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种田记事

293 开解


    李云心闭了闭眼,她一丁点儿都不希望自己的猜测成真。
    程周这个人,留给她的印象不坏。
    可是,万一她的猜测是真的,万一程周不是大楚的人,她该怎么办?
    真到了那一天,要跟他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吗?
    ……
    李云心摇摇头,甩掉脑子里乱七八糟的想法。
    程周虽然对她很是关心(而且她也不知道为什么),但目前为止,依然还只是个陌生人。
    兴许,他们再也不会见面了呢。想那么多,其实都是胡思乱想。瞎耽误工夫!
    李云心做了半晌心理建设,总算把这一茬揭过去了。
    家里马上要进入春耕前的准备工作了。
    秋天里的积累,已经在漫长的冬日里,消耗掉了七七八八。
    冬天还没有结束,春天还没有到来。
    地面依然冻得很硬。
    正午会融化一会儿,变得泥泞绵软。
    两三个时辰以后,泥泞的脚印、动物的蹄印、爪印、车辙的痕迹,都会再度被冻得硬邦邦。
    房檐下也会挂上长长的冰溜子。
    那是屋顶的积雪被太阳晒化了,然后又被寒冷的空气冻了起来。晶莹剔透,密密匝匝,像一排密集的钟乳石。
    李云心恍惚地回忆起前世。
    小时候也经常见到这种房檐下的冰溜子呢。
    只是后来,大家都住上了楼房,屋顶也变了模样,这种冰溜子就轻易见不到了。
    回忆令人惆怅,现实却也不遑多让。
    这段日子,正是庄户人家,每年都要经历的、最艰难的一段时日。
    老李家同样也不例外。
    豆腐坊里一直在生产的大豆腐、干豆腐,还有豆腐乳,还能有些收益。
    家里的馕坑烤出来的馕饼,和鸡鸭产的蛋,也能偶尔送到镇上的商铺和驿站去卖掉,换回来一些铜钱。
    除去这几样,基本上就见不到什么活钱儿。
    庄户人家总是闲不住的。
    老爷子李景福带着儿孙们,到镇上的码头,去做了几天帮人搬货卸货的雇工。
    只是,他们干活儿有些过于实诚,这一对比,便显得码头上原本的雇工们颇为偷懒耍滑。
    于是,便免不了被当地人各种排挤。
    老爷子到底年纪大了,受不了那份明里暗里的挤兑和使绊子。只坚持了几天,就实在扛不住了,又带着儿孙们返回到家里来。
    回来之后,老爷子李景福长吁短叹,心灰意冷,整个人都显得苍老了不少。
    李云心就给他出主意:
    “爷,贤哥儿从书上看来个故事,讲给我听了,我也想讲给你听。”
    李景福本来没有什么心情听故事,但看李云心的大眼睛亮晶晶地、充满了期待地看着他,这拒绝的话,就有些说不出口:“那你也讲一讲,给你奶听听。”
    李云心笑道:“我给爷讲,爷给奶讲。”
    李景福跟乔细妹对视了一眼,笑了笑,点燃了烟袋锅儿,慢悠悠地吐起烟圈儿来。
    换了平常日子,见这烟袋锅点着了,李云心早就找借口跑掉了。
    她一点儿都不想抽二手烟。
    可是这会儿,她想开导开导老爷子,让老人家别那么颓废,自然只好硬着头皮忍了下来:
    “咳咳。这个故事,是这样说的。
    从前啊,有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然后就有好多人到这里来挖金子。
    来挖金子的人特别多、特别多。
    有一个人,长得瘦瘦小小的,他觉得自己也去挖金子,怕是抢不过那些身强力壮的人。
    然后,他就在金矿边上,摆了个摊儿。
    起了两个炉灶,支上两口大锅,一个用来烧汤,另一个用来蒸馒头。
    每天卖给挖金子的人馒头和汤。
    一个馒头卖一文钱,一碗肉骨头汤,也卖一文钱。
    挖金子的人天天忙得连脸都没工夫洗,哪里还有工夫做饭呀!
    挖金子的人里头,有人挖到了狗头金,发了大财,也有人什么都没挖到。
    但卖馒头的这个人,却踏踏实实地一文钱、一文钱地,赚了好多钱……”
    李云心一边讲着故事,一边观察着李景福的脸色。
    发现他一开始还无精打采的,听着听着,眼睛就亮了起来。
    紧接着,老爷子把烟袋锅儿磕了磕,撂到了一边儿,整个人都精神起来,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笑呵呵地对李云心说道:
    “乖孙女!爷爷知道你是个孝顺的!去跟你姐姐妹妹们玩去吧!”
    李云心并没有指望老爷子能从这个故事中大受启发,从此开发出一条致富的新路来。
    她其实只是想让老爷子别那么颓废。
    毕竟,这人年纪大了,心情就得畅快些。若是天天郁郁寡欢的,身体上,就容易出事儿。
    万一老爷子倒下了,老太太乔细妹,也得被闪个跟头。
    李云心心里头,对老两口儿其实比对李榆和冯氏,更加亲近。
    她当然不愿让老两口儿出什么岔子。
    老爷子让她出去玩,她就乖乖出去玩了。
    不过人虽然转过身,慢慢腾腾地走了,耳朵却还竖得高高的,一直努力捕捉着屋里的声音:
    “心姐儿这孩子心热。这是看你不精神,变着法的开解你呢。”
    “唉,我还能不知道这个。不过,这故事说得,也的确有几分道理。细妹啊,你说说,咱们还能做点啥别人想不到的?”
    乔细妹一边将手上一匹新织出来的布叠起来,一边满不在意地应道:
    “哪有那么多别人想不到的?我看哪,咱们家的日子已经算不错了。
    豆腐坊和那馕坑,天天都有进账。尤其是咱那豆腐坊,多好啊!
    除了大豆腐、干豆腐,还能卖豆浆、豆腐脑、豆腐乳,已经相当不错了。
    再一个,这阵子鸡鸭虽然下蛋不怎么勤勤了,但还能宰了卖掉,或者自家人吃呢。回头留下几只下蛋最勤勤的,剩下的干脆都宰了,给孩子们加菜!”
    李景福听乔细妹这样一说,也觉得应该知足常乐,不由得笑道:“嘿嘿,你倒是想得开。”
    乔细妹的回应,一如既往地爽脆利落:
    “最难的日子咱们都挺过来了,接下来的都是好日子。为啥要想不开?”
    “嗯,你说得有道理。想当年咱们一亩一亩买田的时候,可比现如今这日子难多了。”
    听到这儿,见老两口儿已经进入忆苦思甜模式,李云心彻底放下心来,静悄悄地挪动步子,从门外走开了。
    老两口儿就是家里的主心骨儿。
    有他们在一天,老李家这条船,就能坚挺一天。
    回头等到老两口儿不在了,冯氏是个根本就指望不上的,到时候李榆真的当了四房的家,还不知会闹出什么幺蛾子来哪!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