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唳华亭

第33章


青天白日,朗朗乾坤,本王还能骗得过你张大人?”    张陆正沉默了半晌,轻轻点了点头道:“那二殿下想要臣做什么?”定棠笑道:“张大人二十余年的宦龄了,比本王年纪还大。应当深知打蛇不死,反遭蛇噬的道理。打蛇,便必要打其七寸。那要说什么,就不必我来教你了吧。”见他不语,又笑道:“张大人,现在的左丞皇上是极不满的,常同我说,若有合适的人选,定要换掉。届时大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将这银青印绶换作金紫,总也不是什么难事。不过说到底,同求亲一事相同,本王并不勉强于你。明日朝会,你开了口,我便立刻来府上下聘;你若不开口,我也只当今夜从未和你说过这番话,日后各行各道,该拔剑,该亮刀,也请大人决不要手下留情。”    张陆正仍是缄默不言,定棠心中冷笑一声,道:“本王这就回去了,大人不必相送。对了,适才那纸上之字大人定是认成了太子手书吧?只是这卢体,除了太子,别人就必然不能写了吗?”
    张陆正见他围上披风,大踏步出去,那身影便如鬼魅一般,终于消弭于沉沉夜色之中。一面耳边却是太子的言语:“孟直,前后诸事,还多要仰仗于你。”一时心乱如麻,只是开口吩咐道:“来人,去太子殿下的府中看看,他在不在,回来报我。”    去者良久方返,回道:“大人,殿下傍晚就进宫了,说是今夜就不回了。”张陆正闻言,只觉一身的气力都被抽尽了,颓然便瘫倒在椅中。   作者有话要说:这个,话说我无聊,也是为了让众位大人更好的理解下文中张同志的行为,所以归纳总结一下齐王同志话中的中心大意。
齐王跑到人家家里,对人家进行了一番赤果果的威胁和利诱。简单说来,大致如下:
背景:1,太子在八月十五犯了严重的政治性错误,遭到了皇帝的严重谴责 2,国舅明天就要被批准退休了(这个是主要矛盾)。
利诱:1,我娶你的姑娘;2,我升你的官;3,我保你一条性命(请注意,前两点都可以忽略,而且兑现起来也不大现实,至少暂且是不大现实的,这两个人心里都明白。只有这一点,才是至关重要的)
威胁:1,你出来混这么多年了,不会看不清楚局势对谁有利;2,如果有一天,太子要牺牲掉你,也是不会手下留情的;3,你想求个万世名声,没门。等我掌了权,你根本入不了史册。4,你若这次不帮我,我掌了权,杀你没商量。(请注意,这一点跟上面一样,才是最重要的)
条件:你可以见风使舵没关系,明天上了朝,有我说的事,你就出来;没有,就算了。童叟无欺,全凭自愿。但你要开口,就必须是那件特定的事情。(这个老张心里也清楚,他要是说别的,会两面得罪的)。
                  绕树三匝
  本朝例制,正衙常参乃是逢三。其日辰时初,五品以上文武官员便要由有司引导,全部赴班,等候皇帝早朝。时候既早,会见又频,家居得离皇城远的官员,便十分辛苦。是以素日的朝会,众人心中并无太大热忱,定要拖到卯时末,才肯出面。然则今日却不同,诸官员皆不约而同,来得绝早。卯时初刻,垂拱殿的檐廊之下便聚了一片人物,三一群,五一堆,喁喁而谈,更有走来串去,东说几句,西听两声的。一时间看去,殿门外只是一片朱紫之色。虽说有失官缄,但朝时尚未到,有司也不好说些什么,只得背着手来回走动。偶有一两句入耳,却也无非是:“李大人,听说昨日将军递了奏呈给皇上?”“今日朝会,太子殿下自然是要来的。” “宋大人,听说这几日殿下就一直不曾出席过筵讲?”“朱大人,听闻令郎已经定下亲事了?何时可到府上讨喜酒喝啊?”“张大人,昨夜可是不曾睡好,怎么这脸色这般难看,哈哈哈,天塌下来自有个子高的撑着,张大人又不是最高的,有什么好忧心的?呵呵。”“郑大人还是两榜进士呢,这诗都乱了韵了。”“何为乱韵,还请指教?前朝人便说了,该死十三元,谁说作诗必要遵古韵?”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有司不由摇了摇头,频频看那沙漏,只觉今日漏的绝慢,直疑心是堵死了。如是四五回,好容易舒了口气,高声报道:“卯时三刻,百官赴班。”众人这才悻悻住口,各自整顿冠带簪笏,待殿门一开,默默按序鱼贯而入,文东武西,相对为首。站定之后,或有亲厚的相隔得近的,却又开始交首接耳。急得有司只是咳道:“诸位大人,朝纪,官缄!”
