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合格父母过12关

第15章


或许这不像检讨书,但却是我想说的。此致敬礼!   
  初一(7)班 ×××   
  自从他的数学老师读到这份检讨书以后,就开始用他自己的方式惩罚这个学生:凡是数学课,大家做作业的时候,允许这个学生坐在那里,如果他开始上新课,就把这个学生请出门外;每次课堂上发练习的试卷,都没有这个学生的份。一连几天,天天如此。到最后这位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没有能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他不得不给我拨通了这个求助电话,在电话里,他泣不成声,只是说了一句:您快点过来,快点过来!   
  下面是我和那位数学老师的对话:   
  咨询师:老师,我非常理解您作为一名教师,所承担的辛苦和责任。我也理解这件事情让您感觉很有情绪。您能跟我聊聊心里的想法吗?   
  老师: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检讨书。这个学生的脾气太怪了,居然写出这样的检讨书来。   
  咨询师:您觉得这份检讨书怪在哪里?   
  老师:这哪里是在认错,这明明是在说一切都是我这个做老师的错!   
  咨询师:看得出,这个学生是想为他的错找一些他认为是站得住的理由,您觉得他这些理由存在吗?   
  老师:根本不存在,我对待每个学生都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咨询师:那您是不是尝试了解一下,为什么在学生心里,会有这样的想法呢?   
  老师:没有,我觉得没有必要,而且我也很忙。   
  咨询师:那么请问老师,您能告诉我为什么您不让这个孩子再听您的课,再参加数学考试呢?   
  老师:说心里话,就是因为这份检讨书。这份检讨书让我感觉他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想用这些惩罚的方式让他看到他的错误。让他懂得对老师最起码的尊重!(在说到尊重的时候,这位老师特意做了强调。可见,尊重,在他心目中是有足够的份量的。)   
  咨询师:不知道老师是否愿意给这个学生一个机会,让他跟您说一下他心里真实的想法。   
  老师:其实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当然我也不会对他怎么样的。   
  咨询师:非常感谢老师您愿意跟我谈出真实的想法。我想,我已经知道该如何和这个孩子谈了。   
  您能够告诉我吗?如果您的眼前站着这位13岁的中学生,您会说些什么?您又会做些什么呢?   
  我们无法要求这个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像我们一样爱我们的孩子,尊重和理解我们的孩子,因为他们首先理解和尊重的可能是他们自己的感受和权利。那么,谁来尊重我们的孩子呢?   
  如果这个世界上,连做父母亲的人都无法理解和接纳我们的孩子,或者说连我们的孩子我们都不愿意去理解和接纳,那么,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   
  接纳,对孩子意味着什么?   
  在美国的自然教学流派中,流行这样一句话:"太好了,除了不对的地方。"   
  只要孩子乐意去做一些事情,去学一些本领,老师和家长的评价永远是这句话。那么这句话的奥秘是什么呢?   
  太好了:这三个字就像是一颗定心丸,表达了说话者对孩子的一种充分的接纳。孩子的内心是脆弱的,他们总是在担心自己这个不行,那个不好。内心充满了胆怯和不安。而一声赞美声,哗啦一声打开了孩子心灵的闸门。孩子的内心变得变得自信而快乐、柔软而不抗拒。   
  除了不对的地方:当孩子的心扉向你敞开,恐惧和排斥也相对变小。这时候,你可以再向孩子提出一些非常客观的评价和建议,孩子接受起来就非常地容易。从这句话中,孩子也了解了自己努力的方向。   
  当然我们可以不完全照搬这句话,只要了解其中的奥秘就可以使用得得心应手了。   
  比如你的孩子在做作业,你发现他的作业完成的速度很快,但字写得很潦草。你可以这样跟孩子沟通:"这么快就把作业完成了,你的效率真是高!如果你能够把字写得更漂亮一些,那就更棒了!"         
   
