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和经营谋略

第19章


这正是一首自荐诗。如果当年关羽、徐庶摄嚅不言,那么他们的才能,还不知要费 多少曲折,才能为世人所知,甚至可能屈沉一生。 
  《三国演义》还通过一些情节片断和人物刻划,提醒人们注意自荐可能出现的弊端。西川的张松,自荐出使许昌,其实他是别有他图,怀中揣着个人的小算盘。东吴的孙桓,魏国的夏侯楙,都曾吹得天花乱坠,自请出战,其实都是草包一个,结果导致了失败。 
  争夺 
  在千方百计选拔人才和网罗人才的同时,曹操、刘备、孙权各集团都施展种种计谋,设法挖去对方的人 才。曹操为了夺走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姜维原是魏将,诸葛亮爱才心切,决心收服姜维。他“思之良久”,打听到姜维是个孝子,其母又在冀县,便派魏延虚张声势,诈攻冀县,把姜维赚到冀县。然后施展一系列计谋,造成姜维降蜀的种种假象,逼得姜维无处可去,只得投降。 
  在《三国演义》里,对人才的争夺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周瑜见诸葛亮计谋高超;曾经令其兄诸葛瑾去说服诸葛亮,让他“弃刘备而事东吴”。无奈诸葛亮不为所动,反而要劝说其兄归附刘备。周瑜看夺 争不成,才决心要除掉诸葛亮。忽视这个重要情节,一味责备周瑜忌贤妒能,不符合《三国演义》所塑造的周瑜性格的全貌。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以丰富的事例和令人信服的情节,从正反两个方面突出宣扬了选贤任能的正确标准,即唯才是举。这和现代成功管理者的选才标准是异曲同工,没有什么大的差别。这种今天和过去的彼此认同,说明了“唯才是举”的正确性和强大生命力。
 
