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游记

第1章


 www.sjwx.info
有关《马可·波罗游记》
《马可波罗游记》问世后,广为流传.600多年来,世界各地用各种文字辗转翻译,译本之多,可能超过了100种,另外,还有许多学者对照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注释,做了大量的整理研究工作.我国学者根据不同版本也翻译过7种,其中1935年冯承钧将法人沙海昂的注本翻译过来译名为《马可波罗行纪-》,在中国流行较广.
《马可波罗行纪》共分四卷,第一卷记载了马可波罗诸人东游沿途见闻,直至上都止.第二卷记载了蒙古大汗忽必烈及其宫殿,都城,朝廷,政府,节庆,游猎等事;自大都南行至杭洲,福洲,泉洲及东地沿岸及诸海诸洲等事;第三卷记载日本、越南、东印度、南印度、印度洋沿岸及诸岛屿,非洲东部,第四卷记君临亚洲之成吉思汗后裔诸鞑靼宗王的战争和亚洲北部.每卷分章,每章叙述一地的情况或一件史事,共有229章.书中记述的国家,城市的地名达100多个,而这些地方的情况,综合起来,有山川地形,物产,气候,商贾贸易,居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及至国家的琐闻佚事,朝章国故,也时时夹见其中.
马可波罗的这本书是一部关于亚洲的游记,它记录了中亚,西亚,东南亚等地区的许多国家的情况,而其重点部分则是关于中国的叙述,马可波罗在中国停留的时间最长,他的足迹所至,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等地区.他在《行纪》中以大量的篇章,热情洋溢的语言,记述了中国无穷无尽的财富,巨大的商业城市,极好的交通设施,以及华丽的宫殿建筑.以叙述中国为主的《行纪》第二卷共82章,在全书中分量很大.在这卷中有很多篇幅是关于忽必烈和北京的描述.
在《行纪》的第二卷,还对杭洲有详细的记述.书中称杭洲为"行在","天城",称苏洲为"地城"."行在"是南宋时代对杭洲的一般称呼,指帝皇行幸所在的地方;而"天城","地城",也就是我国谚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一种译称.对于号称天堂的杭洲,马可波罗更是赞不绝口,他《行纪》里记载杭洲人烟稠密,房屋达160万所,商业发达,说"城中有大市10所,沿街小市无数".并说杭洲人对来贸易之外人很亲切,"待遇周到,辅助及劝导,尽其所能"又讲到杭洲市容整齐清洁,街道都用石铺筑;人民讲究卫生,全城到处有冷热澡堂,以供沐浴之用,户口登记严密,人口统计清楚,对西湖的美丽和游览设施,书中更有详细的记述,马可波罗称赞"行在城所供给之快乐,世界诸城无有及之者,人处其中自信为置身天堂."由于他对杭洲特别赞赏,所以几次来到这里游览.
马可波罗是商人,每到一地,对于物产商业的情况,很留心观察和记载.例如他旅行到我国南方的宝应,南京,镇江,苏洲诸城时,便突出地记载了纺织锦缎绸绢工业,对宝应的记载是"恃商工为活,有丝甚丰饶."又如他行经东南亚的印尼,斯里兰卡,印度时,也特别留心记载了各种各样的宝石,香料与珍珠.这些物品在历来的东西贸易中,西方商人一直视为珍品.
在《马可波罗行纪》中,还有专门的篇章谈元代通行的纸钞和中国使用已久之煤.马可波罗记述忽必烈在京城设有造币局,先以桑树皮制造纸张,然后以它制印纸币,这种纸币不但通行国内,就是在和外商贸易中也有流通.他还说到在中国北方亲自见到"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且较薪为优".毫无疑问,这是说的我国境内蕴藏丰富的煤炭,其实我国以煤作为燃料,早在汉代便已经开始.马可波罗在这时还当作"奇异事物"来记述,说明欧洲在13世纪用煤还不普遍,而中国在元代则是司空见惯的事了.
《马可波罗行纪》对亚洲其他地方,也有大量篇幅的描述.马可波罗东来中国,主要经过西亚,中亚等地,因此游记里载有不少这些地方的见闻.在中世纪,关于亚洲的知识,以往的旅行家没有一个比得上马可波罗记载的那样丰富.除亚洲外,马可波罗对东非海岸和北冰洋等地作了一些叙述,不过是根据传闻,并非亲临其地,所以许多记述往往与实际不符.但尽管这样,诸如东非海岸的桑给巴尔,马达加斯加等地,则是由马可波罗第一次介绍给欧洲人的.
