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圣雄王阳明之悟道

第十四回-我的不一样的答卷


    【王阳明的答卷,妙解三国玄案】
    只见这三人中有一个中年汉子,带着两个少年,只听其中高个的少年笑道:“伯安兄,你终于来了。”
    我定睛一看,原来正是许师伯和许璋,另一青年作儒生状,相貌清秀,我一看就很喜欢,许璋介绍他叫王文辕,字司舆。
    正说着,王文辕咳了起来,我一想他的身体不行,便说:“司舆兄,我学过一些道家养生术,闲时我教你。”
    那王文辕一声冷笑,许璋在旁说:“司與兄可是道家修炼的高手”。
    我忍不住摇头道:“看不出来。”
    王文辕又冷笑一声:“道家修炼,关键在于修行静坐内丹之道,如同读书贵在自己体会,我最不喜欢章句训诂,所以我讲,朱子注说多不得经意。”
    我听得半懂不懂的,不过,他敢说朱子的不是,我是既佩服,又觉得此人太狂傲了。不过,我喜欢。
    说话间,到了许师伯家,待坐定品茗之时,许师伯忽道:“伯安,我提的两个问题你可否思考过?“
    我点点头说:“想过,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许师伯说:“且说出来听听。”
    我犹豫了一下说:“先说第一个问题,诸葛亮能出山便实战,我想其中的道理应是诸葛亮接受了一种特殊的、不为人知的教育方法?”
    许师伯眼睛睁大说:“再说。”
    我摇摇头道:“不知道了!”
    许师伯哈哈笑着对许璋说:“半圭,你不如伯安啊!”
    许璋嘻嘻笑着说:“人家是状元之子,当然不一般了。”
    许师伯讲:“半圭,你讲给伯安听听”。
    许璋讲道:“伯安兄所讲不错,诸葛孔明他所接受的是三部知行教育”。
    我问其因,他说:“其师先带其到一古战场,讲明当时的背景、双方的实力,然后叫他拿出一套方案。孔明经过调查分析思考后便拿出了第一套方案,这就叫第一步的探知的功夫。然后,其师便翻书把当时的历史真相讲给他听,这叫第二步认知的功夫,那第三步……”
    许璋停了一下,看着我,我毫不犹豫的说:“第三步应是叫孔明再拿出一套更好的方案。”
    许璋抚掌道:“不错,这一步叫究知的功夫”。
    一席话下来如醍醐灌顶,让我进入了一个新的世界,我正沉醉其中时,许伯伯说:“第二个问题……”
    他正待讲,我已插嘴道:“我知道第二个问题了”。
    许师伯很惊讶,说:“你是以前知道,还是现下知道的?”
    我说:“是现下知道的。”
    许师伯讲:“且说,且说。”
    我慢条斯理地讲:“这第二个问题嘛,诸葛亮在刘皇叔三顾茅庐之时,避而不见,并不是摆谱,而是要交一份够分量的卷子《隆中对》。”
    许章在旁说:“那也就是说,孔明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在刘皇叔三顾之后交出了卷子,是吧?”
    我冷笑一声:“错!《隆中对》在三顾以前已出炉。”
    王文辕一下跳起来,“那为什么要三顾之后才交?”
    我微微一笑道:“因为刘皇叔可是个高手,孔明没有十足的把握,敢交吗?你仔细去读一下《隆中对》。”
    随后我便背道:“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王文辕打断道:“刘备何以不能王天下?”
    我大声道:“因有人搅局!”
    王文辕说:“那一定是关羽了,他……”
    我也打断他说:“错!”
    许璋说:“不是关羽是谁?”
    我微笑道:“前有庞士元,后有孙仲谋。”
    王文辕说:“且讲来听听。”
    我说:“《隆中对》的棋法是这样的,先拿荆州,然后诸葛亮与关羽守荆州,刘备与庞统取成都,待天下北方有事,派一上将,则天下姓刘,是这样吧?”
    我见大家点头,便说:“第一个搅局的是庞统,他不听话,自己死了也就罢了,却逼得诸葛亮离开关羽,与刘备取益州,如果诸葛亮在荆州,试问,荆州会很快丢吗?关羽会死吗?”
    大家一时哑然,我接着说:“但最可恶的是孙权,孙权最大的问题是抵不住荆州的诱惑,攻取荆州,杀关羽,还想栽赃曹操。”
    许璋说:“不对,关羽是吕蒙和陆逊所杀。”
    王文辕接口道:“伯安兄所讲为是,确实,如果不是孙权的授意,这吕蒙和陆逊借他一百个胆子,他们也不敢杀关羽。”
    我继续说:“关键是关羽之死引发的后果是‘彝陵之战’,刘、孙两败俱伤”
    王文辕又插口道:“更重要的是打破了诸葛亮‘北拒曹操,东联孙吴’战略计划,可恶之极。”
    我又接着说:“所以,《三国志》陈寿称曹操为太祖武皇帝,称刘备为先主,而称孙权则直呼孙权,是有道理的。”
    王文辕抚掌道:“没想到《三国志》竞暗含‘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
    许师伯长啸一声,走到我面前说:“伯安,你必将成为千古名将。”
    我抱拳道:“师伯,你过奖了,我的志向是成为圣人!”
    许师伯愣了一下:“你要成圣人,那学兵法作甚?”
    我笑道:“为万世开太平,也是圣人之功啊!”
    自此后,我便开始跟许师伯与许璋学兵法和阵法了。
    许师伯跟我讲:“要纠正一个提法,是明将,而非名将,名将未必明,同样明将也不一定有名。”
    “什么叫明?《孙子兵法》开篇所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察者,明也,所察之五事‘道、天、地、将、法’,七索皆为察。而‘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知也为明。”
    我问:“明有高低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