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经营谋略

第11章


由于科学的长足发展,无论哪个国家,也无论军事部门,经济机构,每天都在使用科学的最新成果,作为获取、筛选、运用信息的手段。然而,外交作为各国、各部门、各行业获取信息的途径和一个手段,绝不会因科学的发展而淘汰。如果有变化,仅只是手段的更加现代化。所谓"以交为间"就是派专人以使者身份,以交际为方法,通过以下一些合法或非法手段获取情报,以达知彼知己。 
  合法使者,深度观察 
  诸葛亮出使江东,直接同江东文臣武将、决策人物、智囊班子频频接触,察言观色,耳闻目睹,唇枪舌剑,火力侦察,对江东谁个主和,谁个主战,谁为人杰,谁是迂腐逐一了解。同孙权见面,意义尤为深远。《三国演义》第43回是这样记述的:"孔明致玄德之意毕,偷眼看孙权:碧眼紫髯,堂堂一表。孔明暗思:"此人相貌非常,只可激,不可说。等他问时,用言语激之便了。""孔明的这么一瞥,以及这次到江东的整个接触,不仅对赤壁一战关系重大,而且对于战后孙刘联盟的巩固和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在当今的经济竞争中,企业通过外交使者,出访人员,旅游伴侣,专家学者在实现他们各自目的的同时,搞点"副业",捎带些不那么引人注目、不会惹麻烦的信息,这类事在世界上已司空见惯。 
  真真假假,巧取豪夺 
  《三国演义》第45回中的蒋干,"以一童相随,二仆驾舟",过江为使。原意是借"与周郎同窗之契,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周瑜降曹",却因周瑜智高一等,谋胜一筹,蒋干偷鸡不着,倒先蚀了一把米:抓了假情报,断送了两个水军都督。但从"以交为间"这一"路子" 看,蒋干以同窗之便,访友作间,实则是"以交为间" 之一类。 
  在近代企业史中,有一位数不清自己有多少财富的富翁,他就是靠广交际获得信息,断然决策。 
  (四)兵临城下,以交攻心 --催化作用 
  用兵之道,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攻心和心战是以最小投入换取最大收益;以暂时的局部的牺牲,换取长远的全局的胜利。《孙子兵法·谋攻篇》明确指出,"兵不钝而利可全"、"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攻心"、"心战"的最高目标。"攻心"是"伐谋"胜敌的一种谋略,其方法、手段因时而异,因敌而变。"伐交"是诸种攻心手段和方法中投入最小、所获极大的常用手段之一。 
  以交攻心,对于需求欲极旺的对手,可起强刺激、速催化的作用。这里所说的需求欲极旺者,是指外交场上的初生犊、胃口极大的谈判对手或焦头烂额、走投无路的失败者。对这几类对手,可分别采取"太公钓鱼攻心术"和"围三阙一心战法"。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商场上以此为攻心术,其法是投人所好,顺毛拨弄,让对手在舒舒服服的感受中放松警惕,拜到脚下。 
  围三阙一心战法 
  形势所迫,对方进退无路,如果再加压,军事上的对手会拼命,商业谈判会告吹。此时,最妙方法是以攻心,画龙点睛,网开一面,使其就范。 
  《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史称武圣。这位武圣人,也曾向曹操倒旗投降过。张辽说关羽降操的过程,是以攻心战术,加速关羽军放下武装,减少曹军伤亡而全胜的"交"胜过程。关羽虽然被困,但准备以死相拼。这给张辽的"伐交"增添了不少困难。张辽是位武将,同时也是一位谈判大师,面对如此尖锐矛盾,他不是拂袖而起,回马率军与关公战,而是兜一个小圈,幽默地告诉关羽:"你不但冲不出去,而且死了要让天下人笑话。硬拼死去,有三条罪状:当初刘备与你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刚遇挫折,你就战死,假如刘备东山再起,希望求得你的扶助都不能得到,你不是有负当年结义的盟言?这是罪状一;刘备把家眷托付给你,你现在战死,刘备两个妻子无依无靠,你有负刘备之托付,这是罪状二;你武艺超群,兼通经史,不是思量与刘备匡扶汉室,只是想赴汤蹈火,以成匹夫之勇,怎么称得上忠义呢? 这是第三条罪状。"张辽这一席话,说得关公心烦意乱,不知所措,只好请教于他:"你说我有三条罪状,那我该怎么办呢?"张辽抓住时机,网开一面,开导关公:"现在四面都是曹操的军队,你如果不投降,非死不可;白丢掉一条命没什么好处,不如暂时投降曹操;再设法打听刘备情况,一旦知道他在哪里,立即投奔,一则可保护刘备的两个妻子,二则不背桃园之约,三则可留有用之身,有此三便,你可三思而行。"关羽通过张辽向曹操提出如满足三个条件,可以投降。曹操答应了他的三条要求。关羽也就降了曹操。 
  张辽之所以能说降关羽,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兵临城下",关羽固守一个小土包,曹兵如铁桶般围在外面,兵力悬殊,关羽硬拼,欲生不能;二是抓住了关羽的好名思想,采取以迂为直的外交手法,步步为营,句句攻心,晓之以理,指出欲死有罪;三是网开一面,答应三个条件,给了关羽一线希望,加快了关羽的心理武装的解除。曹操求才之欲得到了暂时满足,曹军阵营增添了一员虎将。 
  (五)时不我待,以交造势 --缓冲作用 
  有人说:"时间的无情脚步,是不会因为我们有许多事情需要处理而稍停片刻的。"事实也不尽然,有效的外交活动能使人赢得时间。 
  对"以交造势"争取主动的谋略,孙权称得上驾轻就熟。东吴杀了关羽,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亲率70万大军东下伐吴。面对如此险恶的形势,孙权以交为谋,先后两次作外交上的努力。罗贯中是这样描写孙权的外交活动的:先是向刘备"上表求和"承认有过,"悔之不及"" "愿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并将荆州仍旧交还,永结盟好,共灭曹丕,以正篡逆之罪"。但这次外交没达到预期效果,刘备仍怒不可止,宣称:东吴杀羽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罢兵,除死方休!"随即,孙权把求援之手,伸向许都。向曹丕"写表称臣",令中大夫赵咨为使,赶往许昌。赵咨不辱君命,曹丕降诏册封孙权为吴王,加九锡。孙权向曹丕称臣,实质是"以交争时",以屈为伸;"以交造势",在曹、孙、刘的三角斗争中寻求平衡,减小北面压力,集中精力对付西蜀。以后情况发展证明,孙权外交上的灵活的确保证了当时战略实施。 
  (六)以交反间,倍而分之 --分化作用 
  《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是一位有勇无谋、见利忘义的人物。因他有万夫不当之勇,常常被弄权者看中,设法说动他以为鹰犬。吕布两次叛主,两番弑"父",唆使纵容他的人都是以外交手腕施反间计而得逞的。第一次李肃劝说吕布杀丁原投董卓,是先骄其心,次以利而诱之:送赤兔马并黄金一千两,明珠十颗,玉带一条,尔后贬丁原,吹董卓,挑逗他"功在翻手之间,公不肯为耳"(第3回),致使吕布见利忘义,杀了丁原。第二次司徒王允说吕布诛董卓,也是以交际手段,以美女貂蝉为饵,先许嫁吕布,后献与董卓,用"美人计"兼"连环计"离间董卓与吕布,让他二人反颜。随后,说吕布杀董卓。吕布这次杀董卓,萌动于色,假公济私,是司徒王允用谋、伐交的双重胜利。 
  以外交手段,反间谈判对手,在现代企业竞争中时有所闻。
 