    顾思林随后便到了,甫一入殿,人声便低了许多。众人闻他卧病,此时偷眼打量,却果真是有些步履不稳,面色损悴。各各私底里互看,却并无一人上前相问。顾思林素来为人谦和,虽阶低职微者,亦颇假以辞色,是故所到之处,定是一片见礼逢迎之声。此刻见了这尴尬场面,只是微微一笑,也不同百官招呼,便走到武官的班首站定了。众人这才暗暗舒了口气。    再少顷二王也来了,自在群臣之北站了。太子却是又过了一刻才到,进了殿也是一语不发,径自走到了二王之前。二王连忙躬身行礼,群臣许久不曾见他,亦跪拜见礼道:“拜见太子殿下。”太子却与往日不同,面上并无笑意,默默转了一眼四周,目光落在顾思林身上,见他也随众伏拜在地,忙偏过了头去,干巴巴道了一声:“免礼。”众人纷纷起身,果觉今日的气氛异于往昔。悄悄查看殿首四人,却见他们各自只看着一边,整个朝堂之上,一时一声咳嗽也不闻。    皇帝却是辰时初刻便准时到了,诸臣按有司宣导跪兴,见礼完毕,方站起身,便闻皇帝皱眉问道:“怎么回事,顾大人怀病,就让他这么站着吗?”陈谨赔笑道:“陛下,这个按着规矩……”皇帝瞪他道:“赐座。”顾思林忙出列躬身谢道:“谢陛下隆恩,只是此赐臣万不敢受。”皇帝笑道:“你只管坐便是,朕不是为别的,只是为你腿上旧疾,站久了不好。”顾思林再辞道:“臣再谢陛下天恩垂悯,只是这朝堂之上,储副侍立,臣下安敢受座?”皇帝闻言,转头瞥了太子一眼,问道:“太子,你说顾大人该不该坐?”定权脸色发白,躬身道:“回陛下,该坐。”皇帝道:“那他适才说的话,又是什么道理?”定权只觉口中又干又苦,轻轻咽了口唾涎,道:“顾大人坐,是圣恩隆厚;儿臣立,是臣子本分。两者看似不同,其实本出一源。”皇帝笑道:“顾大人听清楚了,太子若是说得对,便请安坐吧。”顾思林无法,只得拜倒谢恩,陈谨在一旁将他掺起来,扶他坐好,这才回到皇帝身后。    皇帝向下环顾一周,但见人人垂首,开口道:“前些日子顾大人和太子都病了,至今日止,顾大人仍未大安,可朕还是把他也叫来了。为了什么呢?朕想列位臣工定也是心内有数。”说罢拈过一份奏表道:“念出来。”    陈谨答声遵旨,接过那奏疏,高声念道:“臣武德侯抚远宣威将军顾思林诚惶诚恐伏首谨拜于皇帝陛下。臣本鲁钝武夫,才识俱薄,德性复浅,非有定国安邦之武功,亦无金声玉振之文采。所以衣紫袍,结金绶,出则净道,入则鸣钟,食则甘肥,居则广厦者,皆赖陛下恩隆之重也。臣每每思及于此,赧愧汗颜,爽濑清风之际,如处暑伏而临炭;辗转难安,锦茵绣褥之间,如卧荆棘而被薪。常有夜半起坐,抚膺长叹之事,何也?盖深知君恩似海,切盼殷殷;而自叹卑鄙猥陋,愧对难当耳。
    陛下既委臣以重任,把雄兵,居关要。供以国帑民财,弼以忠智贤能。所为者,破虏一事而已。凌河一役,臣愧以凉德寡才,错勘情势,指调失力。持利刃而不能速斩贼首,怀强箭而不能旋洞敌胸。强兵不揉阵,长刀不振奋。以至战势迟延,内帑空耗,民血流溢,城郭毁炬。此皆臣之罪愆,非敢推之于他人。身为主帅,上辜天恩,下负将士。朝中言传,京里口风,所谓之攻而不克,逐而不破等语,皆有本据,并非谣空。臣前次两番上书,陛下仁德,不降臣之罪,反以功赏论,臣已怀抱忐忑,盖知终难逃天下直士明人洞鉴耳。今者再向陛下俯首叩请挂甲还林事,求以正军法国纪,安朝事纷争,此其一。    然则臣虽智虑驽钝,亦常慕古者先贤之遗风。束发学书,弱冠从军。愿效马援裹尸,立铜柱,灭交趾;仿石闵复姓,洗邺城,族逆胡。虏寇侵我疆土,虏我黎庶,坏我祥宁,乱我国势。凡国朝臣民,虽为黄口妇孺,耄耋老者,但相提起,尤恨未能食其骨,寝其皮。况军中热血儿郎乎?三尺剑悬,国法如山。臣安敢行叛国通敌事,毁先祖英明于地下,遭万夫指唾于当世?悠悠此心,天日可表。唯此一罪,虽寸磔臣身,族臣满门,恕臣亦万不敢承受。今者再向陛下俯首叩请挂甲还林事,以示臣心清白,全臣节誉,此其二。    臣自先帝皇初元年入行伍,迄今靖宁二年,二十又七年矣。臣身为孝敬皇后之兄,国储之舅,戚畹持兵,历来为正直之士不齿,国之动荡,亦多本于此。是以昔者长平侯卫氏神勇忠谨,尤见诟于太史公,而况臣才德全丧乎?今边郡暂宁,陛下宜拔贤良,更守备,内外上下一心,方可使山河带砺,国得永宁。臣亦发斑而白,齿折而落,年老体衰,素多寝病。久居塞外,望来鸿去雁,听杨柳梅花,已不可不嗟叹心动矣。唯愿陛下再施雨露天恩,使臣不但得以生入玉门关,更可望至酒泉郡,终身服事于天子辇彀之下,则臣心无所抱憾矣。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