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夜笛

第一百三十五章 试验田1


    李炳招招手,叫来几名侍卫,将还在告饶的三位官员拖了下去。
    既然和政事堂几位大佬已经说好,不再插手政务,元无极自然是将三人交给政事堂去审理。
    元无极脸色平静,倒是安慰了几位先生几句,问起学生的情况。
    说到学生,方湉和几位老师脸上有些自得。
    “从学堂建成起,一共招录了三十一位童子,虽然较富贵人家的子弟顽劣一些,但大多数童子还是学习认真,其中有四位童子,最是聪明,有一名叫圭广的年仅八岁,却是极为好学,区区三个月就通读完了《千字文》。”
    “三个月读完《千字文》?”
    元无极思量了一下,这要换到后世,妥妥的学霸啊。
    “他原来学过吗?”
    另一位叫王鑫的先生插话说:“我等也先是以为此子是官宦子弟,遭遇兵变才沦落至此,查问以后才知道,他祖上是南浦刘家的租户,因天灾未能交上租子被罚没为刘家的农奴,在刘氏农庄做工,生下他的父亲圭石。”
    “他的母亲邢氏一家也是刘家的农奴,两家相隔不远,算得青梅竹马,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两家父母去庄上向刘家庄主求婚,那刘家庄主却看上了邢氏,要纳她做暖脚的丫鬟。”
    “邢氏不愿意,与圭石两人趁着夜色逃出庄去,因为身份的原因,只得跑到秭归的深山成了流民,找了一处破窑洞生活了九年有余,靠着打猎为生,去年圭石拿着几张皮子在山口与人交易的时候听说刘家被剿灭,就带着妻儿加入到灾民的行列,过刘家庄的时候想去寻找父母亲人,不想遇到了一队官兵,吓得回转回来,跟着灾民一直流浪到了这里。”
    元无极叫将那四位表现优异的童子带了过来,看到圭广,却正是那位在学堂口自己抓住的童子。
    见到元无极,圭广很是紧张,将身影不停地往前面个子高一些的同窗身后躲闪,王先生一把将他拽了出来,拖到元无极跟前跪倒。
    “这些平民子弟,不懂得礼仪,还请王爷宽恕则个。”
    元无极叫圭广背诵一段《千字文》,圭广可能因为害怕,背的结结巴巴,元无极笑着指出了几个发音不准的地方,笑道:“我比你大不了几岁,你莫要紧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你们都要谨记,识得字,读会书,不是为了高人一等,而是要更好的从书本里学习到先哲的思想,懂得可为与不可为,更好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这次科举之后,太傅他们就让给本王读经了,这些日子一直为本王寻找伴读的童子,我与圭哥儿倒也有几分投缘,几位先生可否割爱,叫圭哥儿到王府来做伴读?”
    方湉与王鑫相互看了一眼,大喜道:“学而优则仕,圭广能入殿下法眼,自然是他的缘分,更能彰显我等的功劳,哪有不愿意的道理。”
    圭广听明白了这个和自己年龄相仿的贵公子就是蜀王殿下,要自己做他的伴读,也就是要去王府陪他读书,哭丧着脸哀求:“小子,小子还有个妹妹,才一岁多,小子舍不得和父母、妹妹分开……”
    方湉一听,气得脸都绿了,还是元无极知道他的心思,叫人拿来一袋米送给他,说:“我那里还有个大哥哥,住在王府外面,离得不远,你父母和妹妹可以住在他那里,你每日在王府学完课,就可以回去见到他们了。”
    圭广想了一想,抱起米袋,说道:“那我回家与爹爹商量一下!”
    一袋米约有三十多斤,圭广低矮瘦小,吃力的抱着米袋,抿着嘴思量了一会,忍着心痛给先生说:“小子能得贵人赏赐,是拜先生的教导,小子家中贫寒,无分寸束脩给先生,今日借花献佛,还请先生收下这袋米,权做束脩。”
    元无极好感大增,笑道:“本王对学堂先生,自有赏赐,我在学堂外看你与妹子分享一块馒头,想来家中断粮已经多日,这袋米你还是拿回去应付一下家中的困境,随后我派人过来接你一家去成都。”
    圭广这才兴奋地点头,抱着米袋往外面走去。
    毕竟气力不足,走了十几步就放下米袋歇息,元无极笑了笑,叫一位侍卫帮他将米搬了回去。
    谷雨时节下了一场雨,雨后天气慢慢转暖,夜风虽还带着几分凉意,却清新宜人,郫县县衙有十几柱高大的梧桐,正是梧桐花开时节,空气中弥漫着丝丝甜香,沁人心脾。
    崔缳柔无聊的坐在屋檐下的一张马扎上,远远地看着县衙外面的街道上行走的人群,狠狠朝门口的两个目不斜视的侍卫瞪了一眼,歪着头对旁边的公羊觅英说:“你去看看无极哥哥看完书了没有。”
    “郡主,第一炷香都还没燃尽呢!”
    “哎!”
    官庄的试验田中,贾溪带着十几个农科的学子赶着黄牛耕作,不时交代几句。
    靠着官庄的河面上几艘渔船,冒着雨在湖中打鱼,湖边停着一艘扁舟,一位钓叟,披着蓑衣独自垂钓。
    马上就要插秧了,趁着昨日刚下了一场雨,再将水田翻耕一遍,将地里的肥气均透,这样能更好的保证插下的秧苗的成活率。
    这里大概四十几亩的试验田,是元无极划出来交给农科试验的田地。
    科举加了农科,也就是说泥腿子也能和书生一样在朝为官?
    真是开了眼界了!
    靠着贾溪的名气和元无极保证农科的举子只能就任屯田官,竟然在政事堂通过了,只是农科举子不参与科举,只是在通过屯田司的考核就行。
    而屯田大使自然非贾溪莫属。
    这也使本来来蜀中探亲的贾溪不得不滞留在了蜀中,对于贾溪来说,这一段的日子也一直是他最想要的日子。
    怕是好为人师是人之天性。
    在接纳了各地选派来的十几个青年学子后,这些淳朴的学子很快就得到了贾溪的认可。
    这些从庄户里精选出来的青年们基本还都粗通文墨,并且较那些执拗的农人更多了一种创新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有时候贾溪甚至认为和这些小伙子们在一起比政事堂那帮勾心斗角的政客们在一起有意义的多,最起码对这十几亩的稻田他有十足的信心亩产比其他的田地最起码多收五、六斗不成问题。
    虽然达不到殿下描绘的亩产十几石,但十几斗已经是了不起的收成了。
    浓郁的泥土气息伴随着山涧中飘来的水雾将官庄上下密密的织就成一幅水墨画卷。
    真是叫人喜欢呀。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