马可波罗是中西交通史上最早的海际兼程旅行家.他的著作,在中古时代的地理学史,亚洲历史,中西交通史和中意关系史诸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马可波罗的游记在13世纪末年问世后,一般人为其新奇可喜所动争相传阅和翻印,成为当时很受欢迎的读物,被称为"世界一大奇书",其影响是巨大的.它打开了中古时代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片宽阔而富饶的土地,国家和文明,引起了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也有助于欧洲人冲了中世纪的黑暗,走向近代文明.学术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更以它所提供的最新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头脑和充实自己的著作.如1375年的西班牙喀塔兰大地图,便是冲破传统观念,摈弃宗教谬说,以马可波罗的游记为主要参考书制成的,图中的印度,中亚和远东部分都是取材于《马可波罗游记-》这部著作,成为中世纪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地图,以后地图多以此为依据.
马可波罗的游记对15世纪左右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也起了促进的作用,当时一些著名的航海家和探险队的领导人曾经读过马可波罗的书,并从中得到巨大的鼓舞和启示,激起他们对于东方的向往和冒险远航的热情.例如著名的葡萄牙航海家亨利王子,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都津津有味地看过马可波罗的书,哥伦布小时读了马可波罗的游记后非常钦慕中国,印度之文明富裕,特别是书中所载日本盛产黄金"其数无限","地铺金砖",更是向往已极,正是商人贵族的这种"黄金渴望",驱使哥伦布立志东游,1492年起,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他率领水手接连几次远航,到达了中美和南美的东北角,哥伦布认为他所达到的地方就是亚洲的海滨诸岛,以为墨西哥就是马可波罗书中的"行在",又把古巴岛当作日本,并登岸四处寻问有无黄金.他本来要去的地方是富庶的东方,而结果航行到了美洲,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由欧洲到达美洲的新航线.哥伦布读过的那本马可波罗的游记,现在还保存于里斯本,书的边栏空白处有他作的许多摘要和注解,反映哥伦布阅读时多么认真,对它倾注的兴趣是何等浓厚!
译者序
公元一二九五年的一个黄昏,有三个风尘仆仆的男人从一艘并不很大的带桨帆船上走了下来,在威尼斯的石铺码头登岸.他们刚度过许多日子的海上生活,两腿还不怎么适应坚硬的地面,走起路来摇摇晃晃.他们从神态到口音都带着一种说不出来的鞑靼味.他们脚蹬高至膝盖的脏皮靴,身穿绸面皮袍,另有缎带紧系腰间.绸面的质地很考究,但已露出一些碗大的裂口,从里面漏出了粗裘毛衬料.这些破烂不堪的大袍是蒙古式的,下摆只长及膝,前胸用一排圆形铜纽扣扣住.
这就是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尼可罗、叔叔马飞阿在阔别故乡二十五年后,重新踏上威尼斯的土地的情景.经过二十五年的变迁,威尼斯的面貌已变了许多,所以这三位游客很难寻觅他们的旧宅.当他们重敲自己故宅之门的时候,威尼斯的狗吠个不停......
马可·波罗的东方行
马可·波罗一二五四年出生于威尼斯,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便故去了.那时候他的未谋过面的经商的父亲和叔叔正在进行他们光荣的第一次东方之行.当他们父子相逢的时候,小马可已经十五岁了.我们无从知道他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但这次的父子相聚,却改变了这个少年的一生.
经历了团聚的喜悦之后,波罗一家在威尼斯度过了两年的时光.这期间,尼可罗无时不在关注新的罗马教皇的选举.这是因为,在他和马飞阿第一次的东方之行中,远方的忽必烈汗交给他们一项使命,就是递交忽必烈致教皇的书信,并要求教皇选派一百名懂技术、有修养的教士到东方传教.不幸的是,当时的教皇克莱门特四世刚刚逝世,而他的继承者还没有选出.
漫长而无期的等待,东方巨大的商业利润终于驱使尼可罗兄弟无法坐等时机的丧失,这一次,他们决定带上小马可一起前往富庶的东方去晋谒神圣的大汗忽必烈.
这一走便是二十五年,关于这些年的经历,马可·波罗已在他的游记里交代得很清楚了,我们便不再浪费篇张.最终藉着一个难得的机缘,他们得以告别大汗,重返家园.
波罗他们久已被视为不在人世,他们的疏远的亲属已住进他们的家宅.此时,这三个衣着破旧,形迹可疑的人被拒绝进入他们自己的家.经过无数的盘问,他们终于利用门闩开启的一刹那,挟着自己的包袱,闯进屋内.主人万般无奈,急忙召集威尼斯各处的亲戚来家,辨明究竟.波罗等经过长时间的辩论后,才说服他们的亲戚,他们并没有死去,也不是欺骗者.消息传出后,在当地引起了巨大的轰动.
