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平庸

第1章


《中庸不平庸》
作者:段易良
申明:本书由TXT小说下载网网(Www.sjwx.info)自网络收集整理制作,仅供预览交流学习使用,版权归原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果喜欢,请支持订阅购买正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传统儒家的中庸哲学为基础,选取其中能够指导当代人为人处事的经典语句,加以现代化的解释,如“和而不流”、“强大在于坚持”、“家和万事兴”、“危险的越位”等,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励志意义。另外,本书还融入了作者本身的生活感悟,附加以恰当的历史人物故事,有感悟、有故事、有文采,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段易良,清华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于中原,游于荆楚,客居京华。曾在某市人事局任办公室主任,后入清华大学深造。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洞悉人情,洞察人性,是活的思想,是切身、合用、而又不乏超越的思想。
《中庸不平庸》 第一部分 中庸是至德
中庸之道至高无上
《论语》和《中庸》都记载了孔子对于中庸之道的评价:“中庸之为德至矣乎!民鲜久矣!”这也是目前所见到的《论语》中孔子对中庸的唯一论述。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位万世的师表、儒家的宗师孔夫子对中庸作出了如此之高、独一无二的评价呢?
儒家对历史的基本态度是厚古薄今,认为最好的时代是上古的尧舜禹时期,以及接下来的夏商西周三代。我们在第一章里提到,尧、舜、禹禅让的时候,他们对“下一届”的殷殷嘱咐,不外乎一个“中”字。朱熹说:“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尧、舜、禹是古代的圣明君主,是天下第一流的大圣人;禅让是将整个天下托付给别人,是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情。以天下第一流的大圣人,来做天下第一等的大事情,在授予和接受的历史性时刻,所叮咛告诫的,不过是保持中道,那么天下的道理,还有比中庸更大的吗?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至少有这样四层意思:一是中庸之道是儒学中最高的道理,儒家之学可以称作是中庸之学;二是中庸之道是世界所有哲学共同认可的理论,是人类智慧不约而同的一致见解;三是中庸之道是古代各种哲学中,对现代人而言最有意义的理论;四是中庸之道是各种理论中最适合用于指导实践的,把它当作生活准则可以无往而不利。
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最精华部分。为什么孔子只有一次直接提到中庸呢?历代的学者都认为,那是因为中庸的道理实在太高,必须把它放到实际生活的方方面面去理解,才能正确的把握,单是就中庸而讲中庸,落实不到实际上,会产生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负面效果。其实,通读《论语》,孔子所有的言论都贯穿着中庸的思想。例如,孔子说:“欲速则不达”,想要加快点速度吧,往往反而完不成进度;又比如,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从来没有听孔夫子讲过人性和天道之类的理论,原因就是这些理论距离现实太远,过多地讲这些东西容易让人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等等,这些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现,体现着中庸的思考方式。
中庸思想既包括极其高远的理想和对世界的根本性理解,这是中庸的哲学部分;也包含极其高明的人生智慧和对当下生活的体悟,这是中庸的实用部分。虽然我们关心的只是它实用的一面,哲学性的思想留给哲学家去研究,不过我们不能忘记,它的实用性是建立在高度发达的哲学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因而也就区别于一些教人投机取巧的小聪明,而是教人真正读懂人生的大智慧。
《中庸不平庸》 第一部分 全世界的共识
中庸之道是儒家先圣先贤的智慧结晶,也是最能代表中国思想的人生观,但不仅是儒家,也不仅在中国,中庸还得到世界上其他思想派别、其他文明的一致推崇,这在世界思想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佛祖释迦牟尼与孔子大致同时。在孔子提出中庸思想的时候,释迦牟尼也提出了“中道”思想。当时哲学界有一些比较时髦的问题如“世界有始无始”,“有边无边”,“身体与生命是一是二”,“如未死或不死”等等,有人拿这些问题问释迦,大抵皆答以“无记”(无记是佛教术语,中性的意思,或不下断定的意思,大致相当于“我不知道”)。为什么无记呢?因为释迦以为不必研究这些没有益处的问题,应当把精力放到实践上。佛教的精神,也是避免走向极端,主张破除对外物和内心的执着,以获得合适的“中”。例如,大家都知道佛教认为“万法皆空”,其实它也反对把什么东西都看作是空,既反对“有执”,又反对“空执”,所以当时佛教又自称为“中道教”。
