瞬间抓住人心的66个关键

第26章


“我过去就是因为人人都是好朋友,受到了不少伤害,包括物质上的伤害和心灵上的伤害,所以今天才会把朋友分等级!”他说。
把朋友分等级听来似乎无情,但听了那位名流的话,我觉得分等级的确有必要——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要把朋友分等级其实不容易,因为人都有主观的好恶,因此有时会把一片赤心的人当成一肚子坏水的人,也会把凶狠的狼看成友善的狗,甚至在旁人提醒时还不能发现自己的错误,非要等到被朋友害了才大梦初醒。所以,要十分客观地将朋友分等级是很难的,但面对复杂的人性,你非得要求自己把朋友分等级不可。心理上有分等级的准备,交朋友就会比较冷静客观,可把受到的伤害减到最低!
要把朋友分“等级”,对感情丰富的人可能比较难,因为这种人往往在对方尚未把他当朋友时,他早已投入感情;而且把朋友分等级,他也会觉得有罪恶感。
不过,任何事情都要经过学习,在交友过程中慢慢培养这种习惯,等到了一定的年纪,自然热情会逐渐冷却,到那时不用人提醒,也会把朋友分等级了。
分等级,可像前述那位名流那样分,也可简单地分为“可深交级”及“不可深交级”。
可深交的,你可以和他分享你的一切;不可深交的,维持基本的礼貌就可以了。这就好比客人来到你家,真正的客人请进客厅,推销员之类的在门口应付一下就可以了。
另外,也要根据对方的特性,调整和他们交往的方式,但有一个前提必须记住,不管对方智慧多高或多有钱,一定要是个“好人”才可深交,也就是说,对方和你做朋友的动机必须是纯正的。不过人常被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所眩惑,结果把坏人当好人,这是很多人无法避免的错误。
如果你目前平平淡淡或失意不得志,那么不必太急于把朋友分等级,因为你这时的朋友不会太多,还能维持感情的朋友应该不会太差。但当你有成就了,手上握有权和钱时,那时你的朋友就非分等级不可了,因为这时的朋友有很多是另有所图,不是真心的!
另外交朋友务必要小心审慎,结识了坏朋友,自己也会学坏、误入歧途,一旦堕人罪恶深渊,就很难自拔。因此,必须下定决心和坏朋友断绝关系。
脱离坏朋友的最佳方法,就是尽量去接近好朋友,久而久之,就会净化自己身心,发觉过去的错误,走上人生的光明大道。
第四章:怎样抓住朋友的心
关键三十八:交友的弹性外交
人在社会上行走,必须靠朋友来帮忙,虽然有的朋友也不见得能帮你忙,甚至还会拖累你,但没有朋友却会无路可走!因此,人要广交朋友,并好好运用朋友的智慧。
大部分人交朋友都“弹性不足”,因为他们交朋友有太多的原则:
(一)看不顺眼的不交。
(二)话不投机的不交。
(三)有过不愉快的不交。
这种交朋友的态度也没有什么不好,但是人在社会上行走,交朋友实在有必要更有弹性一点。不过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朋友,因为普通朋友和“知己”还是要有所分别的。所谓的“弹性”指:
(一)没有不能交的朋友。你看着不顺眼,或话不投机的人并不一定是“小人”,甚至他们还有可能是对你会有所帮助的君子,你若拒绝他们,未免太可惜了。你会说,话不投机又看不顺眼还要“应付”他们,做人太辛苦了。是很辛苦,但你就是要有这样的功夫,并且不会让他们感觉你在“应付”他们。要做到这样,惟有敞开心胸,别无他法。
(二)相逢一笑泯恩仇。某人得罪于你,或你曾得罪过某人,虽说不上彼此成仇,但心底确实不愉快。如果你觉得有必要,可主动去化解僵局,也许你们会因此成为好朋友,至少你也少了一个潜在的敌人。这一点相当难做到,因为就是拉不下脸来!其实只要你愿意做,你的风度会赢得对方对你的尊敬,因为你给他面子了嘛!不过化解僵局要看场合和时机,不要太刻意。酒席上、对方离职时、升官时最好,也就是,总要有个借口!
(三)不是敌人就是朋友。有些人是“不是朋友就是敌人”,这样子做会使敌人一直增加,朋友一直减少,最后使自己孤立。应该改为“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样朋友就会越来越多,敌人越来越少!
