深刻的一幕。   
  也许有些家长会认为,这些角色的转换的体验,完全可以让孩子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中去实现,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现代家庭中的孩子,比以往任何一个年代的孩子都要缺少这种人际交往的机会。叔叔、舅舅、阿姨、姑姑这样一些用来代表社会关系的名词都面临着消失的危机,而表弟、表妹、表哥、表姐以及堂兄堂弟这些让孩子们可以拥有更多小伙伴的的关系也越来越稀少。再加上网络的普及、单亲家庭的增加、家庭与家庭之间的隔离,孩子与外界能够保持纯自然、轻松自在的接触机会也越来越少。         
第4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3)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位置越来越重要。如果这时候的父母仍然只能单纯地做一个父母的话,那么,我们的孩子,很有可能会缺失很多角色的体验。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的家庭开放起来,让更多有机会让孩子体验各种角色的人走进来,那么我相信,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成长地更有滋有味,更能够找到自己喜欢的角色。   
  整合好各种角色   
  尝试在孩子面前转换角色,可谓是父母的良苦用心。不过要想做好每一个角色,也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我们不妨就拿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四种角色来做个分析,看看每种角色中最需要把握的核心内容和容易产生的角色偏差是什么。     
  父母角色:   
  在这个天经地义、与生俱有的角色中,我们可以重点去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爱的需要等等。给孩子充足的爱、给孩子创造健康的生活环境、和孩子之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是这个角色中最不可忽视的三种责任。   
  这个角色容易发生的偏差一是不能给孩子充足的、无条件的爱;二是对孩子溺爱。我们很多的父母亲在爱孩子的过程中,设置了太多的条件:比如漂亮、健康、聪明、活泼、学习好、懂事等等,一旦孩子与这些词语不相干的时候,父母的爱就大打折扣。同样,溺爱,也成为现代父母一种病态的爱。有条件的爱和溺爱都有可能扭曲孩子的心灵。   
  最近我在看《中毒的父母》,书中写到了很多早年经历中缺少爱和安全的个案,在成年时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而有一项来自美国监狱的统计报告:85%的刑事犯,童年没有得到爱的满足。   
  而在美国心理学家霍妮的《神经症的文化决定论》一文中,也阐述了在早期的童年经历中,如果一个孩子缺少足够来自父母的爱,那么孩子就容易产生不安全依恋、焦虑等情绪情感特点,而这些特点在未来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人际模式、情感关系以及心理健康。     
  老师角色:   
  当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时,我想我们可以重点去满足孩子成长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教给孩子生活和自我保护的基本知识和技巧,引导和培养孩子发现、研究、创新的兴趣和才能,传递人生经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个角色容易产生的偏差是父母本身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导致无法起到正确引导,更甚者,很多父母使用了错误的知识或者错误的教育方式泯灭了孩子的天性和求知欲;扼杀了孩子的才能和创造力,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勇气。   
  我亲眼看见过很多的家长,在孩子做功课或者完成某项任务的时候,会在一旁指手画脚,一不如意就责备加批评。他们自以为这是对孩子的"认真负责",素不知,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不仅让孩子学得趣味索然,而且让孩子变得毫无责任心和自觉性。   
  在这个问题上,陶行知先生早就看得清清楚楚。陶先生最早把孩子称作小小研究生、小先生。意思就是孩子的研究和学习能力远远超过我们这些成人。陶行知先生曾经批评那些不懂孩子的父母和老师:你这糊涂先生!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爱迪生。   
  一个不懂得真正的教育的父母如果要想做好教师这个角色,除了自己不断地学习和提高之外,尊重和孩子的潜能和学习能力,我想是最可靠的做法。而给孩子提供足够多的好书,也是弥补家长在教育能力方面不足的一个好办法。   
  朋友角色:   
  人之所以需要朋友,是因为在朋友面前我们可以平等友爱,可以敞开心扉。所以家长要想做孩子的朋友,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孩子希望获得尊重、友爱、平等的需求。虽然我们创造了孩子的身体,但是他们永远拥有一个独立的灵魂。和孩子做朋友,和他们平等地对话,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有机会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当你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的时候,尊重孩子的意见并协商解决所有的问题。         
   
第5节:第一关:整合你的角色(4)         
  这个角色容易出现的偏差:用自己的价值观标准去衡量孩子的世界;用自己的行为标准去衡量孩子的行为。   
  在一个运用NAC技术进行行为矫正的培训活动中,培训师问一位想要改变孩子行为习惯的母亲:你认为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母亲说:最重要的是好好学习;培训师又当场问那个孩子: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孩子说:好朋友。这就是母亲与孩子完全不同的价值观。不能说谁的价值观有什么不对,而是当父母和孩子的价值观不同时,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孩子一定应该服从父母的。除了彼此理解和尊重,我们别无选择。   
  在对待孩子情感问题,隐私问题这些方面,做父母的很容易发生无法真正平等和民主这样的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