西方哲学史上的最大宗师之一、古希腊的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同样主张中庸之道。他认为人类要获得幸福,生活必须有节制,因为中庸之道乃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而人生的幸福,并不来源于物质生活的快乐,而是袪除心灵中的忧虑和致力于知识的获得。这和儒家讲的“格物致知”、“修身养性”完全是同一个意思。可见,西方哲学不仅也讲中庸之道,就连达到中庸之道的方式,也和儒家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此外,中国的道家、伊斯兰教的《古兰经》、基督教的《圣经》、乃至印度的古典哲学也都无一例外地反对极端思维,都明示或者暗合“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可见,中庸不是儒家独有的思想,也不是中国文化的专利,而是全人类的共识。但是,也必须承认,只有儒家思想才最深刻、最全面地诠释了中庸之道的复杂内涵,也只有儒家思想把中庸当作自己的最高追求,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说儒家之学就是中庸之学。
《中庸不平庸》 第一部分 中庸有大用
说中庸之道至高无上的第三个理由,是中庸思想不仅适用于过去,而且适用于现代,甚至可以说,更加适用于现代。
在孔子的时代、释迦牟尼的时代、苏格拉底的时代,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的生活比较简单,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仅仅能够、或者还不能够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国君和贵族的生活也远远比不上后世的奢华。由于交通和通讯的不便,人们的社会交往圈子也非常之小,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极其有限,也没有现在那么多的社会问题。在这种生活状态中,中庸之道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作用,就像先进的武器只有在遇到强大的敌人的时候才能显示威力,绝顶的高手也只有在棋逢对手的时候才能尽情发挥。现代社会就不一样了,经济空前发达,社会关系也空前复杂,人们面临的最大问题已经不是如何维持自己的生存,而是怎样处理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怎样保持自己心灵的宁静和心态的平稳。充斥社会的浮躁、空虚和迷茫,急需要中庸之道的滋润和营养。
中庸之道不仅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也讲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社会,人对自然的过分掠夺和极端漠视已经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而且还将继续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只看到人的利益,这也是一种极端的思维方式。中庸之道强调人和天地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反对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只看现状、不看未来,只看自身、不看他人的片面的处世方式,主张多方兼顾,双赢共享,这正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苦口良药。
最后,中庸之道不是只停留在纸面上的夸夸其谈,而是必须贯彻到生活当中的实用之学。
古往今来的哲学理论可称得上是汗牛充栋,留下来的著作不知道有几百千万卷之多。探寻宇宙的本质,研究时间、空间的性质,争论什么才算是真正的存在等等,好不热闹。问题是,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晦涩难懂的著作,对你我这样平凡普通的小人物究竟有什么用呢?中庸之道则不然。它不进行没有边际的讨论,也不提出无法实现的理论,贴近生活,便于操作,是可以活学活用、急用先学的。
有的人生理论虽然也能够实用,却不近人情,要求过高。例如,有的要求人要一味忍让,不能对生活提出自己的要求,在别人侵害自己权益的时候听之任之,甚至主动去奉献个人的全部不求任何回报,以求得内心的平静;有的要求人们消灭一切欲望,整天参悟人生的道理,抛弃社会,抛弃家庭,以逃离人生的苦海。在中庸之道看来,这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是“死道”,而不是“生道”,彻底实行他们的理论,烦恼是没有了,可是社会也消失了。只有中庸,才能在“正常”的生活中使用,求得各方面的最佳结合点。
《中庸》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中,乃是天下的根本。中庸之道,是从根本中来,根植于天地之道,根植于人性本身,的确是至高无上的人间大道。
《中庸不平庸》 第一部分 魅力无法掩盖
魅力从哪来
三国时候,有一次北方的匈奴派使节到魏国来,要见曹操。曹操大概长得不是很高大,对自己的形象很不自信,恐怕被匈奴小看,于是找了一个叫做崔琰的装作自己接待来使。此人威武雄壮,曹操认为他可壮国威。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