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枭臣

第一卷 麓川之战 第一百三十九章 正午攻势(二十九)


    在孟养城的日出到来时,可以看到带着些橘红色的光晕与满天的云霞在远处的天际边慢慢浮现起来,一个带着清晨的温暖气息的炽烈明亮的圆形从天际边慢慢浮现出来。
    随着太阳的升起,整片原本是各种绿色:深绿,翠绿,淡绿和灰绿色的森林被镀上了一层淡金色。
    麓川的六到七月,本来应该是一个处于严酷暑热之中的日子里,但是正统十四年的麓川,却有些异样的清爽,姜榆罔身上并没有温度计,他也没有去安排人制作温度计,但是他估计着身边的温度应该也就是不到二十六七度的样子,和自己最熟悉的夏天里面的空调温度颇为接近。
    换句话说,就是温度接近于自己所熟悉的,在夏日里打开空调的温度,比起来自己穿越来的麓川的冬天,也热不了多少。
    但是温度本来就是一件说不准的事情,姜榆罔也没有太放在心上去考虑太多,只是感受着清晨的清凉感。本来就是一个清凉的夏天,在清晨时的温度甚至要更低一些。
    孟养城北城楼的指挥总部,是一件位于北城楼上正中央的小屋,基本上所有跟随姜榆罔来到孟养城的孟养城第二团的莽古堡战士,其中所有的参谋都在此工作,虽然正式的战斗还没有开始,但是所有人都已经开始活动起来了。
    姜榆罔在进行了战前的安排之后,也就没有再继续负责具体的工作,毕竟这守城的五百多人的事情也并不是多么简单就能管理过来的,还是需要更多人来进行具体的负责,而他姜榆罔就不会负责这些具体的事情了。
    无论是士兵的阵列排位,还是武器装备的准备工作检查,又或是战术的提前核对,这些都是由一线的军官来具体负责,从而实现战斗之前的完整准备工作。
    这些工作,姜榆罔只是负责最终的检查核验工作,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就是他以下的,从营长到阵列指挥各级军官来负责了。
    整个准备工作的进行大约进行了半个时辰,之后各位置的士兵原地待命,进入半待命半休息的状态。在准备工作结束后,姜榆罔走了出来,一边进行准备工作的检查,另外也是等待前线的军情消息。
    其实基本的准备工作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各种武器的准备,从鸟铳的现场检查,到定装弹的核验,还有其他的比如少数弓箭和火炮等传统守城工具的检查。
    姜榆罔对于这些鸟铳还是寄予了不小的希望的,毕竟孟养城的城墙相对较为低矮,相对可能更高大的城墙,可能更接近于步枪的掩体。鸟铳这种原始的火器算不算步枪这种现代的说法,姜榆罔并不是很确定,但是他能够确定的一点是,这是这个时代最接近步枪这个概念的火器了。
    ···········
    检查过负责守卫北城楼的五个阵列,攻击约五百士兵后,姜榆罔又开始进行了第二项检查,那就是原本孟养城中其他守军的战斗准备检查。
    说是其他守军,其实就是正常情况下一般不会实际参与战斗的民夫,这些人中存在大量老弱病残,同时也没有响应的士兵的待遇供给给让他们,相应的,也没有士兵的义务。
    但是在眼下的紧急情况下,这些民夫显然也是别无选择,只能加入到整体的守城队伍中,参加到守城战斗中。尽管他们参加战斗,存在各种主观客观上的问题,简单来说,就算不考虑其中根本不符合战斗条件的人的存在,单纯论那些有资质作为战士的人,也是完完全无的新兵。
    这一点,因为其实是了解的很清楚的。他不知道别人的队伍的情况,单是他的莽古堡部队的情况来讲,后来孟养守备白千帆调配给他的部队人员补充,基本上全都是来自民夫队伍。
    这些民夫并不抵触于参加部队,他们的情况是在部队中的地位低下,没有足够的待遇,武装和指挥安排,而并不是什么可以逃避战斗的特殊身份,所以这种不抵触,准确来说应该是无法拒绝和抵抗。
    民夫的情况大体上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无法满足军队对于士兵的要求,也就是可能在身体素质上存在缺陷,或者年龄不合适;另一种则是纯粹的不符合队伍的人数编制,没有这么多的资源供给给这么对士兵,所以作为民夫跟随队伍参加队伍。
    其实综合这两点来看,民夫可以说是没有武器装备的战士,其中一些人甚至也是有武器的。这一点,可以联系到古代战争中所谓精兵与普通士兵的区别来看。
    古代战争中,经常会出现极高的参战人数的情况,有些时候,甚至能够在古代相对现代低很多的生产力条件下支撑数量庞大的士兵和部队。
    虽然说古代战争中的士兵和部队标准是要远低于现代水平的,但是也不能完全脱离现实条件来分析问题,从一个相对的角度来看,古代部队所需求的装备水平和部队的组织水平的消耗也是很高的,大量的金属制品作为铠甲和兵器,又有战马等其实存在较高的组织和训练难度的部队。
