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五彩我执白

第六节 南武当寻隐


    梁山,又名筐山,别称南武当;位于湖北宜昌境内,乃巴蜀邑中长江两岸第一大宗教奇山。山势雄奇,暮云祥照,深崖澜涧随处可见。早在南北朝梁武帝期间就有佛宗道祖来此讲经开教传道。李白曾在此咏到:“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家乡的一切还是老样子。这次回乡时间充裕,我决定去梁山拜山问道。
    梁山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佛道两教共居山。山腰为大乘菩萨佛观音禅寺,山巅为玄岳三清金顶道观。
    季夏,山野岚风阵阵。一条幽静的青石板路从林荫深处伸出又蜿蜒从林荫深处隐没,绝处生景如幻如真。放眼望去,云山雾绕人,泉淙碧草生。
    半山之腰,一瓦青檐露出尖尖一角。
    观音禅寺三重大殿。大雄宝殿、十二禅房、还有庙旁“崇善学堂”。其间石刻、木雕、壁画、塑像琳琅满目十分壮观。两旁深涧山谷,凌虚蹬云、潮音缭绕。傍山阁楼依势而建层层叠嶂;青石板路穿过大雄宝殿,绕过佛祖雕像以近乎直角的台阶从后廊凌空而跃直通山顶。
    宝殿里的菩萨佛像**肃穆,面目慈祥;配着檀香阵阵的大堂,青烟寮绕,檀香四溢,很有种仙韵涌动的韵味。即使那些没有向佛祖倾诉念头的游客,瞧这静森的寺井,心境也会有些惴惴,禁不自虔诚磕首拜跪。
    时至响午,我一路拔枝弄柳漫游至此,环视四周,满檐壁画的侧廊清风微拂,不见人影,也不闻得禅诵声。只有大殿中央一支细小轻香寮寮生烟。
    手中无香烛,四处也没有囤放香火的地方,我悄身走到大殿佛祖塑像处,站在佛像前一时有些无措。
    “施主不必着急,你没有什么所求,就不用烧香唤醒佛祖,无欲无求无须拜佛,这也是对佛祖的一种尊敬”。一袭青衣圭帽,本土乡音夹着禅语,一位老僧尼从侧房跨坎而出。僧尼婆婆目清齿白,净面素衣,眉纹深锁,神情雍恬;有种出尘脱俗的气质。虽看不出年岁道行,但轻言细语间给人一种心神安详的感觉。仿佛母亲的谆谆教导在耳边娓娓回响。
    她手持合十佛礼道,“而且我们这里不卖香烛,只要堂香还在燃烧,你只管拜叩就是,如果真的心有所求,可等占签卜卦启禀佛祖算下时辰运势是否合适再做定夺”。
    “啊,还有不售香火的寺庙?”我楞了一下,忙不迭的跪下,给观音菩萨像恭敬的叩了三个响头,念道:“今日弟子游山路过,无心打扰,请佛祖恕罪”,然后郑重作了个揖,起身对着微笑的老婆婆又深深地鞠了个躬。
    香火钱一直是中国寺庙收入的主要来源,过佛门而不入是拜山之大忌。香火钱越多,香柱越大仿佛心越诚一直是中国大众的朴素念头。然而这座观音禅寺却是世俗罕有的不售门票不售香火的佛寺。
    梁山上山有前后两条路,前山青石板小路,方便游客直线攀山步行,后山一道三米宽左右的盘山水泥路,可以一边开车一边欣赏漫山风景绕行到半山腰,然后再到观音禅寺前青石板路汇合登顶。
    停车场转角汇合处有颗大树,树干雄奇繁茂,枝节广覆错综,乃寺中奇景之一。
    忽然,一道孩童的呼救声忽隐忽现,中间夹着拉扯和斥喝声。细耳一听,好像在后山的山路上。这个声音好像就传自山后那个停车场汇合处附近。
    告辞老婆婆,我连忙朝大树方向奔去,想察看一下到底发生了什么,力之所及就去帮一把。
    小心穿到大树背后,还没来得及看清形式,忽然脚下一滑,盘根错节的树根把我绊倒掉到了树洞里。隐隐觉得身下有些柔软,定睛一看一个浑身污渍,满脸黄泥的十七八岁的男孩正惊恐地看着我,眼角的泪痕和嘴边的淤青看起来分外“楚楚动人”。
    小孩正想喊叫,我赶紧一把捂住对方的嘴,然后给了一个镇定的眼神,他疑惑之际,头顶传来两个说话的声音。
    “不对啊,那小子跑哪了呢,我刚看他跑下车转到这儿就不见了”,应该跑不了太远,一个尖细嗓音的人轻声嘀咕。
    “你这个呆子,连个小孩都看不住,还能干成什么事,难怪在公司被人欺负,赶紧去庙那边找找,要是找不到咱俩都得完蛋”。另一个粗狂声音骂到。
    “嗯嗯,李总别生气,我现在就去寺院那边看看,您在这下山路口周围等着就行”。
    “真是个笨蛋”。
    叫骂声伴随脚步声渐渐远去,我舒了口气,男孩也止住了不断发抖的身体。
    “受伤了吗,用不用我背?”我问道。小孩轻轻摇了摇头。
    “不用害怕。刚才那两人也不像穷凶恶极之辈,就我这平时经常耍枪舞棍的身板对付起来应该问题不大”,我对小孩宽慰着。
    也许是刚才佛堂情绪释放使然,我突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顺带对男孩的困境也不觉得焦虑。
