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大清

3 南京条约前


公元1841 年(道光二十一年)秋末,英军连续攻陷了浙江三城:定海、
    镇海、宁波。
    为了加强防御,道光皇帝任命奕经为扬武将军,赴浙江应
    战。
    奕经虽是皇室要员,但却是一个不中用的草包。在南下途中,一路游山
    玩水,沉缅酒色,视战争为儿戏。
    1842 年1 月25 日,奕经忽然做了一个梦:英军统统上船逃出了外洋。
    他认为这是一个“吉祥的征兆”!而他周围的一帮马屁精也纷纷阿谀奉承道。
    作为参赞大臣的文蔚,竟附和说自己也做了一个同样的梦。
    于是,这位皇室的金枝玉叶“夜不能寐”,决意实现梦幻中的“胜利”。
    3 月10 日,奕经下令发动总攻,企图一举收复定海、镇海、宁波三个城
    市。
    此刻,远在京都的道光皇帝也做着美梦,表示若“待捷音”,一定“立
    颁懋赏”。
    然而,实现梦幻中的“胜利”谈何容易。一经接仗,清军便败下阵来。
    恰在这时,有位名叫钟人杰的又在湖北崇阳发动了会党起义。清政府顿
    感“外患未除,内讧又起”,皇帝马上告诉他的大臣们:“攘外必先安内,
    禁暴民即以爱民。”
    3 月21 日,浙江巡抚刘韵珂乘机呈上一个“十可虑”的奏折,除极言英
    军战斗力强大外,重点报告了清军漕粮难征、财政紧迫的情况,并点明无法
    再与英国打下去,要求皇上拿主意乞和。刘韵珂的这个奏折正中清廷的下怀。
    3 月28 日,道光皇帝调广州将军耆英改任杭州将军,并重新起用上一年
    革职的伊里布同赴浙江与英军议和。4月 7日,又给耆英加上一个钦差大臣
    的头衔。
    对于耆英来说,这无疑是天赐良缘。因为他是当时有名的主和分子。当
    皇上让他南下“设法羁縻”时,他竟脱口说道:“好了,天意回转,另有办
    法了。”
    他有什么办法呢?他的办法就是投降!
    然而,清廷越想乞和,英军越是嚣张。
    在英军看来,长江下游是中国最富庶的地区,而南京又控制着长江、运
    河两大水道,江南的大量漕米和税银,都要汇集到南京。因此,如果占领南
    京,就等于掐住了清政府的咽喉。所以,英军拒绝议和,决定按原计划入侵
    长江,直扑南京。
    5 月18 日,英军攻陷江浙海防重镇乍铺。
    耆英闻报,当即向清廷奏称:我军“万难再与争持”,“舍羁縻之外,
    别无他策”。
    6 月,英军进犯长江。
    其时,江南提督、年近七旬的老将陈化成,率领水陆官兵5000 余人守吴
    淞炮台,抗击英军。在激战中,他身负七伤,仍亲自燃炮,轰击敌人。
    但可悲的是,由于扼守侧面的两江总督牛鉴等临阵脱逃,放弃炮台,致
    使陈化成腹背受敌,最后血染战衣,以身殉国。
    6 月16 日上午,英军攻陷吴淞口。
    同一天下午,英军又占据了宝山。
    时隔三天,亦即6 月19 日,上海也沦入敌手。
    英军下一步进击的目标是哪儿呢?
    在京都,人们盛传英国赴上海之后的下一个目标是天津和北京,并且出
    现了有一支扩大的舰队向北行驶的流言。
    于是,不少大员纷纷到平谷县(距北京150 里,四周都是山)等地置购
    房产,迁移家眷,准备逃难。道光皇帝也急忙把驻守在长城外的军队召回防
    守山海关。其他军队则驻扎在喜峰口——这是从华北平原通向热河的重要通
    道。6 月28 日,道光皇帝还任命军机大臣赛向阿为钦差大臣亲赴天津,以扼
    守通向京都的门路。
    然而,清政府不曾料到英军会进攻镇江,
    它竟完全忽略了长江防备。
    其实,自吴淞之战以后,整个江南地区的防务就处于瘫痪状态之中。钦
    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此时不仅力主和议,而且唯恐加强防务会给他们的议和
    活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一方面让常熟、昭文、通州、靖江、江阴、丹阳
    沿江各州县,“馈送英夷牛羊,勿与构怨”;另一方面又派白含章、陈志刚
    等人与英军接洽议和。两江总督牛鉴则自吴淞口落荒而逃后,先至苏州,后
    抵镇江,直到南京才不得不停住脚。
    用时人梁廷枬的话说:鹅鼻嘴、圌山、焦山、金山等长江“诸险,全未设备,而近水可以设伏之丛沟荻港,皆虚为兵炮。”
    这样一来,英军从长江口到镇江,简直如入无人之境。
    当时,镇守镇江的清军只有2400 人,而来犯英军则达1.2 万人。
    在英军看来,镇江城可谓垂手可得。
    但当 7 月21 日战斗打响后,来犯英军遇到了顽强的
    抵抗。
    英军争相攀登云梯;
    不过清军也在那里拼命作战,步步为营,誓死抵抗。
    有的时候,清军冲进英军警卫哨来,
    将英方士兵捉住,然后抱起来一起跳下城墙去。还有一两次,清军士兵在被
    英军刺刀刺伤以前,居然能够把英方士兵摔下城墙去。清军总是不畏缩地在与英军大刀拼搏
    或作短兵相接的肉搏战。
    使得英方几位军官还得用大刀来防卫他们的生命。
    镇江城破之后,英军兽性大发,纵兵烧杀。
    镇江失陷以后,道光皇帝已拿定主意,彻底屈膝投降。当有人奏请把沿
    江商民盐枭组织起来抗敌时,道光皇帝竟朱批道:“无人,无兵,无船,奈何,奈
    何!”
    7 月26 日,也就是道光皇帝接到镇江遭难的详尽报告的那一天,他命令
    耆英和伊里布:
    “前往京口(镇江对面)以适当方式处理一应事务,万一该逆定要进入
    省会(南京)进行骚扰,则准许该员暂且经由谈判试予羁縻。设若该夷犹疑
    不定,则告知他们已有谕旨下颁,着令耆英和伊里布专门负责此一事体……。”
    所谓“羁縻”,实际是投降的代名词!
    7 月31 日和8 月1 日,耆英在南京又接到来自宫中的两封机密信,
    要求他遇事尽可“便宜行事”,不能“稍涉游移”,务必“从权办理”!
    此刻,辅佐道光皇帝的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更公开提出:
    “兵兴三载,糜饷劳师,曾无尺寸之效。剿之与抚,功费正等,而劳逸
    已殊。靖难息民,于计为便。”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