(四)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敌人会变成朋友,朋友也会变成敌人,这是社会上的现实。当朋友因某种缘故成为你的敌人时,你不必太忧伤感叹,因为有一天他有可能再成为你的朋友!有这样的认知,就能以平常心来交朋友!
(五)放下你的身段。身段是交朋友的一大阻碍,也是树敌的一个原因,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博士,就不去理会一个工友,在“交朋友的弹性”这件事上,这种身段感会使你交不到朋友!
能以这种弹性交朋友,怎么会交不到朋友,怎么会走不通路,做不了事?不过这种“弹性”不易练就,慢慢来吧!
西班牙哲学家格拉西安在《世俗智慧的艺术》中说:“友谊使人生的益处倍增,使人生的不幸倍减。它是苦难的惟一解药,是灵魂的通气之孔。”
人与人之间交往,贵在心灵契合,患难相助。结交朋友并不困难,问题在于在你需要帮助时会伸出援手的朋友是不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人一旦面临必须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时,都会百般推托、避而不见。
第四章:怎样抓住朋友的心
关键三十九:动之以情抓住朋友的心
清代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采用宋词三首词中的各一句,用来表达人在办事情、创事业中的三种境界。他说:“古今能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这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为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为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
王国维选择这三首词的三句话集在一起,选择精确,集得绝妙,给这三句话注入了新的生命。他告诫世人“成大事大学问”需要这三种境界,才能达到人格的升华。
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在朋友交往中,人们都以义气为重。《礼记?中庸》中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因此,仁者,仁义、礼智是待友之要则。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爱国热忱,于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实行“兵谏”,逮捕了蒋介石以及几十名蒋帮军政大员,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发生的当天早晨,张学良、杨虎城就打电话给当时处在陕北的中共中央,请中共派代表团去西安,共商抗日救国大计,处理捉蒋后出现的事宜,特别希望能派周恩来副主席作为团长。为了表达张、杨两将军深切盼望中共代表团能早日到达的心愿,还特别提出可派飞机去延安接送代表团。
在周恩来同志的大力推动下,经过张、杨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但张学良缺乏政治斗争经验,对蒋介石阴险毒辣认识不足,对蒋的背信弃义缺乏警惕,决定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一九三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下午三点多钟,在没有通知周恩来,没有与杨虎城商量的情况下,张学良陪同蒋介石夫妇飞离了西安。
一九六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周恩来同志亲自邀请在北京的东北军与西北军参加当年西安事变的诸位同志,在北京饭店举行纪念“西安事变”二十五周年招待会。张学良的四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参谋长张学思因当时台湾国民党反动派发表了经过篡改的《张学良西安忏悔录》,情不可抑,激动万分,在给周恩来同志敬酒时,泣不成声。周恩来同志感怀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的不幸遭遇,热泪潸潸而下。
正是因为周恩来有了这样的伟大胸襟,张学良、宋庆龄、沈钧儒,张治中、郭沫若、马寅初、邹韬奋、李四光、徐悲鸿、老舍、齐白石、于佑任、程思远、陈沂等党内外知名人士都是周恩来的知心朋友。
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爱心去打动你的朋友,你就会拥有你人生中最丰富的财富,而你的人生也会在这种交际中获得最大程度上的成功。
第五章:怎样抓住同事的心
关键四十:若即若离最相宜
与同事相处,太远了当然不好,人家会认为你不合群、孤僻、不易交往;太近了也不好,容易让别人说闲话,而且也容易令上司误解,认定你是在搞小圈子。所以说,不即不离,不远不近的同事关系,才是最难得和最理想的。
虽有人谓“好朋友最好不要在工作上合作”,但大家都是打工仔,聚在一起工作并不奇怪。
如果某天,公司来了一位新同事,他不是别人,正是你的好友,而且,他将会成为你的拍档。上司将他交托与你,你首要做的是向他介绍公司的架构、分工和其它制度。如果在接待他时你战战兢兢,未免太敏感了;不如放轻松点,就当他是普通的同事吧。这时候,不宜跟他拍肩膀,以免惹来闲言闲语。
总之,大前提是公私分明,记着,在公司里,他是你的拍档,你俩必须忠诚合作,才可以制造良好的工作效果。假如他是新人,许多地方是需要你提示的,这时,你就得扮演老师的角色,当然切不能颐指气使,更不应倚老卖老引他人反感。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