    ”先上山吃点东西休整一下顺便避开那两个坏蛋,怎么样?”。说完我轻轻拍拍小孩身上的泥土,试了试树根强度,谨慎的爬出洞口,又伸手拉起小孩和他从另外方向向山上走去。
    小家伙一路上不时东张西望,神情谨慎,举止乖张。沿途偶尔踢树抓草的举动暴露着他焦虑倔强的小情绪。回忆刚才那两个歹徒的言谈,再仔细打量眼前这个“不明人物”,总觉得事情透着蹊跷。见他不说我便识趣的没有追问,本来就是萍水相逢,也算不得搭救,大不了等会下山借他点车费送回家就算完事,也许走过这一遭就是再也不见。
    山巅道观的金顶由三清殿、王爷殿及最高处紫黄宝殿组成。殿中热闹不少,有人在虔诚祈祷,有人在四处观景游荡。道观后山歇阴处有一处平台,两厢平房背山而建,门房虚掩像是住房,周围静悄悄的人迹罕至,正是藏身的好去处。
    避开人多的地方,我们循着隐蔽的偏廊往后山走去。
    我思量一番,道士们的住所终归不是一般地方,一般宵小绝对不敢放肆乱来,那两个歹徒定然也不会肆无忌惮的搜索,如果被人看见询问的话,再解释一下我们只是暂借藏身而已,应该问题不大。
    走到门口,我打开房门正要提脚进去,猛一抬头看见一位面容枯纠、鹤发鸡皮的老道迎门而坐,说是坐是因为他在打坐,但坐的地方是在一款墙边矮几的蒲团上。老道士骨枯经瘦、颧骨高耸,如果不是束冠挽髻,面蓄长须,一身粗布跑白的灰衫竟像极了窘迫逃生的难民。
    老道徐徐展眼顺势挽了个单手礼,静静看着我俩并不说话。平时口齿伶俐的我面对这样的场面也有些发憷,拉过身后的小孩进屋关上房门,才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说了个大概,至于小孩是何人为何被追我也说不上来,只能考验老道士的好奇心和理解能力了。没想到听完漏洞百出的陈述,老道士竟然不追不问,只是起身给小孩嘴角的青痕看了一眼,在桌边捣翻出一个粗陶小瓶,倒出几滴飘荡着蜂蜜味道的液体涂抹到了小孩的嘴边,然后转身出了房门 。
    眼看老道士也没有赶我们走的意思,我俩自然也不客气,找了个凳子坐下,仔细打量起房间来。
    房子里外两间,堂屋除了一几一桌两櫈,就剩下墙壁上挂的几幅字画和桌上一卷纸书,定睛一看原来是一摞功德簿。上面记载了许多曾经给道观捐赠过香火的香客名字,捐赠数字最多一千,最少的二十元,然后后面注释功德碑的编号,满满当当竟有一尺来厚。
    屋里的东西都不敢动,字画我俩也不是很懂,正好腹空口干,我掏出背包里的食物饮料,和小孩大快朵颐了起来。小家伙闭口不谈他的身份来历,甚至连手机也没说要借用一下的意思,只是左顾言它不时催问下一步该如何下山逃生,我一时也拿不出更好的主意,只好宽慰先等一会,耗到那两个坏蛋走掉或者混合大群游客一起下山。
    幸好老道士不久就回来了,并且还带回个50多岁的‘年轻’道士,同样的面容清烁,束冠挽髻。可能老道士已经介绍过相关情况,年轻道士开口就问,观外有两个中年男子在徘徊探视,是否就是你们口中的歹徒,如果是这样,他们可以出面协助处理并安全护送我们下山。如果需要报警或者联系山外人员他们也可以出手先留下两人。
    本来不辨这孩子被绑架的事务真伪,对受害的原因和程度也没有详细了解,我三人转头望向小孩,他也是一脸茫然无语。老道士一看知道事情或有出入,于是打手势让那个道士退了出去。
    别看老道士皱纹纵横岁辰不知几甲,但身法灵活竟丝毫不呈老态,转身从里屋拿出个两尺高矮的茶壶和三个土陶茶杯放到桌上,用温润的声音说道:“请用茶”。口音文雅中气十足,有些世外高人的韵味。
    我连忙起身给三个陶杯倒水。茶壶上没有盖,水面飘零着两片一寸大小的褐色茶叶。茶壶入手没想到满灌竟是沉沉十多斤以上的重量,心里暗自心惊。
    两杯茶水分送到他们面前,剩下一杯留给自己。回想这满壶茶水却只有两片茶叶,顿时有点难以置信。老道士仿佛看出了我的好奇,随口说道,“这茶叶名为“一匹罐”,也就是一匹叶子可以烧煮一罐茶的意思,可生津解渴,乃本地乡土特产,价贱名俗随处可见不是什么稀罕物。倒是你我三人今日以“劫”结缘,引茶话物,也算有了因果,我已久不经世事,等下待事务平息,报个生辰八字,送你们到紫黄大殿上柱香,然后随我去山中灵树截段还愿枝吧”。我俩呆呆的点点头,一时不知道怎么接话。老道说完施施然闭上双眼,竟是再也不搭理我们了。
    茶水入喉清凉可口,隐有甘甜还夹杂着微香,室中气氛静谧凝滞,在这特殊的环境里时间过的不知快慢,仿佛很久也仿佛就是一瞬。这一刻我有种从未有过之从容和满足的感觉,无谓忧伤也无谓烦恼,不怀念过去也不奢望永恒,自由仿佛若钟摆放任着时光流逝而仅仅感受着自己的存在。。。。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