 3、“兵不在多,在于调遣耳”
  ——孜孜以求用人艺术 
  用才必先选才,选才是为了用才。管理者的任务, 就“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以当十,以十当百, 发生相乘的效果”(美。杜拉克语)。用才是对人管理的核心。如果说,管理在理论上是门科学,在实践上是门艺术,对人有效的管理是艺术中的艺术,那么用好人才则是更进一层的艺术中的艺术。因此,管理者必须孜孜以求用才的艺术。 
  用好人才,一要使用得当,根据一个人才能的方向和大小安排适当的工作,并搞好人才匹配;二是要尽其所能,通过激励充分挖掘人才才能的潜力;三要允许人才在一定情况下的流动。 
  一部《三国演义》随处可见用才的警句名言和驾驭人才的艺术描写,从而引导现代管理者结合自己企业的实践,去咀嚼,去捉摸,去深思,从正面吸取宝贵的借鉴,从反面引起足够的警觉。 
  (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专业对口,用人之长
  东吴的孙策临死前给弟弟孙权遗言:“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里,正是反映了在识人基础上的用人之长。 
  《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周瑜的形象,是青年英雄,血气方刚,才华横溢,不愿受制于人。这种性格, 对于协调内部人际关系可能欠佳。比如在赤壁之战前夕,东吴和战两派争执不下,孙权请回周瑜商议。周瑜在未见孙权之前,先后会见了五批人。先是主战派人物鲁肃介绍了一下朝内争议,周瑜回答:“子敬休忧,瑜自有主张”;接着张昭等主降派陈述了理由,周瑜表示:“吾亦欲降久矣”,“明早见主公,自有定议”;随后程普等一批主战派武将求见,周瑜表态:“吾正欲与曹操决战,安肯投降”;再后又和一帮态度暖昧的人会见,便模棱两可地说了一句:“瑜自有主张”;最后一班人争争吵吵来见周瑜,周瑜干脆说:“不必多言”,而且“冷笑不止”。其实周瑜是成竹在胸,早有主张。但他在不同意见者面前表示不同的态度,近乎于捉弄人。从作者的刻意描写中可以看出,周瑜高屋建瓴的气概和允推独步的才能,的确是令人赞叹不巳的;可是,也反映了他不善于沟通不同意见,不善于做反面意见的转化工作。他的这种性格特征,虽然不能有效地调节内部各方面的意见,但反映在对外事务上,特别是面对强敌入侵时,却总是表现为富于进取,坚强不屈,敢于抵抗。“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嘱托,的确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孙策死后第二年,孙权打算西征黄祖,张昭反对,理由是:“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周瑜立即驳斥道:“报仇雪恨,何待期年?”在曹操大军压境,东吴和战两派争吵不休的危急时刻;又是周瑜最后坚定了孙权的抗战决心,并亲自率兵以少胜多抗击曹兵。赤壁大战的硝烟刚刚熄灭,还是周瑜毫不迟疑,与刘备展开了荆州诸郡的争夺。至于张昭这个人,小说中的形象是老于世故,缺乏进取,在对外方面总是立足于守,大敌压境时甚至打起个人的小算盘。赤壁主降的代表人物是他,彝陵之战前夕过高估计刘备、反对任用陆逊的还是他。让这样的人负责外交事务,免不了要丧权辱国。但他长于处理内部事务,因此孙策才有“内事不决问张昭” 之说。 
  还有一个例子是诸葛亮之用马谡,错就错在用其所短。马谡自幼熟读兵书,颇通谋略。当他作为一名旁观者观察问题时,常常能旁征博引,头头是道,有时甚至能提出颇为高明的见解。因此,他作为“参军”是适得其所。诸葛亮南征时,他建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就很有道理。但从能力上看,此人缺乏实践经验,没有统率大军独挡一面的本领,一旦自己进入局内,就被复杂的客观现象所迷惑,不知如何是好,只有照搬书本。刘备评价他“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司马懿讥笑他“徒有虚名”,可谓贴切。从性格特征上看,他自恃才高,骄傲自满, 既蔑视诸葛亮的嘱咐,又不听王平的劝告。诸葛亮让这 样一名“大话秀才”去独立执行重大任务,是弃其长而用其短。他痛恨自已在街亭之失上“明不知人”,“授任无方”,是恰如其分的自责。 
  进一步研究《三国演义》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再次强化了现代人才管理的如下观点: 
  人才不是超人,不是全人 
  即使是人才,也并非事事都行,只能在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能力突出。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由于生理、气质、智能等种种因素,人才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首先表现在能力类型的特点上,即才能的方向不同。人的能力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包括知觉能力、记亿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这些是人完成一切活动都需要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完成某种特定活动时所需要的能力。以上种种能力在一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同的。有的人这种能力突出,有的人那种能力突出;有的人这几种能力兼佳,有的人那几种能力兼佳。由于人才的个性差异,可以从不同角度把人才进行分类。从人才类型上看,大致有再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之分。再现型人才博闻强记,知识渊博,人们常常称赞这种人“过目不忘”,是“活字典”。《三国演义》中的张松,看了一遍曹操所著的《孟德新书》,就能从头到尾,背诵一遍,并没有一字差错,就是一个出色的再现型人才。发现型人才善于分析联想,思路敏捷,见解新颖。比如《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见曹操在门上写个“活”字,就知道曹操嫌园门太宽;见曹操在酥盒上写下“一合酥”三字,就拆字为“一人一日酥”,分吃了事;见曹操以“鸡肋”为口令,就揣摸到曹操进退两难的心境。创造型人才,富有远见卓识,可以提出超出常人的见解,隆中决策的诸葛亮就是这样的佼佼者。从人才的社会分工上看,有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企业 家、教育家、艺术家、体育家、军事家、发明家、操作能手等等,各自在不同领域中才干突出,创造出优异的成绩。从管理的职能上看,管理人才可分为决策型、执行型、反馈型、监督型、咨询型五种。决策者要能高瞻远瞩,系统分析,善于判断、决断,富有强烈的事业进取心。执行者要善于领会上级意图,富有出众的组织才能,忠实坚决,埋头苦干,任劳任怨。反馈者要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善于分析综合,交际能力很强,擅长搜集情报。监督者要公道正派,铁面无私,熟悉业务,联系群众。咨询者要知识渊博,思想活跃,坚持真理,敢于直言,有独立见解。总而言之,才能存在着差异。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 
  人才不是圣人,不是完人 
  即使是人才也会有某些缺点,甚至会犯错误。一船说来,才干越高的人,其缺点也往往显著。周瑜才高而量狭,孔明谨慎而躬亲,关羽神威而矜持,张飞勇猛而暴烈……。如果吹毛而求疵,就会象古语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那是永难找到可以重用的人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