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神雕

第3章


  这样过了十几天,穆念慈这些日子在家好好休息,偶尔出去买一些生活用品回来,这小房子也慢慢的有了家的感觉,只是孤单单的显得形单影只,好不可怜。闲暇时穆念慈就对小杨过说话,讲一些她小时候的事情,和杨铁心一起生活的事情,还讲到生杨过的那天发生的事情。这些日子也有几天打雷下雨,每逢这时,杨过都要出门去看。
  但此时声带还未发育完全,只好将小手指向外边,口中呜呜大叫。穆念慈还以为杨过是要什么东西,几番试测下来,才明白杨过心中所想,“原来是想看天下雨。”穆念慈把杨过抱到门边去了。
  杨过想要看下雨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回去,这么久了,家里的人肯定知道我已经出事了,不知道父母和弟弟怎么样了。从穆念慈口中得知自己是一个闪电劈下来的,不知道还能不能一个闪电劈回去。几次下来,发现这些闪电并不能把自己带回去,失望之余,回去的念头也淡了,安心当起了婴儿,无事也就练练《楞伽经》中的功法,日子倒也自在。
  就这样过了月余,在第一卷经文中读到了“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这句,感觉非常熟悉,难道我从前读过这经书?杨过也没往心里去,他前世爱好极其广泛,连佛经都有涉猎,曾将《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全文背熟,还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对于这经文的解读。直到又过了几天,读到了“呼翕九阳,抱一含元,此书可名九阳真经”这句时,才轰然发现,这功法原来是闻名遐迩的《九阳神功》。
  杨过不禁脑子一片混乱,怎么回事?怎么会这样?一时间呆若木鸡。当下细细思索了一下,《九阳真经》本就在《楞伽经》中间,加之母亲每次都叫我过儿,起初觉得没什么奇怪的,现在想来我名字必然是杨过。一切种种如电影般从脑子中显现出来,最终得出了一个惊人结论,那就是,我是神雕大侠杨过!
  得知这个结论后杨过亢奋了几天睡不着觉,后来新鲜劲过了后才慢慢好起来。“既然回不去,那就好好过吧。”他也没什么特殊的想法,在这乱世之中,有武技虽然好,但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万事还是平常些好。存了这种想法后,学功也就不急躁了,谁知这样正好符合了练武的要诀,进境反而更快了。
  第002章杨过闯祸
  更新时间2008-9-716:34:33字数:5205
  秋去春来,转眼间六年过去了。在这六年里,可把杨过给憋快了,除了看那经书,其余的娱乐少得可怜。前几年忙着看经书倒还好,后几年要是无聊了就缠着穆念慈讲江湖故事。看着心爱的孩儿缠着自己,穆念慈当然高兴,这故事张口就来。
  只可惜穆念慈闯荡江湖的日子短,且经历实在有点伤感,怕杨过本就脆弱的心脉更加受损,因此大多讲洪七公铲奸除恶的侠义之举。洪七公讲完就讲杨家将的故事,讲着讲着就讲乱了,不知道到哪些讲过哪些没讲,有时一个故事讲过三五遍了仍在讲。杨过看着母亲日益憔悴,不论这故事听过几遍,仍像没听过一样听得津津有味。
  八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杨过只好趴在自家的窗子上看树上的鸟飞来飞去。“过儿,过儿!”杨过听母亲叫唤连忙答应:“来了!”说罢站起身来,向后房走去。只见穆念慈拿着针线正在窗口补衣服,杨过没说什么,只乖乖坐在她身边。当年郭靖留下的银子不少,但穆念慈一向节俭,杨过有着成年人的思维,也非常了解这点,因此一直以来杨过闭口不提要买什么东西。
  看杨过进来,穆念慈放下手中的针线,对他和声道:“过儿,过了今天你就满六岁了,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时候都进私塾念书了。反正你在家也没什么事情,不如每天我教你认字一个时辰,你看怎么样?”杨过对此无所谓,字都认识,不过他还是答道:“好的。”
  在南宋时小孩的启蒙教材已由《千字文》慢慢变成了《三字经》,此书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只见穆念慈从床头拿出一本崭新的《三字经》,轻轻翻开第一页,生怕把这书翻破了。
