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大赢家股票宝典

第4章


这时价格往往能够反过来影响甚至改变上市公司的经营发展,也就是基本面。
  上市公司基本价值、股票价格和投资者预期三者相互作用,注定了上市公司的价值是时刻移动或者变化的。股票价格,在某些时候能够通过投资者的主流意识或者预期,改变证券的内在价值,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反映基本面的状况。在某些情况下,这些因素可能会同时相互作用影响。
  另外,最重要的基本面存在于未来。股价反映的不是往年的收益、资产负债表和股息,而是将来的收益、股息和资产价值。这些流量不是事先给定的,因而只是市场猜测的对象。而我们都知道,对某个事物的猜测往往是综合了信息和偏见的混合物。在股票市场中,投资者对某只股票基本面的猜测,会在价格中表现出来,通过价格,基于猜测的预期能够影响价格和未来的基本面。
  这样导致的结论就是,市场永远都处在一个动态不均衡的状态中,而不是价格始终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因为价格能以各种途径影响基本面。比如价格可以影响公司形象品牌,吸引客户,影响融资能力等,从而能够改变证券的内在价值。就这样,基本面在决定价格方面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因为上涨的价格可以改善基本面,让上市公司基本面和业绩,随着股票价格的上涨趋势而变的更好;反之也是一样的道理。
  股价走势与股市基本因素的关系
  上面所阐述的关于上市公司价值、股票价格、投资者主流预期之间的关系,和我们在商学院学习的古典经济学理论有很大不同。虽然这些规律和逻辑看起来较为复杂和抽象,但通过本书后面几章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我相信,您就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了。
  下面让我们在股价的运行过程中,详细分析上市公司价值、股票价格、投资者主流预期,这三个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
  1.股价稳步上攻。基本面的改善趋势,逐渐被更多的市场参与者意识到,这些投资者开始纷纷买入,价格稳步上涨。
  3.股价疯狂上涨。基本面被投资者极度看好,在市场的普遍乐观预期下,这只股票变得流行起来,因此,价格疯狂上涨。
  5.股价缓慢下跌。游戏还在继续,尽管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公司基本面能够支撑如此高的股价,但股票持有者仍然希望有更傻的投资者接棒;但随着时间推移,这只股票的新投资越来越少,股价不涨反跌,考虑到机会成本等因素,投资者开始没有耐心,逐渐放弃等待,开始抛出这只股票。更不利的情况,是这只股票的基本面未来发展趋势也开始变得不太乐观,所以逐渐有更多的投资者选择放弃,股价开始下跌。
  7.股价持续低迷。上市公司的真相将会显现,价格归于沉寂,持续低靡,强化过程结束。
  一个极端的例子
  为了便于理解上述的逻辑,现在举一个极端的例子:
  有一只股票A现价10元,  A这家上市公司经营发展健康、盈利持续增长、财务状况良好。公司良好的基本面影响市场中的投资者预期,投资者开始意识到股价相对被低估,普遍认为每股价值应该为15元,并且逐渐看好该上市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所以,慢慢买入该股票,股票价格在投资者的买盘推动下上涨到15元。
  上涨的价格吸引更多的投资者给予关注,并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开始变得更加乐观,股价非理性上涨到20元。此时,A公司以每股20元价格定向增发进行募集资金,投资更大的机遇,开拓更大的市场,投资者预期新项目将会为A公司带来更多的利润和发展机遇,机构开始调高估值水平,给予这只股票的估值和预期是每股价值为40元。所以,价格也能影响价值。
  每股价值40元的预期,无疑将会带来股票价格的上涨,并进一步强化投资者的乐观预期。而A公司则有可能实现以每股40元以上的价格再次募集资金投资新的机遇。如此循环,基本面、价格和投资者预期三者之间不断互相作用强化,直到价格极端脆弱,发生振荡,甚至逆转。
  理解和掌握股票市场的三个最基本因素——上市公司基本面、价格、投资者主流预期三者之间的关系,将非常有助于你把握价格运行的趋势,更好的理解和解释市场的价格行情。事实上,很多成功的投资经理,之所以他们的交易图表像是从天上俯瞰绘制而成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清楚目前价格运行到了什么阶段,他们懂得股价变化的背后有一般性的规律做支撑。
