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辽之挥洒风采

洛阳情况的不同,耶律不考虑迁都


    洛阳的情况不同于别的地方,洛阳是中原要地,在从古至今,有国就有都。在我国长久的历史中,一共有24个朝代,83个王朝。各个朝代会因为地理位置、文化因素等原因选择在不同的地方建都。这些城市,因为曾经有帝王在这里呆过,又因为文化底蕴丰富,所以被称为中国的古都。那么洛阳、西安、南京、北京、开封,谁是“中国第一古都”?
    中国人喜欢牡丹,也把牡丹当作是大富大贵的象征,而洛阳就盛产牡丹。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有13个王朝在洛阳建都。不仅如此,洛阳还是我们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可以说洛阳这块宝地孕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与文化。如今,洛阳还拥有着好几座都城的遗址,洛阳这块宝地记载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说到古都,就必须要提到西安,古时候这里被叫作长安。有意思的是,西安也是十三朝古都。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池的故事,秦始皇命人建造的兵马俑等,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也非常丰厚。喜欢历史文化的游客,必选之地一定会有西安。
    说起南京,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觉得这座现代化的城市为何也被称为古都。但是如果说到金陵,肯定没人会反对它是古都了,而南京曾经的名字正是金陵。如果说到中国现代史,那么大家一定会记得南京。但其实,南京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并且这里有着近500年的建都史。并且南京的史前文化也非常丰厚,这也成为了南京独特的魅力。
    即使北京是我国最现代化的城市之一,但是将北京称为古都的话,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故宫真的是太出名了。北京是明、清国都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但其实,北京也是辽陪都以及金中都。虽然现在的故宫博物馆保存了许多文物,但是颐和园要是还在的话,不管是建筑物还是文物,都将再一次震惊世人。
    开封这个地方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座古都,因为包青天太出名了。但其实,开封是8朝古都。它的建城史和建都史到现在为止,已经有4100多年了,我们中华文明也不过是上下五千年。开封还有戏曲之乡的称号,它是豫剧的发源地。
    这五个城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并且都曾经有王朝在此定都。虽然都是我国的古都,但是要说谁才是第一,就要看各位心中对其的看法。洛阳的意义对于耶律隆续太重要,在他看来这样的一个历史古都响应这中原王朝的兴兴向荣,当今天下如果自己夺得洛阳,对于以后攻打中原,一统天下的意义实在太大。对于整个洛阳的百姓,耶律隆续的政策比较宽松一点,他此刻的做法也是更能得到人心这样东西。
    从古至今治理天下,不向攻伐一样,这次耶律隆续找来那么多人就是想要商议对于辽国洛阳治理问题,现在整个大片河北之地,已经成了他们大辽的囊中之物,主要现在并不是利用于攻打,而是用在治理上,耶律隆续这个人城府很深,虽然年轻但是他的眼光看到别人看不到东西,只有你看的远,才能更好的治理好洛阳这个地方。
    洛阳的意义在古代真的不比寻常,就举个例子,洛阳是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立业之所,也是汉文化积淀深厚之地,迁都洛阳是北魏孝文帝一生最重要的功业之一。作为少数民族的政治家和改革家,这一举措体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孝文帝为何要迁都洛阳,今天仍值得我们去探究。
    第一,与倾慕汉族文化有关。孝文帝拓跋宏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对汉民族的文化极其崇拜。他从小由其祖母冯太后抚养,冯太后是汉族人,知书达理,聪明果断,曾执掌北魏大权二十多年,她参照汉族的文化制度,颁布了许多重要的改革措施。孝文帝在她的熏陶下,成长为汉文化忠实的推行者。
    孝文帝说过:“此间(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魏书·任城王传》),这段话清晰表明:为了向先进的汉文化学习,改变本民族的落后面貌,就必须迁都到汉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去,而洛阳是中国文化比较集中的地方。迁都以后,孝文帝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可见孝文帝迁都与其倾慕汉族文化有关。
    第二,统治中原的需要。孝文帝是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他不愿仅仅做“夷狄”君王,还要做中国人的君王。要想做中国人的君王,自然要把国都放在中国正统的国都所在地更名正言顺。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这表明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北魏都城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对广大中原地区的统治。他关于“帝宅”、“王里”的说法,说明他要通过迁都洛阳以获得汉族地主认可的正统地位。另外,孝文帝在迁都洛阳以后,连年对南齐用兵,直到卒于南征的军事行动中,可见孝文帝还希望通过迁都洛阳达到统一全国的目的。
    第三,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第四,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孝文帝迁都洛阳真乃明智之举,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其结果使洛阳在曹魏、西晋之后再度繁华、辉煌。
    客观上,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促进了民族融合,方便了对中原地区的管理,也有利于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当然也促进了历史的前进。
    一、北魏迁都洛阳,是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促进祖国统一的深谋远虑之举;将国都由平城南迁至洛阳,因为洛阳地处中原腹地,便于掌控全国局势,更利于集中军力对南朝用兵。
    二、北魏迁都洛阳,是学习先进文化,自我提升、自我改造的聪明睿智之举;一系列具体汉化政策举措,已经把鲜卑族完全汉族化了。文化上的认同,也已经把北魏政权提升为君临天下的真正王者。因此,这种从弘扬繁荣中原文化即儒学文化入手,进而征服人心的策略,真是“治国平天下”的最好诠释。。
    三、北魏迁都洛阳,是促进民族大融合,实现民族大团结的琴瑟和谐之举;迁都洛阳,居王者之地(夏、商、周皆建都洛阳一带,故有“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之说),继之进行一系列汉族化的改革,确实能使其他民族,在心理上承认他们是正统的王者,从而增进互信,造就民族大融合大团结的局面。
    在历史上要说耶律隆续也有佩服的少数民族的主,孝文帝拓跋宏确实也可以说的上是英明统治的国家之主,从耶律隆绪眼光这个为人来看他的英明果断的人,历史上洛阳是古都,但是他宁肯迁都北平也不可能做迁都洛阳,因为这个地方虽然重要但是他对于历史意义真的无足轻重,或许在东汉时期还有点重要,但是迁都洛阳对他来说根本不助于他掌控整个天下。还不如不迁都比较好呢?到底是怎么回事,好戏就接着看吧!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