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韬传

第一百零六章 寻师问道


    第二天一早,一个新的对手出现在魏子衡的面前。
    他似乎也是一位江湖剑客,实力不清楚,流浪江湖居无定所。使用一把长剑,面容冷酷,出手极狠。
    魏子衡抬头看向自己的对手,似乎并没有太多的危险。
    魏子衡拔剑而上,内力聚剑,气吞万里。
    另外一边,迅捷如风,连环攻击不可抵挡。
    两者战斗开场即高峰,所有人的目光都注意在两人的身上。
    这位江湖剑客剑意凶猛攻击之时越发强烈。
    不过相比之下还是魏子衡,要计胜一筹。长时间的博弈之后,渐渐地,双方实力的差距就凸显出来。魏子衡,稳扎稳打,每出一剑都十分小心。
    最终这位江湖剑客还是败了。虽然败的并没有十分彻底,是魏子衡通过灵巧的一击直接击败。
    这一战之后。
    魏子衡的名声渐渐的也在齐国临淄城中传开了。也同时不少人对他投来了不一样的目光。
    同时今天,其他的人战斗似乎也比较顺利。王诩和昨天一样,苦战了很久,勉强取得胜利。孙奇碰到了一个高手,苦战之下,终于将他击败。清莲干脆利落的结束了比赛,使她的盛名又传播了几分。孙月也同样如此。
    总得而言,他们五个人运气都比较好,没有碰到一些太强的敌人。
    当然,越王八剑的对手就显得有些非比寻常,两次战斗都是高手级别的人物。不过好在越王八剑至今从未失败过,他们战斗时凶狠的攻击,以及那令人感到肃杀之意的剑气,让不少人为之胆寒。
    钟仁和赤峰今天同时和儒家的两位高手交锋,不过这自然是胜利的。远处儒家的一些师伯们,看到这种抽签也是有些垂头丧气。
    魏子衡缓缓地回到了自己的房间中,他需要休息。今天和这个江湖剑客的对决,使他有些劳累。
    魏子衡安静地坐在床上盘坐着调理气息,转辗反侧之下,他依旧没有好好的休息,于是干脆拿出孙子的十三篇。
    入手的那一刻,突然好像又明白了什么。
    昔日自己的师父说这本书只有自己才有可能用到现在,想想或许的确如此。
    自己以后将会去面对错综复杂的晋国国家局势,去参加权力的争斗。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但是就目前而言,这已经是迫不得已的办法。你不加害于别人,不代表别人不会害你。
    特别是这种国家权利的争斗,现在想想自己或许根本就没有理由去拒绝参加这种争斗。
    魏子衡粗略计算了一下,参加完名剑大会之后,如果路途上没有太多耽搁的话,大约两三个月就可以回到晋国邺城。之后便可以仔细为自己魏卿氏族的未来考虑。
    但是在这之前自己必须要在有所学习,面前的这孙子的十三篇无疑是最好的。
    再次浏览第一篇,计。
    魏子衡又有不同的感受,这次他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以自己为主人公带入进去。
    细细研读的同时,脑中又在回想着晋国的国家形势。
    下一刻便翻到了,形这一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通篇结束,魏子衡坐如铜钟。
    兵法中用来衡量胜负的因素,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
    放眼国家形式,似乎由此来判断自己家族处境相当危险。首先魏氏的土地是较少的,所占有的人员和物资也是远不及智氏。相比韩赵魏而言,如果不加以合作或者团结的话,恐怕很难战胜智氏。
    静静在十年前自己离开的时候,似乎情况就非常的清楚。智氏,一家独大的情况依旧没有改变。
    孙子所写的话,十分有道理,以理论和系统性的方式来告诉取得胜负的关键。话语言简意骇而充满智慧。
    又比如说这第二段。
    若要不被敌人战胜,必须先要作好防守工作;能战胜敌人,就要进攻。采取防守,是因为条件不充分;进攻敌人,是因为时机成熟。所以善于防御的人,隐蔽自己的军队如同深藏在地下;善于进攻的人,如同神兵自九天而降,攻敌措手不及。这样,既保全了自己,又能获得全面的胜利。
    魏子衡看着看着不禁重重的叹了口气,他心中的疑虑,或许需要向一个人诉说。有的时候与其一个问题自己苦思冥想,不如探讨一下。
    魏子衡找到了墨翟。
    这位外人眼中称为墨子的人,看见了魏子衡的到来,不禁有一些诧异:“魏公子,好久不见,不知今天怎么有空来拜会我?据我所知,现在的你,可是齐国临淄城中名声盛大的人呀,不去,好好准备名剑大会来我这边干什么呢?”