  就像一列火车,如果它加足马力前进,你应该跳上去,拱一段顺风车。可是,火车不会永远前进,最后会遇到上坡,速度和加速度都会慢下来。你必须知道什么时候动能不足,这就是下车的时机,因为当火车翻过山顶之后,它会以同样的速度向下冲。
  只有先理解金融市场的内在规律,才能正确的看待和预测证券价格起伏的运行轨迹,才能够比较理性和及时地把握投资机会。因此,掌握金融市场的普遍规律,是成功进行证券投资必修的第一课。
  金融市场通常不能正确反映将来
  金融市场与其他市场的显著不同在于:市场参与者的投资决策所依赖的,不是摆在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相反,他们的投资决策建立在对未来状况的贴现。
  在信息不完备的现实中,市场参与者只能根据自己对未来情况的判断,甚至说自己的偏见,来进行贴现行为,从而做出投资决策。根据我们上面的理论,这些投资决策行为与股价和上市公司基本面,三者互相影响、循环作用,反过来又使得未来的状况变得更加不确定和难以明确。
  所以,市场中这样普遍的基于对未来进行贴现的投资行为,将会使市场的不确定性加大。因此,任何人、任何决策、任何事情、任何时候,都是可错的,可以修正的,都处于一个开放的状态。
  当我们自认为对一个区域、一个国家、一个行业或者一家公司的未来很了解,或者很有信心的时候,实际上很可能只是自己的偏见而已。所以,金融市场上时刻充满了偏见,这是有其必然性的。
  1994年,索罗斯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世界经济研讨会上曾说:“我对现行观念很有看法。被广为接受的观点是金融市场趋向均衡,并且未来被正确的反映到现在。我认为,金融市场不可能正确无误的反映将来,因为它在反映的同时也在改变将来,同时参与者的认知是不完备的。”
  既然金融市场经常不能正确地反映未来,投资者往往依据自己有限的判断,或者偏见进行投资,那么,我们如何在这个偏见流行、嘈杂混乱的市场里做出投资决策、实现稳健收益呢?甚至,管理层又会针对市场的这种情况进行怎样的监管和调节呢?
  偏见主导市场   机遇如何把握
  现实中,金融市场时常利用投资者的偏见启动阶段性投资热潮,而非基于对未来的正确判断。为了深入理解这种在日常生活中不经常发生的事情,而在金融市场却又再正常、再合理不过的游戏,有必要回顾欧美等发达市场的证券投资历史,重点考察一些经典的案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证券市场中发生的大型联合企业集团的繁荣和幻灭的兴衰过程,就是其中一个典型。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股市,曾爆发了一波市场普遍追逐高成长股票的狂热。当时,对于每股收益快速增长的股票,投资者都愿意以很高的市盈率(PE)去购买。“只要是增长的就是好的”,人们根本不关心这一增长结果是如何取得的。而大型联合企业集团的热潮就是从这样一种流行偏见开始的。
  市场对高增长股票的热烈追捧,导致有些公司能够利用它的高股价去并购其他低股价的公司,用这种方法来获得每股收益的快速增长。很多公司看到了这种偏见,就利用这种偏见为自己牟利,用自己公司高涨的股票收购其他公司。
  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高科技国防公司。不久前,这家公司取得了盈利的高增长,它的股票相应在股市中获得了很高的市盈率(PE),这使得这家公司能够利用自己被高估的股票收购那些低市盈率(PE)的公司,于是带来公司更高的收益增长,从而投资者在股市中给它更高的市盈率估值。这种并购扩张趋势加速发展下去,直到大量模仿者出现,最终因为趋势逐渐变得脆弱而幻灭。
  1999-2000年的国际互联网热潮,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案例。
  当少数从事互联网商务的公司上市时,兴衰过程就以不易为人们察觉的方式开始了。公司提供的价值服务深受大众赞赏,股票预期自然较好,而股票的声望又提高了公司的品牌和服务,基本面趋势和主流预期相互加强,繁荣加速。
  随着网络普及,投资者以几何级数增加,而供给却受到各种制度的限制,互联网公司的估价达到天方夜谈的地步。只有少数网络公司盈利,但投资者只盯住公司的客户数目,于是一些公司提出“眼球经济”的概念,并以此作为评估公司价值的依据。
  于是有些网络公司开始通过赠送服务来增加客户数目,就能够以更为有利的条件在股市募集资金,游戏的目的变成了募集资金,而远离了利润这个目标。最终,当1999年7月28日,华尔街日报的头版文章解释了这一模式的缺陷,直接导致在很短的时间内网络股暴跌50%,互联网泡沫破灭了。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