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经营谋略

第13章


如果刘备见张松之后开口便提如何取西川,或酒过三巡便索要西川地图,那么,刘备的形象必然会在张松心目中黯然失色,陡然渺小起来,张松在荆州就会倍加警惕,左右权衡。即使刘备硬逼强抢,得到的也只是一张"死地图",而张松、法正等一批西川人才就难为刘备所用,甚至陡增对抗。 
  本来,荆州为刘表占据着,按当时的"理",荆州是所谓大汉之荆州,并非刘表之荆州,刘备是当今皇 叔,刘表的同宗。刘表的儿子可以占着荆州,则刘表的同宗子弟刘备何不可占有?但孔明深知如此时同东吴硬 扛翻险,东吴必攻,东吴动兵,曹操也会趁其间以图刘备。所以,鲁肃第一次找刘备索要荆州时,孔明不是据理力争,而是"以叔辅侄"取荆州,刘琦尚在为借口回绝东吴。刘琦病亡,刘备、孔明原有的口实没有了,怎么办?孔明提了一个暂借荆州的方案:"立纸文书,待到图得城池之时,便交还东吴。"鲁肃问:"夺得何处,还我荆州?"孔明回答;"中原急未可图,西川刘璋暗弱,我主将图之。若图得西川,那时便还。"最后,由刘备写成文书一纸,押了字。孔明,鲁肃作保,也签了名。鲁肃才被打发走了。 
  这次谈判,这个契约把周瑜气得直跺脚。孔明的用心,周瑜一语道破:"子敬中诸葛亮之谋也!名为借 地,实为混赖。他说取了西川便还,如何中用,知他几时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还?这等文书, 如何中用,你却与他作保!" 
  周瑜说得有理,刘备名为借地,实是"混赖"。从谈判术角度讲,由孔明导演,刘备炮制的这个"混赖"文书,学名就叫模糊文书。 
  模糊语言,模糊文书,在企业外交术中是很有用处的。 
  (六)诸葛瑾索荆州反复奔走 --"踢皮球"谈判术 
  诸葛亮在外交活动中,不仅是名导演,也是一位出色的特技演员。《三国演义》第66回,刘备并吞西川后,孙权打发诸葛瑾到成都,哭诉全家老小已被监禁,要孔明念同胞之情,找刘备还荆州。孔明得知诸葛瑾到,教刘备"只须如此如此…" 
  这"如此如此"是什么策略呢?是孔明、刘备、关羽默契配合"踢皮球"。"皮球"者,指需要解决的问 题,踢皮球即是把问题你踢给我,我踢给他,迫使对手按己方的"球路"走,牵对手"牛鼻子",形成心理上的干挠,体力上的消耗,最终破灭对方的希望。 
  孔明、刘备、关羽在演这场"踢皮球"的戏中,是这样表演的。诸葛瑾哭诉于孔明前,孔明满口答应, "兄休忧虑,弟自有计还荆州便了。"随即,引诸葛瑾见刘备。刘备不允,孔明为表示对其兄的手足之情,竟"哭拜于地"。刘备再三不肯,"孔明只是哭求"。孔明的这一"引"、一""哭"、一"求",把其兄索荆州的"皮球"踢给了刘备。 
  刘备在孔明的哀求下,勉强答应:"看军师面,分荆州一半还之,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他"。这 时,孔明作了一个小小的点拨:"既蒙见允,便可写书与云长,令交割三郡。"刘备心领神会,给关羽写了交割三郡的信,并嘱咐诸葛瑾,"子瑜到彼,须用善言求吾弟,吾弟性如烈火,吾尚惧之,切宜仔细。" 
  刘备与孔明一唱一和,把"球"在身边盘带了一阵,随后,刘备一脚,又踢给了关羽。诸葛瑾"随书"到了荆州,关羽阅书不买帐,变色曰:"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荆州本大汉疆土,岂得妄以尺寸与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关羽一大脚,把"球" 踢到了九霄云外。诸葛瑾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再往西川见孔明,孔明已自出巡去了。瑾只得再见玄德"。玄德曰:"吾弟性急,极难与合,子瑜可暂回,容吾取了东川、汉中诸郡,调云长往守之,那时方得交付荆州。" 
  踢皮球外交法则有三: 
  其一,通过白脸、花脸、黑脸同唱一台戏,让"球" 随意转,令对手跟着兜圈子。可以看出,孔明在与其兄索取与反索取的谈判中,扮演的是白脸,做好人;刘备充当的是花脸,软硬兼施;关羽呢?实足的代人受过,唱的是黑脸。诸葛瑾呢?跟着这"球"满场转,结果瞎子点灯--白费蜡。 
  如果对方采用"踢皮球"外交术,我方对策中最好的制胜方法是以静制动,选准重点,改盯"球"为盯 人,变被动为主动,戳破对方的西洋镜,还对方的本来面目。 
  其二,采用多因素排列组合,请君入瓮。此项法则的特点,是施术者有意识地增关设卡,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在现代外交谈判中,事情往往更加复杂,踢皮球术用得更加高明。 
