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巨星大结局

第5章


1952年的一天,胡蝶说:“有声,我昨天在报纸上发现了一条广告,有一家公司开办了去欧洲旅行的专线,只要把钱交给他们,一切吃喝住行都由他们安排……”    
      她又说,“等你的病好了以后,我们全家可以去旅行一趟呀。你可是从来没有出过国呢。”    
      潘有声笑着说:“我这一辈子,怕怎么样也不会有你当年出访欧洲时那么风光了……”    
      “那是两回事,我还是想和你一起出去啊。”“那好哇,我好了之后,一定陪你逛遍欧洲。”    
      “好了,别说话了,睡会儿觉吧。”胡蝶柔声劝道。    
      潘有声听话地闭上眼睛,一会儿便沉沉入睡。看着日渐消瘦的丈夫,胡蝶背过脸去,两眼又涌出了泪水。她想用爱创造奇迹,留住潘有声的生命,然而死神依然那么残酷……    
      这天,胡蝶握着丈夫的手,突然感觉到一阵冰凉……她像失去了知觉一般,木木地呆住了。孩子们扶着她走出病房,她没有放声痛哭,只是任泪水不断地从眼眶里涌出。她觉得心在流血。恍惚中,她仿佛看见潘有声在向她招手,他似乎只是要出趟远门,很快就会回来……但是,潘有声永远不会回来了。过了几天,她整理潘有声的遗物。在一件衣服的口袋里摸出了一张纸,上面写着:    
      虽然你一直竭尽全力地瞒着我,但我早在你带着红肿的眼睛从医生办公室回来的那一天就猜出了一切。这么多天来,我也像你一样小心翼翼保守着这个秘密……我不愿伤你的心,让你失望,一如你想在我的脸上看到希望,看到信心的那种心情一样。    
      人生自古谁无死?当你读到我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只希望你不要太难过。我潘有声今生今世能够与你相亲相伴几十年,已经非常满足了。惟一遗憾的是,这一切来得稍微早了一些。我这辈子是一个没有太大出息的男人,没有给你带来太多的幸福……    
      泪水早已模糊了胡蝶的双眼。    
      潘有声去世后,胡蝶再也无心继续经商,开始一心一意地操持家务。然而她摆脱不了孤独和悲哀,又思念起电影来。她这一生只有两个最爱,一个是潘有声,一个是电影。    
      1959年,胡蝶加盟邵氏公司,回到了阔别十年的电影界。    
    
