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百家姓谱

第64章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四、郡望堂号1、郡望: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2、堂号(缺)。
73、司
始祖:神农时司巫职官员司怪;。其它族也有司姓。历史名人:元臣司允德;元理学家司良辅;明名医司轲等。
姓氏起源: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
堂号: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姓与思、俟、驷、汜、偲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4、福
始祖:神农裔,姜尚后人福子丹,齐公子。
历史名人:宋僧福裕;元僧福遇;元臣福寿等。
姓氏源流:福(F-)姓源出有三:
1、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春秋齐大夫有福子丹。”又《国语》云:“当为福氏之始。”春秋时齐国大夫名为福子丹,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为姓,称为福氏。
2、出自唐代百济国福富顺氏所改。唐朝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与新罗国有隙,后百济国被新罗国所灭,百济国中不少人逃难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姓,又形成了福氏。
3、出自明朝大臣张福时所改,其后世代相传姓福氏。明朝时,有大臣名叫张福时,身居要职而两袖清风,世宗皇帝赞其曰:“清不过富时。”因此他被称为福时,其后人为纪念这特殊的奖赏,就改姓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得姓始祖:福子丹。福姓源流有多种说法,一说为出自春秋时福子丹之后,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认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大夫福子丹。另一说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书•;突厥传》一书认为,福氏是唐代百济八姓之一。后来百济国遭灭国后,子孙疏散各地后,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跑到了中原地区落户,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氏,从而成为我国福氏的一支组成分子。而福氏的另一支来自明代的张福时。嘉靖年间,世宗皇曾御口亲赞他“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所以张福时就改以福为姓,以显皇恩荣誉。福姓又添加了新的血液。福氏后人多奉福子丹为福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福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姓氏考略》载,古代春秋时期,齐国有个贵族叫福子丹,他的后代形成了福姓的一支。
到了唐唐代,又有一支福姓形成。据《唐书•;突厥传》载,那是唐代时朝鲜半岛上有一个百济国,他们与新罗国有纠纷,新罗国就请唐朝帮忙,把百济国并了。而百济国的王族后代有一支来到中原定居,并起了个适应中原文化的福姓。
又到了明朝时,福姓出现了第三支。明朝有个大臣叫张福时,文武双全,朝廷委托他运粮,他丝毫不贪污,皇帝夸奖他:“清不过富时。”因为皇帝亲切地叫他福时,他的子孙引以为荣就改姓了福。福姓望居百济郡(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三、历史名人——
福裕:元初嵩山少林寺高僧,是元代中兴少林寺最有名的方丈。福裕圆寂后,元朝皇帝追封其为“晋国公”,他是少林寺历史上唯一一位被封为国公的僧人。由于福裕为中兴少林寺立下的大功可以和开山祖师相比,故少林寺僧人为其建有裕公塔,并在其塔前立“开山祖师”碑一通,以示纪念。元初,世祖命福裕和尚主持少林,并统领嵩岳一带所有寺院。福裕主持少林时,创建钟楼、鼓楼,增修廊庑库厨,金碧辉煌,殿宇一新,僧徒云集演武礼佛,“众常两千”。后福裕被元帝追封为晋国公。
福寿:元朝人,官至江南台御史大夫,对朝廷非常忠诚。他文武双全,打仗时奋勇当先,死后皇帝也很悲哀,追加他封号为“忠肃”。
福时:明顺天府东安人,本姓张,名福时。善骑射,谙韬略。嘉靖中历官漕运参将,晋挂印总兵,总漕务。世宗以“清不过福时、勇不过马芳”称之。后被言官论去。因世宗赐之手敕,皆名而不氏,故改姓福氏,其后代相传姓福。
四、郡望堂号1、郡望:百济郡:百济,古人称之为东夷,初以百家济海,因号百济。东夷原有三个韩国: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弁韩、辰韩各有十二国,马韩有五十四国。大国万余家,小国数千家,总十馀万户,百济即其中之一。东汉末年尉仇台统治百济,名为夫馀王。晋朝时期句丽据有辽东,百济则据有辽西、晋平二郡(柳城、北平之间)。自晋以后,百济并吞诸国,据有马韩故地,自置百济郡,管辖地区相当于今天的朝鲜半岛。
2、堂号:福姓的主要堂号有:“百济堂”等。
福姓与富、傅、扶、伏、阜、付、茯、甫、涪、父姓是十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5、墨
始祖:神农后裔墨如,禹师。历史名人:战国思想家墨子,明臣墨麟等。
姓氏源流:墨(M-)姓源出有二:
1、出自姜姓,为炎帝后裔、夏禹的老师墨如之后,以祖名为氏。据《潜夫论》载:“禹师墨如。”传说炎帝神农的后裔墨如见多识广,是他的建议使大禹治水成功,大禹后来拜他为师。大禹的儿子夏启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之后就封墨如的儿子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胎初就以父名为姓,人称墨胎初,世代相传姓墨,称墨氏。
2、出自墨胎氏(拟为墨氏所改,见上款),为商代孤竹君后代,后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得姓始祖:墨如。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墨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墨姓的姓氏来源有二:一个是如《潜夫论》上所记载,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即早在夏禹时,禹的老师就有墨如的,墨如的后世子孙也有可能就以祖先的名字作了姓氏。另一说法是由他姓改过来的,从《通志•;氏族略》记载上推断,墨氏是从墨台氏改过来的。《姓考》上也有“孤竹君之后墨台氏,改为墨氏。”的记载。孤竹君是商代孤竹国(位于今河北省秦皇岛市西面,卢龙县至朝阳县一带地方)的国君,它一直作为夏、商、周王朝的附属国,公元前256年随着周王朝的解体而消退。周朝初年耻食周粟而活活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便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叫作墨胎允,叔齐叫作墨胎智。墨胎氏亦作墨台氏,他们的后代有以墨为姓的,亦称墨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