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宝无双

第842章 柴窑瓷片,六棱金杯


    “那你得抓紧指示啊,我可能要回燕京了。”吴夺应道。
    “明天走不走?”
    “应该走不了,你先说事儿吧小梅姐。”
    梅小梅压低了声音,“我这次来羊城,是有批关于鼎的保养材料要交接······”
    这个吴夺已经从宁霜那里听说了,但梅小梅这么一说,他不由接口打断,  “难不成出事儿了?”
    “别紧张,这个很顺利,刚刚已经完成了,会有专业团队运送燕京。我找你是另一個事儿。”
    “嗐!小梅姐,你这铺垫让我都没反应过来。”
    “顺口先说一句,结果你给打断了。”梅小梅接着说道,“但是呢,  特调局羊城的办事处,  遇上一件事情,我一想,你不就在羊城嘛,正好可以帮个忙嘛!”
    “说说啥情况吧。”
    “有关柴窑。”
    “什么?”吴夺本来坐在床上,一听不由腾地站了起来。
    柴窑在瓷器上,常用的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柴火烧的瓷窑,一个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御窑。
    梅小梅这么说,肯定不会是泛泛的柴火瓷窑,定然是指柴窑御窑。
    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汝窑为魁,而且汝窑在整个华夏瓷器史上,地位也高高在上;如果非要找比汝窑更为名贵的,那一定是柴窑。
    但现在,尚未有一件公认的柴窑器出现。
    而它曾经存在,却又是真的。
    明代宫廷整理和记录藏品,  有本书叫《宣德鼎彝谱》,  其中就有明确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
    柴窑排在汝窑前头。
    而大名鼎鼎的董其昌也写过一本书,  叫作《骨董十三说》,其中提及“柴汝官哥定”;他没提钧窑,但仍是以柴窑为首。
    柴荣在位时间很短,不过几年而已;赵匡胤是在他崩了之后,才有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北宋,成为宋太祖。
    汝窑的天青色,据说就是模仿柴窑。
    关于柴窑的天青色,很多人都知道含有“雨过天青云破”的两句,这是后周世宗柴荣当时对烧制瓷器要求的颜色。
    虽然各种记载很多,但如今就是没发现实物;不仅没发现实物,窑址也没找到。
    而且,早在宋代,不要说完整器,柴窑的瓷器碎片就已经很少见了。
    欧阳修的《归田录》里写过:(柴窑)世所稀有,得其碎片者,以金饰为器。
    这说明欧阳修是见过柴窑瓷片的,也就是说最起码民间是有人得到过柴窑瓷片的。
    但是到了明代,宫廷中虽然藏有极少的柴窑,民间却连瓷片都见不到了。
    文震亨在《长物志》里说:柴窑最贵,  世不一见。闻其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未知然否?
    这说明文震亨这样的鉴定专家和收藏大家,连个柴窑瓷片都没见过。
    ······
    吴夺腾地站起来之后,倒是又迅速冷静下来了,因为不太可能碰上真的柴窑,而且梅小梅只说“有关”。
    梅小梅则继续说道,“在羊城查获了一件东西,基本可以定性为走私品,没能出羊城,就被我们办事处的人给扣下了。具体案情就不给你说了,但是东西鉴定起来有些麻烦。”
    “就一件东西?”吴夺问道。
    “对。”
    “一件疑似柴窑的瓷器?”吴夺又问。
    “嗐!”梅小梅道,“怪我没说清楚,要是一件完整的疑似柴窑的东西,那现在能调动的专家估计都会赶到羊城‘会诊’。这只是一件镶嵌瓷片的六棱金杯。”
    “听起来档次也不低啊!”吴夺想了想,“六棱,那也就是六面,六块瓷片,柴汝官哥钧定?”
    “对,很可能是这样。但是汝官哥钧定基本可以判定了,就是那片疑似柴窑的瓷片不能定。”梅小梅解释,“我是想吧,如果你能判定个大差不差,不管是不是,有个基本结果。下一步我们根据这个结果再定如何具体处理。”
    “行,明天几点?”
    “九点吧,你住哪里?我去接你到我们的羊城办事处。”
    吴夺说了酒店地址,便挂了电话,随后又去跟罗宇泽和葛亮说了说。
    罗宇泽一听柴窑,也是两眼放光,不过这种事儿,他肯定不能跟着去。葛亮却笑道,“我看柴窑的可能性不大。”
    三人随后议定,明天吴夺的事儿完了,就定下时间先回燕京了。
    ······
    第二天上午,吴夺在特调局羊城办事处的小会议室里,见到了这件镶嵌六块瓷片的六棱金杯。
    这件金杯高约八厘米,口径也在八厘米左右,从杯口到圈足斜直下收,圈足直径则在六厘米左右。
    六条棱线和上下边线,卡住了六块长方形的瓷片。
    最显眼的一块,确实是天青色瓷片。
    这块瓷片,也是六块当中最薄的,虽然是镶嵌在杯壁上,但从透光性上就能判断其厚薄。
    而且这一片瓷片的釉,也是最亮的。实际上它是玻璃釉,透明的,而瓷片的天青色,是胎釉共同产生的,并不是釉色就是天青色。
    而和这一片天青瓷片相对的,则是汝窑瓷片。因为是六片瓷片,所以两两相对。
    汝窑瓷片也是天青色,但是和这片天青瓷片能看出不同;这片天青瓷片比汝窑那片,还要稍微偏蓝一点儿;而这种蓝中,又微微透出苍翠之色。
    吴夺不听,就这么看,肯定是无法判断是不是柴窑的。
    不过,其他五片瓷片,基本可以看明白。
    与之相对的汝窑瓷片应该没问题,可以算得上开门。
    而官窑瓷片和哥窑瓷片两两相对,都是青瓷,开片程度也都差不多,都具备南宋的特征,判断起来问题也不大。
    剩下的定窑和钧窑瓷片两两相对,定窑是纯白瓷片,钧窑则是弥漫性的玫瑰紫窑变色的瓷片。这两片瓷片,能到北宋。
    “汝官哥钧定,依我看问题都不大,而最特殊的这一片天青瓷片,容我再仔细研究下。”吴夺最后说道。
    在小会议室面对这件镶嵌瓷片的六棱金杯,除了吴夺和梅小梅,还有羊城办事处的两个人。
    一个是主任,四十多岁的男子,梅小梅称其为老尚;一个是鉴定组组长,年长,六十多岁,换别的单位都已退休了,梅小梅介绍时说“郑老师”。
    老尚毕竟是主任,了解一些情况,也知道吴夺的“威名”;但是郑老师虽然表面上谦和客气,眼神中却多少能透出些不信任。
    吴夺说了这句话之后,郑老师笑了笑,“小吴先生需要多久?那中午就在我们这里吃饭吧?”
    “最多也超不过半小时。”吴夺也笑了笑。
    郑老师正要接话,老尚却抢在前头抬抬手,“好,那先好好看,完了再讨论。”
    1秒记住顶点: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