电影皇后―胡蝶蝴蝶要飞走了!
    息影定居台湾,为的是躲避一段情债。移居加拿大,撰写影坛回忆录,遥望故土,情系上海。留给世人的最后一句话:“蝴蝶要飞走了!”    
      胡蝶60年代中期定居台湾。她说在台湾拍戏时,发现那儿气候好,风景宜人,现在儿女长成,身心孤独,于是决定移居此地养老。但她最知心的朋友知道,她是在躲避一段情。胡蝶一生情感历经波折。    
      1928年,胡蝶与演员林雪怀结婚。当时,中国电影已进入有声片阶段,而林雪怀不会说普通话,便退出了影坛。胡蝶拿出巨款给林雪怀作资金,在上海四川路上开设一家“胡蝶百货商店”,可是林雪怀不好好地经营,竟把资金恣意挥霍而尽。胡蝶因此对他失望,开始厌恨起来。加之社会上各色人物不怀好意地在一边挑唆、怂恿,双方感情终于破裂。两人由闹翻进而对簿公堂,影片公司老板还代胡蝶聘请律师,并买通法官,终以林雪怀不务正业,社会不予同情,而判决林胡解除婚约,演出了雪蝶分飞的恨事。这件事当时轰动了整个上海。    
      林雪怀失去胡蝶,感情上受到相当大的刺激,从此郁郁寡欢,一蹶不振。后来又患上颧骨癌,于1935年6月在沪病逝。当林雪怀在病危困苦之际,正是胡蝶随“中国电影代表团”赴苏联去参加世界电影展览会及漫游欧洲之时。胡蝶回国后,有人告诉她林雪怀病死的消息时,她只是冷笑了一声。由此可见,她对林雪怀之恨有多深。    
      或许是因为第一次婚恋闹得满城风雨的缘故,胡蝶深知作为演员更应洁身自好,她以后选择伴侣慎之又慎。她与潘有声经历了长达五年的恋爱才宣布婚期。不过,当时人们并不看好这段婚姻。因为潘有声是个商人,而且其貌不扬,貌美如花又如日中天的胡蝶何以会下嫁如此一个凡夫俗子呢?当年有人做了一首不无调侃的贺诗:    
      喜闻宝剑合延律,毕竟潘郎近至尊(按:潘的长下巴貌似明太祖)。夙愿同偿胡蝶梦,万人争看阮修婚。明星夜照双星灿,情舌私调闽舌温。宠集应防倾国妒,万千尊重美人恩。    
      但潘郎没有辜负美人。尽管他们近二十年的婚姻生活中风波迭起,但他依然和她相守到了最后。丈夫去世后,胡蝶一度痛不欲生。    
      有一天,她在一位朋友家中见到了一位朱先生。当年胡蝶走红时,一次拍片,一少年徒弟因搬道具出了差错被导演骂个不休,胡蝶看不过去,就说:“人家年纪轻轻,不要这么责备嘛!好了好了!”导演看她面子这才住了嘴。此事过后胡蝶就忘了,谁知那少年却铭刻在心。他就是朱先生,几十年后见到胡蝶,又记起此事。    
      胡蝶没想到如此一件小事竟被人这么看重,不由深受感动。朱先生说:“今后,无论你有任何需要,我都将尽力帮助!”这时候,他已是个成功的商人。两人开始了交往,并渐渐有了感情,后来还论及婚嫁。但此时朱先生的元配太太突然出现了。胡蝶心地善良,不忍朱先生为难,忍痛拒绝了这段姻缘。于是她决定去台湾定居,以忘怀此事。    
      在台定居的时候,朱先生仍常来台湾做生意。他对胡蝶的朋友们说,他愿照顾胡蝶,让她过十年安静健康的日子,胡蝶对朋友们也不避讳这段情感,只是有些怅然。    
      1975年,胡蝶的儿子学成后在加拿大定居,要母亲搬去同住。胡蝶这才依依不舍地告别朋友离台赴加,与妹妹胡珊同住。1981年,她由儿媳陪同回到香港,将先夫潘有声的骨灰移葬温哥华科士兰公墓,同时为自己购置了未来的安息之地。此时,胡蝶已与朱先生疏远了关系,不可能再见面了。    
      又过了三年,朱先生在美国去世。胡蝶得知消息后,非常悲痛。在这个世界上,她又少了一位知音。    
      1985年,突然有人来拜访她。原来,中国著名影星王丹凤和丈夫柳和清应美国白宫之邀,赴华盛顿参加里根总统的就职典礼,特意转道加拿大来看她。    
      王丹凤回忆过去,异常兴奋:“我是看你的戏长大的,一直很喜欢,直到1948年到香港和你拍《锦绣天堂》才算第一次见面,那时真是太高兴了。没想到一晃我们分别已有三十多年了……”    
      胡蝶也感慨万分,说道:“就像做了一场梦啊……”    
      她们聊起当年的影坛旧事旧人,十分开心。胡蝶还对王丹凤倾诉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王丹凤夫妇走后,胡蝶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她想起最近几年,国内多家电影类的报刊陆续发表了数十篇关于自己的文章,有的朋友还特意剪下来寄给她,笑说:“你又老来红了。”读了这些或准确或牵强的文章,她决定把自己这些年影坛生活的经历写下来。    
      她请了刘慧琴帮忙记录。    
      在回忆录中,她追忆了从影以来的许多故事和旧时好友。可惜在谈及抗战时期那段生活时,她只简单地说:“关于这一段生活,也有很多传言,而且以讹传讹,似乎都成了有确凿之据的事实。”这自然指的是她和戴笠的那段历史。    
      胡蝶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她一次又一次地说:“据说温哥华的地形像摊开的右手,它的方向是伸向太平洋彼岸的亚洲,伸向中国。我住在这滨海城市的临海大厦,不论晴朗的白天,或是群星灿烂、灯火闪烁的夜晚,当我站在窗户边向远处眺望时,我的心就像温哥华的地形似的,伸向东方,希望握着祖国―――我的母亲那温暖的手。”她也曾起过远行回国看看的念头,可又因年迈力不从心而放弃了。    
      回忆录完成出版后,胡蝶了却了晚年的一大心愿。这时,台湾金马奖评奖委员会鉴于她一生对电影事业的杰出贡献,于1986年授予她金马奖。    
      在最后几年,因为身体的缘故,她不能常去看电影,但依然不能忘情于电影艺术。电视渐渐成了她的朋友,但看着看着,就又想到电影上去了。对导演的手法、演员的表演、剧情的安排等,她分析得头头是道,朋友们笑说:“胡蝶对别的事情可能会糊涂,但只要一谈起电影立刻精神振奋,头脑清楚。”她在1988年6月亲笔致信将出版《胡蝶回忆录》的文化艺术出版社:“请代我向新老读者和观众致以诚挚的问候。我热望中国的电影能在世界影坛上大放异彩。”    
      因胡蝶年事已高,她的儿子媳妇不放心她一人独住,于是,她又搬回了温哥华南郊与儿子同住。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