    魏子衡面色有些忧愁,他直接表明自己的来意:“墨翟先生,我是有些事情想和你讨论一下。”
    “我看的出来你心中有些困惑,但说无妨,正好我也今天有些空。”墨翟摆出了一副很大度的样子,安心的坐了下来,准备细细的聆听着魏子衡的诉说。
    魏子衡并不想直接告诉,而是转了个弯问了一下:“墨翟先生,我知道您学识渊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于历史,也颇为见解,不知道你对文王和姜子牙怎么看?”
    墨翟眼前一惊,他很疑惑,为什么会问这种问题:“你说周文王和姜太公呀。不知道你想问些什么呢?这两人的事情天下皆知,想必你应该会询问一些不同的东西吧。”
    魏子衡缓缓的说道:“我最近在看一些兵书,突然对这两人十分好奇。虽然不是平常的所见所闻,但是总觉得这其中或许有一些道理值得我学习,所以特来请教于你。”
    墨翟这才反应过来,仔细想后如此说道:“既然如此,我也比较喜欢就事论事,那我们就来谈谈姜太公吧。相信你真正感兴趣的应该是他,或许我的话能够帮到你。”
    墨翟不愧为墨家的巨子,这方面的知识了解远超其他人。他直接在叙述了一番姜子牙的平生事迹,这些内容虽然世人皆有耳闻,但是从来没有像他这样全面过。
    姜子牙,亦作姜尚,是东海边之人或牧野之人。其先祖曾做四岳之官,辅佐夏禹治理水土有大功。舜、禹时被封在吕地,所以又称吕尚。有的被封在申,姓姜。夏、商两代,申、吕有的封给旁支子孙,也有的后代沦为平民,吕尚就是其远代后裔。吕尚本姓姜,因为以其封地之名为姓,所以叫作吕尚。
    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10]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直到70岁还是一无是处,闲居在家。
    姜子牙72岁时,垂钓渭水之滨磻溪,大约现在是在晋国的地方,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姬昌,姬昌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所得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乃是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姬昌于是出猎,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姜子牙,与姜子牙谈论后姬昌大喜,认为姜太公是个奇才,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有人说,姜子牙博学多闻,曾为商纣做事。商纣无道,姜子牙就离开了。四处游说列国诸侯,未得知遇之君,最终西行归依姬昌。有人说,姜子牙乃一处士,隐居海滨。姬昌被囚禁在羑里时,姬昌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子牙之名而召请他。姜子牙也认为“听说姬昌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姬昌,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姬昌。姬昌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虽然姜子牙归周的传说各异,但大旨都认为他是姬昌、姬发之师。
    姬昌从羑里脱身归国后,暗中和姜子牙策划如何推行德政以推翻商纣政权,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姬昌为政清平,尤其在明断虞、芮二国的国土争讼后,被诗人称道为膺受天命。姬昌又讨伐了崇国、密须和犬夷,大规模建设丰邑。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
    故事讲到这里,姜太公从原本的碌碌无为,到后来的一战成名,这个过程的变化实在是太漫长。
    70岁才受重用!
    这样的年岁实在让人惊叹。
    魏子衡同时也反观自己,现在积极的正在寻找人生的目标,在确定了,要为自己魏氏做事的时候,他的内心是无比的坚定。他需要一个向导,一个可以引领他人生方向的人。墨翟虽然是墨家思想的领袖,但是同样是一位大师。
    魏子衡想在确定目标的同时,确定一个方向,自己虽然读书繁多,可眼下却没有什么拿的出来能用的,这种困惑迫使他必须请教别人。
    他从小学习的儒家思想也同样是这样,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师从无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