    另一方面,支撑这些装备消耗的,却是非常低的生产力支持能力,大量的小作坊式的生产和组织随意的生产组织,其所能支持的装备需求是非常有限的。
    解决这个问题,一般情况下的方式其实是让人得知真相后难以接受的。
    以姜榆罔从后世看到的一些反映当时装备水平的资料,古代时期的装备存在很严重的长期重复使用问题,简单地说,就是重复使用老旧的装备,一些装备甚至可能有上百年,甚至可能更久的时间历史。
    这种情况下的装备,自然不会有什么实际上的战斗力可言,可以说存在很严重的隐患,而使用这种老旧的武器作为正式军备的同时,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问题,也反映出来了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一个直接的结果:古代军队根本不具备支撑大量士兵,大量部队的能力。
    一方面的体现,就是上面所说的装备问题,而另一方面,就是精兵部队与普通士兵部队的区分。
    这种区分,并不单纯是落后组织管理能力下,只能有效管理少数部队的体现,同时还是军队组织无法有效支撑大量军队的结果,因为供给能力只能支撑少量的军队,在战争的消耗中,又要准备实际的大量人力作为供应,因而就诞生了这种少量精兵,配合大量普通军队的组合方式。
    而民夫,其实就是这种组织配合方式的最底层,在孟养守备白千帆供给给姜榆罔的民负重,基本上都是一些具备基本的战斗资质,而没有经历过足够的军事训练的新兵。
    放到眼下的孟养城来看,就是大量的未经足够训练的新兵,将要接受到实战的考验。姜榆罔的设计方式很简单,就是控制新兵们接受到足够多的训练,从而完成身份的转变。
    只不过他来到孟养城的时间实在太短,在孟养城的战事尚未召开,大量的士兵还处于原本的调配安排之下时,姜榆罔能够看到的情况是孟养城没有他可以插手涉足的空间。
    等到各处的部队从孟养城离开,奔赴到具体的参战位置后,姜榆罔才有机会进入孟养城,成为主要的负责孟养城的守卫军官。他在地位上的不利之处在于背景太浅,只不过是一个从小旗,得到孟养守备白千帆赏识而被提拔起来的军官。
    就算是提拔起来,其地位仍然很低,百户的地位,算是军官排位地位中的最底层,这些方面,都非常不利于姜榆罔在孟养城中的管理地位。这里毕竟不是他一手建立起来的莽古堡,其中的大多数人在过于与他并没有太多的关系,一些人在过去甚至地位还要高于他区区一个小旗,更多的绝大多数人则是从来没有听说过还有姜榆罔这么一号人。
    姜榆罔地位的合理性主要来自于他的莽古堡的硬实力,在孟养城一带明军艰难的守备事务中,在其他人都没有任何发展的情况下,甚至是一些地方被逼入绝境,守卫防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姜榆罔的莽古堡可以说是异军突起,彻底改变了明军在莽古山一带的处境,说是救了孟养城一次也不为过。
    许多地位较高的军官将领,对于姜榆罔的肯定也就来自于此,白千帆自然不必说,把小旗这种地位卑微出身,又无多少经验的真正的年轻人姜榆罔当做了可以信赖,甚至是最信赖的属下。
    其他的军官也是因为见到了姜榆罔的莽古堡的成绩,就算有人对于白千帆如此看重姜榆罔而感到不满,也没有人直接挑战姜榆罔的权威,或者是直接反对姜榆罔的做法。
    不过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姜榆罔在孟养城能做的事情也是非常有限的,一直是到了白千帆离开后,才开始真正接管孟养城中的民夫队伍。
    如果白千帆没有离开,这两千民夫应该是受他直接管理的,而在白千帆离开后,如果按照官位等级的话,是轮不到姜榆罔来管理这些民夫的,其他的留在孟养城的军官中还有指挥使一级的军官。
    不过这又是要替代孟养城的明军实力了,因为严重缺人,孟养城的明军组织其实可以用简陋来形容,具备真正意义上管理民夫的权力与资格的,只有白千帆,而甚至没有一个合理意义上接替白千帆管理这些民夫的人。
    无论说是精简还是简陋,都不可否认白千帆对于孟养城明军的巨大影响力,姜榆罔想要出头,必须消除这种影响力,不过这就是后话了,最主要的还是在目前接管白千帆的势力。
    白千帆的势力过大,从某种意义上,对于现在的姜榆罔也有一定的好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作为白千帆直接部下的姜榆罔,同时接管了孟养城中两千多民夫的管理指挥权,现在的他,并不单纯是北城楼的守将,还是一定程度上孟养城代理守备。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