两天之后,这三位归客在家中盛宴款待他们的亲友.三人穿着红色的缎袍,但在入席之前,又换上深红色的花缎袍子,而最初穿的衣服却剪成小片,分给仆人.餐事过半,三人一同离座,各换一件深红色的天鹅绒长袍返回,将花缎长袍撕开分送给席中的贵宾.餐毕,天鹅绒的长袍又被换成日常的衣服.而三人严格地按照蒙古人的风俗,将绒袍同样地赠给来宾.
这些举动令来宾们十分诧异,但更令人震惊的还在后面.筵席一撤,三人便命所有的仆人都退下,然后拿出他们回来时所穿的粗劣破旧的衣服.当他们用刀子将衣缝和衣褶划开以后,大量的红宝石、红玉、蓝宝石、金刚石、翡翠、珍珠和其它价值连城的宝物,纷纷落下,堆满了桌子.众宾客看到这些光耀夺目的宝物时,都目瞪口呆.
这次宴会后,波罗一家便成了威尼斯人议论的话题,大家视波罗等人为富豪,给他们的住宅取名为"百万宅",又称马可·波罗为"百万君".而他们口中所说的关于东方的奇闻,更是引人入迷,自不待言.
游记草成的经过
马可·波罗回家住了三年,他的家乡威尼斯与热那亚两个城市,因为商业冲突爆发了战争.波罗一家拥有一艘战船——当时较富裕的商家都有这种战船,用来保护他们的港湾和商船免受海盗与竞争对手的侵害.波罗家的战船由木料制成,船幅较窄,每边有浆一百多条,船员共计二百五十人,包括五十个持机械驽的兵士,两个木匠,两个铁匠,两个侍役,一个厨子,还有船长、军校、舵工等.马可·波罗是船上的荣誉司令,类似于顾问的角色,必要时与船长同负责任.波罗家的战船理所当然地加入了威尼斯的兵船队.
在亚德里亚海面上,各色旗帜飘扬空中,厮保存于热那亚市政厅的马可·波罗画像杀声震彻云天.激战结果,热那亚人获得胜利,马可·波罗及其战友七千多人都成了俘虏.依照当时的习惯,败北的船上的旗帜被扯下丢入海中,而兵船则作为战利品被热那亚人拖回自已的海港.威尼斯兵船队的司令不堪战败的屈辱,投海自杀,而马可·波罗则被关进了热那亚的监狱.
马可·波罗的战舰
毫无疑问,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曾企图用赎金或其它某种形式,赎回这个俘虏.事实上,有些战俘会因此而重获自由,但这一次,热那亚人不肯释放马可·波罗.
我们应该感激热那亚人的这个决定.正因为此,马可·波罗得以在狱中结识一位名叫鲁思梯谦的比萨战俘,最终导致的诞生.鲁思梯谦曾经写过小说,并精通法语.为了熬过漫长的狱中岁月,马可·波罗向这位难友讲了许多他在东方的见闻,鲁思梯谦将这些口述,用当时在欧洲流行的法兰西语言记录下来,写在羊皮纸上,这就是现在最初的本子,当时名为《东方见闻录》,时值公元一二九八年.
随着战争形势的变化,威尼斯与热那亚签订了停战协定,马可·波罗也恢复自由,回到了他在威尼斯的"百万宅".
在后来的岁月里,马可·波罗娶了一位名叫多拿达的女人作妻子,她为波罗生下三个女儿,她们的名字分别是蕃提拿、柏拉拉和摩勒达.当马可·波罗继续从事商业的时候,他仍旧享有旅行家的美称,因为我们从巴黎图书馆的一个的抄本中得知,在一三○七年,他曾将他的游记送了一部给一位法国贵族.这位贵族在书中注明该书自马可·波罗处得来,"他是一个很有教养的人,性情高尚,曾游历许多国家,他愿将自己亲见亲闻的事实,传播于世界......".
到中国去
在我们追随马可·波罗的足迹,进行他伟大而神奇的旅行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一二一九年,成吉思汗西征花剌子模,其后又经过一二三七年的拔都和一二五三年的旭烈兀的两次西征,蒙古人征服了东自中国、西抵多瑙河畔的大片土地,东西交通也因此畅行无阻.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件大事,从十三世纪初期到十四世纪中叶的一百多年间,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前往东方的,真是"道路相望,不绝于途".马可·波罗作为肩负宗教使命和怀有商业目的的混合体,是其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有名气的一位.
