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争鸣

第二卷:封禅称帝 第五十八章:法儒,荀门


    荀门与儒家其他派别不同,是根本不相信什么天人之感的,别说风雨无时了,就算落下颗彗星,也认为是自然现象,根本不代表背后的天意。
    赵赫手中的玉笏(hù)砸向李絮的背,逼着他朝皇帝跪下赔罪,赵赫自己又向元禾帝作揖,替李絮求情。
    若天是物,是自然而不是神,那皇帝这趟封禅又图什么?演戏给空气看?
    但李絮却依旧不知死活,抬起头,强自解释道:“我的意思是,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皇上,大可不必为躲避这场寻常的雪,而匆匆辍行结束……”
    眼看张苍越说越糟,黑夫连忙上前,打断了他的话,拱手道:“陛下,张苍非有恶意,他是对陛下太忠诚了,只考虑陛下利好,为了不让陛下骤然下山,而压根忘了其他!”
    张啸杀倒也没太怪罪,比了比手,叫人拿了把椅子做到大殿前,揉了揉今天被这些糟心事弄得发疼的额头:“李絮有句话没说错,好好一场封禅,竟被几朵云弄成了这般模样,诸卿举止乖张,枉为朝廷大员,传到宫外,岂不要遭人嗤笑?”
    奉常张梓文等人面露羞愧,大家尴尬地沉默了一会。
    荀子儒家学派,但与孟子不同,荀子主张“性本恶”,因此被儒家正统认为是异端,而且,荀子的学说部分为后来被法家采纳.荀子不仅继承了儒家传统,更融合了其它哲学传统,如道家、法家和墨家(庄子,商鞅,墨子等)的思想“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这是我们在《劝学》中学过的名句,作者便是战国著名的思想家荀子。
    我们都知道,荀子被称为儒学的“集大成者”,是继孔子和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首当其冲,就是在人性论的问题上,孔子尽管没有明确提出性善论,但从其“仁者爱人”等观点看,他应该是性善论者;孟子则明确宣扬“人性本善”,认为人都有“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道德。
    而荀子则批评孟子“不辨性伪之分”,他认为“人性本恶”,生来便有声色好利之欲,后来之所以为善,是后天人为(伪)改造的结果。其次,在价值取向的问题上,孔孟都提倡重义而轻利,当义与利产生矛盾时,要以义制利,见利思义,绝不能见利忘义,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孟子的这段话:“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而荀子并不轻利,他将义和利同时摆在了桌面上,主张调和义利。他说,在“好利恶害”这一点上,君子和小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又说,即使是尧、舜这样的贤君,也不能除去民众对私利的欲望;即使是夏桀、商纣这样的暴君,也不能去掉民众对道义的追求。荀子实际上肯定了人们对“利”的正当追求!再如,在对待礼治和法治的问题上,孔孟坚决维护礼治,反对法治;而荀子则极力调和礼治与法治,甚至更趋向于法治。所以我们知道,荀子的得意门生韩非子、李斯都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其他如在天人关系问题上,孔孟提倡“天人合一”,而荀子主张“天人相分”,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积极的世界观;在帝王学说问题上,孔孟都主张“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而荀子则主张“王道”和“霸道”兼而用之……等等。
    而右丞相左擎,恰好是位忠实推崇王道的儒者……
    而现在,宏渊的朝堂上,一半也都是儒者,荀子恰巧被儒家视为异类,本来李絮在朝上推行一些荀子的言论,就让这些儒家大夫的大夫、议郎颇有怨言。
    “李絮,李大夫,是吧,听说你最近在朝中,一直在推崇荀子的书”
    “是荀圣”李絮皱着眉毛站在原地,一旁的赵赫苦着脸,这个李絮啊李絮,倘若隐忍几年,说不准熬死了左擎这个糟老头子,他就能飞黄腾达了,可怕的就是,他偏偏在这青黄不接的时候跳出来,眼下朝中除了大殿上那位,谁能制衡左擎?
    这不是活生生往刀口上撞吗
    “荀……的话,大醇而小疵。“
    “就是!荀卿才高学陋,以礼为伪,以性为恶,不见圣贤,……圣人之道,至卿不传。”
    “喜为异说而不让,敢为高论而不顾者也。其言愚人之所惊,小人之所喜也。”
    “荀卿则全是申、韩(法家)”、“(荀子)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左擎一番话语,激起周围所有儒者愤怒的呐喊,批判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直到在大殿之上的张啸杀挥了挥手,这才安静下来。
    左擎接着说道:“再者,李大夫将这黑雪说为天行有常,老夫倒是不这么认为。”
    “哦?右丞相有何高见?”李絮问道
    “黑色,故名玄色,秦以玄色自居,人人习玄服,而今黑雪大降,予以我宏渊,将继承大秦衣钵,这是,这是我宏渊中兴的征兆啊!”左擎高呼一声,把枯槁的手伸向天空,抓了一下黑雪。
    一旁的赵赫冷哼:“右丞相,什么时候喜欢阴阳家那套说法了。”
    左擎摸摸胡须:“这哪里是阴阳家的学说,五行五德,王道之说,老夫只是坚守儒心而已,李小友以为如何啊?”
    “人之初,性本恶,其善者伪也。”李絮皱着眉头回了一句,刚刚左擎得意的连他的官职都不愿称呼了。
    在大殿上的张啸杀紧锁的眉头终于减少了一分,“罢了,仪式继续,李絮,你扰乱封禅,本因治你死罪,念你也是一片忠心,罚你一年俸禄,接下来的封禅仪式,你就不用参加了,去外宫等候吧。”
    李絮作揖:“臣领旨,谢皇上!”说罢,失落的扭头离去。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群臣叩拜
    《荀子 性恶》
    人之初 ,性本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yin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故枸木必将待檃栝、烝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今人无师法,则偏险而不正。
    无礼义,则悖乱而不治,古者圣王以人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今人之化师法,积文学,道礼义者为君子;纵性情,安恣孳,而违礼义者为小人。用此观之,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
    译:
    人的本性,一生下来就有喜欢财利之心,依顺这种人性,所以争抢掠夺就产生而推辞谦让就消失了;一生下来就有妒忌憎恨的心理,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残杀陷害就产生而忠诚守信就消失了。
    一生下来就有耳朵、眼睛的贪欲,有喜欢音乐、美色的本能,依顺这种人性,所以淫当混乱就产生而礼义法度就消失了。这样看来,放纵人的本性,依顺人的情欲,就一定会出现争抢掠夺,一定会和违犯等级名分、扰乱礼义法度的行为合流,而最终趋向于暴乱。
    所以一定要有了师长和法度的教化、礼义的引导,然后人们才会从推辞谦让出发,遵守礼法,而最终趋向于安定太平。由此看来,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是人为的。
    所以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薰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治理好。
    人们没有师长和法度,就会偏邪险恶而不端正;没有礼义,就会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古代圣明的君王认为人的本性是邪恶的,认为人们是偏邪险恶而不端正、叛逆作乱而不守秩序的,因此给他们建立了礼义、制定了法度,用来强制整治人们的性情而端正他们,用来驯服感化人们的性情而引导他们。
    使他们都能从遵守秩序出发、合乎正确的道德原则。现在的人,能够被师长和法度所感化,积累文献经典方面的知识、遵行礼义的,就是君子;纵情任性、习惯于恣肆放荡而违反礼义的,就是小人。由此看来,那么人的本性是邪恶的就很明显了,他们那些善良的行为则是人为的。
    出处:出自战国时期赵国荀子的《性恶篇》
    荀子: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 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 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