第31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4)         
  你的画太有想象了,如果色彩更丰富一些,我想画面会更有特色!   
  你游泳的姿势很优美,如果能够把呼吸掌握好,那么速度就可以更快了!   
  太好了,你能想到帮妈妈晒衣服,如果以后能够把湿的衣服和干的衣服分开一些那就更好了。   
  其实这句流行语中体现的也正是一种凡事接纳在先的精神。   
  接纳,对孩子来说,其实就是意味着获得了一份理解、共情。共情是心理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它也可以理解为共感、同理心、通情达理等等,意思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和角度,去体会对方的感受,从而和对方在情绪、情感上达成共鸣。   
  一旦我们发现有人可以和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我们和对方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相反如果对方无法和我们产生共鸣,甚至还对我们的情绪、情感和行为表示否定,那么心理上的距离瞬间就被拉开了。因为一个人最害怕的事情之一就是被否定。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一个人对我们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即使那个人有再高的地位,有再强的能力,都是无法让我们对他产生好感的。因为每个人最爱的是自己啊,然后第二喜欢的就是那些理解和接纳自己的那些人。而任何不接纳的言行,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逆反"!   
  很多家长会问,如果孩子的行为是有问题的,是不是也一定要我们接纳呢?接纳的后果是不是会导致纵容呢?   
  其实接纳并不等于赞同。它只是要求我们能够站到对方的角度,站到对方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一些情绪和行为。如果这些情绪和行为本身是存在问题的,那么也只有先接纳了,才更有可能去改变。这也是我在前面的咨询中,会坚持问家长一个问题:"你能够理解你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做吗?"在我看来,如果家长能够理解了孩子,就意味着他开始找到孩子情绪、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也就接近解决问题的答案了。   
  如果我们在心理咨询中,求助者产生强烈的阻抗,我们会发现其实问题就出在咨询师对求助的接纳和共情还不够到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孩子产生强烈的逆反或者抗拒,问题也往往出在家长对孩子的接纳和理解不够。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回答这个问题,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第一步。   
  接纳可以成为改变的开始   
  我们先来回忆一次当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是如何处理的情景。   
  下面是一位妈妈讲述的处理过程:   
  我的女儿很爱打扮,甚至在上课的时候还要化妆。老师三天两头告状,而且对她也很放任。不太管她的学习。甚至劝她退学算了。她回家以后,我就批评了她,跟她说,你现在还是个中学生,不需要这么打扮自己。但是我发现随便我说什么,女儿都不愿意听。而女儿对待我的态度很轻蔑。语气很不友好。会用"切--"这样的字眼。我觉得自己平时对女儿还是很不错的,都是好好的说。我老公对女儿的态度很恶劣,最近还打了她。夫妻俩的关系也越来越远。不仅为了女儿,而且也有其他的矛盾。   
  我觉得女儿实在不是读书的料,请任何补课老师都被她气跑了,我也不想逼孩子上学了。最近又碰到一件很让我烦心的事情,就是因为女儿脊椎检查出来不好,让她带矫正器也不愿意,所以我心里很着急,把全家人都动员过来劝女儿,都没有用。   
  这位妈妈每次和我讲起女儿的时候,都觉得女儿实在是无可救药了。她说:老师,如果谁可以救我这个女儿,我花多少钱都愿意。   
  其实,我的看法是:她不需要花多少钱,她只需要多给女儿一点理解和接纳,多给女儿一些宽松和包容,改变一下夫妻俩对待孩子的方式,那么女儿对她的抵触就不会这么强烈了。   
  这位母亲在生活中,是个"事事管"的家长,孩子要做作业了,她会在旁边看着;如果孩子不及时完成作业,她会催促;孩子要买饰品,她会陪着孩子逛街,给孩子出谋划策;孩子买了手机,她会半夜起来查她的短信;晚上女儿要出门,她一般不会放行,即使放行,也要千叮万嘱;想法设法找到女儿的博客,把女儿的文章打印出来,在那些描写同学感情的句子上划上线条,然后找全家人过来一起商量对策;为了孩子换个学习环境,她愿意举家迁居到另外一个城市。可是她发现在孩子眼里,她没有一点点的威信。女儿动不动发脾气,给她脸色看。所以当咨询师跟她交流,叫她"少管"一点的时候,她很委屈的说:难道像她爸爸那样什么都不管倒是对的了?         
   
第32节:第五关:用接纳打开孩子的心扉(5)         
  她的话让我想起《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的作者李跃儿对家长的三种分类:第一类家长是有责任心也有能力;第二类家长是有责任心而没有能力;第三类家长是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能力。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