对于中世纪的欧洲来说,远东和东南亚在经济上是十分重要的,那里盛产的香料不但可以在无制冷设备的时代用来保存食物,还可以给腌制不佳的食品增添浓烈的香味.这些香料,包括胡椒、桂皮、丁香、姜、肉豆蔻,加上檀香木和染料等其它物产,都是气候比较温和的欧洲所不可能生产的,所以它们都是远东的专卖产品,主要由阿拉伯的中间商经海路输往西方.如果贸易因故中断,香料的价格就会暴涨,有时甚至可以代替白银或黄金充当支付手段.
马可·波罗时代威尼斯的集市
除了香料这种实际上非有不可的必需品外,远东的一些奢侈品也受到欧洲的青睐,其中尤以丝织品为最.古罗马人十分珍视丝绸,但是对怎样生产丝绸一直大惑不解.当时欧洲人对丝绸的原料来源及生产方法,尚处于若明若暗的状态,所以当地的丝织品生产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也就不足为怪了.
远东的丝织品主要通过波斯中间商经由陆路销往欧洲.商业的巨大利润,驱使着欧洲人去远东探险,蒙古人建立的疆域广大的统一国家又扫清了交通途中穿越各国国境的障碍,结果便可想而知了.不过当时人们在去远东的长途跋涉中,无论经由陆路或海路,通常都进行"滚动式贸易".这种贸易的方法是先把货物运到第一个集散地,在那里脱手后就地购买新货去下一个集散地.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多数市场的规模很有限,商人们除了经营前面所说的那些货物外,都喜欢经营产地不远而又享有盛誉的产品.这个方法的好处是可以确保原始投资有所盈利.如果把一批新货运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在那里又不受欢迎,那就有可能连经商的老本都要赔掉.将买和卖不间断地交替进行可以避免遭受这样重大的损失.毫无疑问,波罗一家也是这样做的,不过他们经营的是全世界都感兴趣的奢侈品——宝石,他们对成交很有把握.
在一些旅行家的记载中,还可以了解到其他一些到东方的商人的情况.其中一位名叫卢卡隆哥的意大利商人一二九一年从大不里士到达北京,后来还出资在北京建造了一座天主教堂.一三○五年,北京主教约翰·孟德高维诺在和林写了一封致教皇的信函,就是委托一些正要回国的威尼斯商人带回去的.
一二三七年拔都率领蒙古大军第二次西征,欧洲国家大为震动.西方听说中国有长老约翰的故事,于是企图用宗教的力量阻止蒙古人的侵略.一二四五年罗马教皇派遣方济会修道士柏朗嘉宾出使蒙古,一二四八年法国路易九世派遣多明我会修道士隆如美到和林修好.一二五二年路易又派出了方济会修道士罗伯鲁等三人由陆路到和林.其时旭烈兀已发动第三次西征了.旭烈兀西征的第二年,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亲自到和林朝贡.一二六一年以后至一二九五年,波罗诸人在中国和东方.一二九一年,教皇尼可老四世又派方济会修道士孟德高维诺等到中国,孟德高维诺走的是海路.其时蒙古已占据整个中国,建立元朝,并在北京建都,汉名大都,蒙古名汗八里,即京城之意.孟德高维诺在北京传教,并在今西什库附近建立教堂.一三一四年,方济会意大利修道士阿多理经海道来中国,游历山西、陕西、四川、西藏诸地,后取陆路回国.
除这些欧洲的教士之外,还有一位伊宾拔都,他是生于非洲唐吉尔的阿拉伯人,曾游历非洲北部、东部、埃及、叙利亚、阿拉伯、波斯、麦加等地,又经小亚细亚至君士坦丁堡,过南俄罗斯到基辅、布哈拉、阿富汗、印度德里诸地.一三四二年到中国,由海路至福建泉州登陆,到了杭州之后由大运河到北京.后来仍由泉州取海道回归故乡.伊宾拔都他也写了一部游记,记载其经历.所记如杭州之盛,以及称泉州为剌桐城,可与马可·波罗的记载互相印证.
亚细亚的皇帝
马可·波罗口中那位令全世界震悚的"众王之王"——大汗忽必烈,出生于一二一六年,当少年马可·波罗来到他的朝廷时,他已经五十九岁了.他的少年时代消磨于戎马生涯之中,中年时代则聚精会神于野心的征伐计划.在马可·波罗到达前十年间,忽必烈朝廷的威仪显赫已臻极顶.那东起海滨西至欧洲,北起北冰洋地带,南至印度、缅甸和暹罗的庞大领域,连同伟大的庄严华丽的朝廷正环绕着忽必烈的宝座,他的威力比世界上曾经见过的任何皇帝都大,还在做着开疆辟土的美梦.
忽必烈是怎样变成如此广大的领域的主人的呢?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