  杨过看到顿时咂舌,这本新书估计得值几十文钱,母亲对这教育投资还挺大。想到此不禁暗叹:“看来前世的家长们为了孩子读书都砸锅卖铁也不是前无古人。”穆念慈看见杨过发呆,还以为是对这本书好奇而看书出神了,心中一喜,对杨过道:“今天我们就学习第一页的内容吧。”说罢指着第一列的文字读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完穆念慈看着杨过,意思是他跟着读。杨过也学着古人模样,摇头晃脑读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习的进度是很快的,穆念慈欣慰想到:“看来过儿继承了他爹的聪明,学习这字几乎过目不忘。”
  其实杨过心目中的大侠应当风度翩翩,不仅武艺高强,文采也要斐然,诗词歌赋张口就来。加上他爱好广泛,对古文也多有研究,因此对这些典籍,倒也学得愉快。
  不出五天,杨过把这《三字经》都学习完毕,穆念慈在欣喜之余倒也没忘记觉远和尚当时的嘱托,要教杨过研读这《楞伽经》。
  杨过又不能说自己已经把这经书都背诵完毕了,只好跟着穆念慈读道:“一举手,前后左右要有定向。起动举动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读了一会,穆念慈发现其中的不对来,寻思道:“看来这就是觉远大师所说的九阳神功了。”
  杨过不知道觉远大师已经告诉穆念慈经书中有武功秘籍的事情,苦于不能明说,因此装作刚发现的样子,兴奋地对穆念慈道:“娘,这好像是一种内功心法啊,要不您也一起练练看吧,或许对身体有好处。”
  武功哪有这么容易练?当初,杨过也只知道一些常见的穴位。后来这九阳神功练不下去了,就拐弯抹角的问穆念慈这方面的问题,那时,杨过才不过三岁。
  穆念慈见他喜好武术,当下严格要求他练习基本功,因此,这三年除开内功有增长,但却没学任何格斗之术。
  杨过此时已将此卷经书练了大半,内功恐怕已经达到了平常练武之人十二岁时的功力,只是一直没使用出来,因此不仅是穆念慈,连杨过自己也不清楚。这样练习了半个月,穆念慈也觉得这身体仿佛好了许多,举止也更加有力,只是有一点,此心法不太适合自己修炼。初始还能有些强身健体的好处,练久了会发生什么谁也料想不到。穆念慈没意识到这九阳真经是门绝世武学,而且她也不愿再过江湖日子,对这武功也看得极淡了。
  于是乎穆念慈每天都看着杨过练这九阳真经,但她深知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因此倒也没要求杨过什么。本来杨过前部分都练过了,但此时只好重新再练一遍,虽不怎么用心,但好处还是有的,起码基础扎实多了。加上穆念慈的教导,对经书的理解上也更加深刻。
  由于杨康从小在王府长大,耳濡目染之下品性不端,因此在对杨过的教导穆念慈是很花了很大的心思的。虽然家中很不富裕,但是穆念慈总是想法设法买一些书回来,不久杨过就有了几部常见的书如《论语》、《中庸》等等。虽说杨过不太喜欢读这些书,但无聊之下也没有消遣,毕竟聊胜于无。只是苦了穆念慈,每天除了帮人修修补补、洗洗衣服辛苦赚钱外,还要回来照顾杨过。
  这一日狂风大作,天色一片昏暗,眼看是要下大雨了。杨过看到穆念慈神情痛苦,不断的捏着肩膀,于是快速跑到穆念慈身前,急切道:“娘,你怎么了?不舒服吗?”穆念慈看到杨过过来,故作轻松笑道:“也没什么,就是每到天气变化,肩膀、手足关节有点不适罢了,这也常见,过段时间就好了。”
  杨过心道:“这不是风湿么?娘亲还年轻怎么会发作?”因此很不放心,对穆念慈道:“有病肯定是要医的,不然要是病情加深就不好了。”穆念慈再要推脱,但杨过怎么会就此罢休?只好对杨过道:“呵呵,过儿关心娘亲身体,我很开心,也罢,明天我就去药铺抓一下药回来。”杨过看外面雨下得大了,出门肯定也不方便,只好作罢,心里却还在思索风湿的问题。这风湿主要是由于风寒引起血液循环不通畅,穆念慈当时生下杨过时本应好好休息,却在此时受到雨淋,由此落下了病根,加之这几年劳累,终于有此症状。
  杨过心想,“原著中穆念慈在杨过十一岁时病死了,想必是病了没钱医治。此时穆念慈比原著身体更加不如,如果不再想想办法多存一些银两,照此下去,后果恐怕不堪设想。
  上饶自古便是文人辈出的地方,自唐至清,上饶各地出的进士有两千多人,因此这里倒也繁荣。自古以来,文人重视笔墨纸砚,而上饶特产罗纹砚属古砚,而且备受人们喜爱。若我能制出几个好砚,想必也能卖些银两。”
  想做就做这是杨过的特点,第二日吃完早饭,杨过对穆念慈说声去隔壁找其他人玩就出门了。此处不远处即是玉山,听闻山上多有制砚的好石。杨过寻了良久,也没找到一两块好石头,正要无功而返之际,一不小心滑倒在地,手上按在一块石头上,痛得他龇牙咧嘴手舞足蹈象个猴子。
  拿起那石头一看,只见结构缜密,纹若水波,石面泛着光泽,呵气成汗,虽然杨过不懂这些,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块好石。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