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不平庸

第14章


齐威王很纳闷,问:“你是嫌礼物太少吗?”淳于髡回答说:“不敢。”齐威王又问:“那你笑什么?”淳于髡回答说:“今天我从东边过来的时候,看见有个人在田里祈祷丰收,地上摆放着一只猪蹄和一杯酒,向天祈祷说:‘老天保佑我!保佑我高地上打下的粮食装满仓笼,低田里打下的粮食装满大车;五谷丰登,发家致富。’现在我想起来他祈祷得到的那么多,可是只愿意献出一只猪蹄一杯酒,所以才忍不住大笑起来。”
齐威王一听,十分惭愧,赶紧重新置办礼物,增加到一千镒黄金,十对白璧,一百辆车子。淳于髡这才动身。赵王收到礼物,果然借给了淳于髡十万精兵和一千辆战车,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淳于髡提意见的方法,就是投其所好,迂回曲折,总之,一切以达到目的为准则。他根据齐威王的特点、爱好,从不直接指斥威王的过错,而是拿编出来的别人的幽默故事来说事,给本来十分严肃的君臣关系营造了轻松的气氛,上级当然乐于接受这样的意见。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事上以道,不可则止
中国古代,把下级对上级提意见叫“谏”,被视作文官的最高职责,所谓“武死战,文死谏”。但是这种“死谏”的观念,实在要不得。按照中庸之道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偏好,但决不存在完全拒斥一切意见的人,关键是看进谏的人能不能摸准上级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掌握提意见的方式。
孔子说:“臣事君以道,不可则止”,是说下级要按照原则的要求来为上级做事,在上级不合乎“道”的要求的时候,要去规劝、提醒,可是,如果上级一意孤行,坚持不听,也不要为了博个正直的名声而苦劝不已。“不可则止”,实在不行就算了。
即使有时上级觉得你的意见有道理,但是上级有上级的考虑,也许会出于人际关系、时间安排等因素拒绝你的提议,这时候就更要注意适可而止,否则就给上级留下不服从管理的恶劣印象,事情办不成,还损害了自身形象。
|Qī|衡量一个意见该不该提,该不该坚持,还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适不适合提出这样的意见。
|shu|春秋时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非常荒淫无道,甚至与两位大臣共同拥有一个情妇,政事都荒废了。大夫泄治劝谏,陈灵公不听,泄治一次又一次进谏,灵公大怒,把泄治给杀了。子贡问孔子说:“当年比干劝谏殷纣王而被纣王杀害,大家都把他称作仁人。泄治的行为,和比干一样,应该也算作是一个仁人了吧?”
|ωang|孔子回答:“不然。比干对于纣王,按照亲属关系来说,是纣王的近亲叔父,按照君臣关系来说,是纣王的重臣少师。他对于殷朝的江山社稷和历代先王的宗庙负有重大的责任,所以才以死相争,希望自己死后,纣王能够悔悟,重新振作起来,中兴殷朝。因此比干可以算作一个仁人。可是泄治呢?他对于陈灵公来说,职位只是一个小小的大夫,又没有血缘上的亲属关系,身在昏乱的朝廷做官,希冀得宠而不忍离去,还想以自己的区区之身,改变整个国家的荒淫腐朽,这不是异想天开吗?死而无益,真是白死了!”