 2、“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 
  --《三国演义》中的九大谈判术 
  (一)孙权立鼎迎蜀使 --环境造势谈判术 
  《三国演义》第60回,曹操西校场点军,为的是让西川特使张松"使见我军容之盛,教他回去传说:"吾即日下了江南,便来收川""。孙权接待蜀使邓芝,"先于殿前立鼎,贮油数百斤,下用炭烧,待其油沸,选身长而大武士一千人,各执钢刀、大斧、长戟、短剑,从宫门前直摆至殿上,一切就绪,方召邓芝入见"。这些都是布置环境,为谈判造先声夺人之势。 
  外交上环境造势,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绕。上述各例都是内部环境造势。 
  环境造势不单有剑拔驽张、杀气腾腾,显示实力之为,在企业社交活动和商业谈判中,除为了显示实力引起对方注意"过了这个村,没了这家店"等情形外,更多的是造就和谐、欢悦、心安理得的气氛,诸如陪同观光、请宴、跳舞等等。 
  与环境造势相关的还有谈判地点的选择,座次的排列,语言的使用等,这些对于外交都是十分重要的因素。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 --因人而异谈判术 
  因人而异,见机而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是谈判大师的标志之一。诸葛亮舌战群儒,说孙权,激周瑜,显示了他超群绝伦的外交能力和谈判艺术。对张昭为首的智囊班子中的主和派,诸葛亮使用"暴露法"、"对比法",对张昭、虞翻、步骘、薛踪等人挑衅性的语言一一加以分析,对他们热衷"夸辩、虚誉欺人";"欲使其主屈膝投降,不顾天下人耻笑";"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数黑论黄,舞文弄墨";"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等逐一揭露,在揭露中阐述己方的意见,显示己方的实力,为实现孙,刘联盟清除了理论上的障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