  对付多因素排列组合请君入瓮法的策略是:A、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能满足自身条件的主要因素,抛出自己的方案,以攻为守;B,在谈判的若干对手中,寻找薄弱环节,一点突破,瓦解全局。 
  (七)刘玄德见乔国老 --场外谈判术 
  一身是胆的英雄赵云,曾经当过几天刘备的"公关小姐",代孔明就刘备与孙夫人婚姻问题与孙权进行场外谈判。《三国演义》第54回是这样描述的:赵云陪同刘备到东吴就亲。为保证刘备化险为夷,假戏真唱,了一段婚姻。赵云依孔明之嘱,一面牵羊担酒陪刘备拜见乔国老,一面让随行五百军士一律披红挂彩,入南徐买办物件,大造刘备入赘东吴的舆论,使城中人尽知其事。当时,赵云陪刘备拜见乔国老,用今天话讲叫做开关键人物的后门,打刘备未来的外太公的关节。乔国老糊里糊涂地接待了这门"远亲",连锁反映是波及吴国太,直逼孙权,以外围突破带动核心,结果孙权在乔国老、吴国太的威慑下终于就范,把妹妹"交"出来,成全了刘备。 
  在现实生活中,场外谈判占有相当地位。有时场上很难得到的东西,通过场外活动可以轻而易取,场上攻不下来的碉堡,场外反能攻破。此外,它还有一点类似"怀胎"的作用,经过长期准备,以收"一朝分娩"之效。国家之间,集团之间重大谈判通常都这样:先场外后场内,先低层次接触再高层次交锋,先幕后再公开化,先扫清外围再重点解决,在场外找双方的共同点,为场内谈判造就相对优势。 
  (八)司马懿千里请战 --权力限制谈判术 
  孔明六出祁山,司马懿屡战失利。上方谷一战,幸而天起霹雷,骤雨倾盆,司马懿才免于被诸葛亮的地雷震死,柴火烧死。至此,司马懿挂出免战牌,坚守不出。诸葛亮派人送"巾帼并妇人绢服"及书信一封给 他,大意是说:"你如果知羞耻还有点男子汉气概,就在我给您的信上批上字,约定时间决战;如果胆怯不出战,就把女人的头巾和孝服收下。"司马懿心中大怒, 脸上仍装出笑脸。非但把女人头巾和孝服收下,而且重待来使,问长问短。部将见司马懿被辱,都忿忿不平,纷纷要求同蜀兵决一雌雄。司马懿本无战心,但为稳定军心,就把皇帝抬出来为自己解围:"吾非不敢出战,甘心受辱。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矣。"众怒仍不可止,这时司马懿提了一个"合理化建议":"汝等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诸将同意了这个方案。司马懿即写表遣使,直至合淝军中,向魏主曹睿请战。曹睿知司马懿之心,即令卫尉辛毗持节至司马懿军中,宣渝曰:"如有敢言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 
  作为"在外之将","君命有所不受";为将之道,贵在机变。司马懿通晓兵法,曾经"八日而取上庸;擒孟达",当时他可以先斩后奏,何等胆略!何等气魄!为什么这次临阵指挥反而不能断然处置,却去千里请旨呢?"因为他清楚凭自身现有权威下令坚守,众望难服,所以采取了否定之否定即通过请旨限制自己力不从心的权为,来加强自身权力和权威的办法。不出所料,圣旨一下,众将只得奉诏。 
  从企业经营谈判的实践看,自我限制谈判权力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使用"自我限制术"能使自己在谈判中处于较有利的地位。这种限制,将迫使对方作出抉择:要么按我的权限同我谈,接受权限范围提供的条件,满足在此条件下所提出的要求;要么冒同我谈判破裂的危险,去同我的授权者再交锋。倘若对方选择第一方案,等于我方借上对下的压力迫使对方作出了让步;倘若对方选择后一方案,将使我方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有机会想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更有能力与对方周旋。还能试探对方的真正意图,考验对方的决心。无论最后以何种方案谈下去,无论以什么形式签约,都有利于顾全双方的面子,所以有经验的谈判者常常使用司马懿的这种谈判权力自我限制术。在他们看来,谈判中"受到限制的权力,往往反而成了自身权力的来源"。谈判权力自我限制,被外交人员视为以退为进、守中有攻的好办法。 
  (九)"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亮底牌谈判术 
  兵法说,"兵以诈立",俗话讲"无商不奸"。在外交谈判中,倘若你反其道而行,你会发现"诚"也是一种力量,亮底谈判不失为有效的心理取胜谈判术之一。 
  《三国演义》第86回,邓芝到东吴答礼,孙权问邓芝:"若吴、蜀二国同心灭魏,得天下太平,二主分治,岂不乐乎?"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