孔子认为,在这种“世事不可为”的情况下,以疏远的小臣的地位强行进谏,实属不自量力,无济于事,有害于己,是典型的不会提意见。
“不可则止”,是出于现实的收益的考虑。如果这个意见提出来,上级肯定不会接受,那就失去了提意见的本来意义,可以不提。切不可因为一时的意气,或者非要在某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上争个是非,甚至单纯地为了表现自己的水平,而不顾现实地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意见,那样的结果,肯定是得不偿失。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居视其所亲
识人的诀窍
孔子是圣人,圣人也会犯错,《论语》当中就记载了孔子好几次自我检讨。有一次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以前别人说什么我就相信什么,现在发现这是错的。不但要听他怎么说,关键要看他怎么做。是我的子弟宰予让我明白这个道理。宰予大概是孔子最不喜欢的学生,言行不一,屡教不改,孔子对他很失望,所以说对人必须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识人,是一门大学问。孔子所说的,只是一个大致的原则,具体怎么操作,他并没有说。在另外一个地方,孔子说,要彻底了解一个人,应该“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意思是要看一个人的所作所为,了解他的来龙去脉和走过的道路,考察他的爱好和行为动机,这样才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这比“听其言而观其行”稍微详细了一点,可是还是过于抽像,不便实用。
战国时候魏文侯的丞相李克(也叫李悝),提出了五条识人的标准:“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平时,要看他所结交、亲近的都是些什么人;对于富人,要看他怎样处理自己的财富;对于做官的人,要看他提拔、帮助的是哪些人;在身陷困境的时候,要看他的所作所为,如何对待困境;对于穷人,要看他是否能保持气节,不取不义之财。
这五条标准就比较详细,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网上流传说曾经是网易管理层的面试题,姑且不论真假,只就识人的标准而言,的确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居视其所亲。人人都有伪装,人品不能写在脸上,要想直接看出一个人的贤愚善恶,很多情况下是不可能的。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具有同样品质、爱好、气质的人,会自然地走到一起。所以识人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他和什么人亲近。如果一个人的朋友都是一些正直、善良、上进的人,那么可想而知他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假如他周围的人都是些鸡鸣狗盗之徒,或者浮浪轻薄的无良子弟,那他十有八九也是此辈中人。
汉高祖刘邦晚年,打算废掉太子,另立赵王如意。太子的母亲吕后非常紧张,去找太子的老师张良出主意,张良告诉吕后,在商山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东园公唐秉、甪里先生周术、绮里季吴实和夏黄公崔广,号称商山四皓,如果能把他们聘请为太子的老师,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吕后依计而行,花了很大的工夫,果然把他们请来做了太子的老师。有一天,刘邦与太子一起饮宴,他见太子背后有四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问后才知是商山四皓,刘邦大吃一惊。原来在西汉建国之初,刘邦就曾经请过这四位出山,他们没有答应,现在太子居然能够把他们请来,与他们朝夕相处,可见太子的德行和威望,再加上我们前面提到过的叔孙通的直谏,于是就放弃了废立太子的想法。
一个人与什么人亲近,表示他潜意识里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以此来识人,是不会有很大误差的。
《中庸不平庸》 第三部分 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
富视其所与。富了之后,如何支配手中的财富,也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
把钱用在个人享受上,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只管自己舒服的,这是一种人;急人之难,有了能力就去帮助别人的,这也是一种人。
寻求刺激,吸毒嗑药,出入赌场,到处瞎折腾的,这是一种人;挣了钱就投资,开商铺,建工厂,千方百计追求升值的,这也是一种人。
钱多了捐出去,不给子孙留祸害的,这是一种人;有钱存起来,不显山不露水,数钱的时间比花钱的时间还长的,这也是一种人。
《福布斯》报道,2007年,中国身家超过10亿美元的富豪达到了66名,已经成了世界上亿万富翁最多的国家之一,仅次于美国。可是也是在2007年,《福布斯》取消了中国慈善榜,这也是福布斯为中国富豪排名8年来,取消的第一张榜单。取消中国慈善榜的原因,除了中国慈善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富豪捐款不愿意张扬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富豪乐于慈善的公益意识不强,对待财富的观念仍然比较保守,缺乏与其财富地位相应的责任感。中国慈善榜的取消,是中国富豪们的尴尬。
达视其所举。古代的“举”,主要是指推荐,向上级推荐人才。做了官,或者有了一定的权力,如果他所提拔、推荐的都是自己的私人,或者干脆是那些能够带来“实惠”的人,此人的品质也就不问可知了。同样,一个领导者的水平,从他的用人上也可以看得出来。能够团结一批能人,带领他们做出一番事业的,是真正高明的领导;|Qī|shu|ωang|妒贤嫉能,唯恐下属比自己水平高的人,一定是碌碌无为的平庸者。
魏文侯挑选丞相,有两个候选人:魏成和翟璜。文侯举棋不定,咨询李克,李克说:翟璜所举荐的吴起、西门豹、乐羊,后来都成了文侯的臣子;而魏成所举荐的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都成了文侯的老师。能做文侯臣子的,只能算是干练的官吏,而能做文侯老师的,则一定是德才兼备的大臣,所以魏成要比翟璜高明。
做上级的,有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义务。一个人掌了权,既不能知人,又不能善任,那他的水平是要被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的。
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不取
穷视其所为。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