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曾经被毁灭

第45章


不知过了多久,突然一声惊叫划破了夜空,聚族而居的原始人都被惊醒了。借着火塘微暗的亮光,他们发现一个同伴呆呆的坐着,瞪着一双惊恐万状的眼睛。人们关切地问他,为什么会这样呢?他向同伴讲述说:他睡着之后,来到了一片山林中,雾雾蒙蒙,百花娇艳,他正在与一只小鸟对话的时候,突然间一阵腥风吹来,丛林中窜出了一条很粗很粗的大蛇,张着血盆巨口,一下子将他吞进了肚子里,吓得他大叫一声,蛇不见了,却发现自己依然好好睡在山洞里。大家听他说完,也觉得十分奇怪,这是怎么回事?这时,一位即将被赶出部落的老年人,颤巍巍地说:这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刚才是你的魂魄(灵魂)离开了你的身体,到外面游玩去了,没想到遇见了一条大蛇。年轻人听完,似乎恍然大悟:噢!人是有灵魂的。
  过了几天。在一次集体狩猎时,梦见蛇的青年人被一头狂怒的野牛将锋利的犄角捅进了胸膛,一命呜呼了。大家给他举行了简单的葬礼,渐渐把他给忘掉了。又过了一些日子,一天早晨,人们发现一个人呆呆地坐在洞口外面的一块石头上,正神情恍惚地望着远处的山峦。当大家问他时,他神秘兮兮地告诉大家:昨晚他和那个被野牛捅死的人一起出去打猎了!大家听完又是一阵惊讶:他不是死了吗?早已被我们埋在土里,怎么能和你一起打猎呢?又有一位老人告诉大家:他晚上遇到的不是那个已经死去的人,而是死人的灵魂,这个灵魂一直和我们在一起。于是乎,大家又长了一个见识:人可以生生死死,但灵魂是永存的。
  经验和想象告诉人们,灵魂是人内在的生命,是一种虚态的存在,它没有形体(在早期的灵魂观念中,灵魂都是没有形体的,灵魂形体的出现是相当晚的事情,就中国而言,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才有灵魂形体的记载,后来的志怪小说中的灵魂大都显现出人形,这是不足信的,但这也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它的显现形式大多数以超感来感觉。
  人类早期的灵魂观念因为没有文字的记载,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只能从上古的墓葬中加以推测。例如,人们在中国山顶洞人的墓葬尸骨上发现了红色土壤,因而推测它与灵魂的观念有关。有些学者竟然推测说,因为人的血是红色的,它代表生命,故原始人在死人的身上撒上表示生命的红色,使死人的灵魂得以永生。此外,在原始人的葬式上也反映灵魂观念。例如,古代西班牙人在人死人葬时,一般都用大钉子将死者的头钉在棺木上,有人说这是为了防止灵魂出来害人。中国的大溪文化墓葬里,一般是将死人捆绑了以后再人葬,这也是基于害怕死人灵魂出来兴风作浪的想法。
  但是,毫不客气地说,以上这些研究都是推测,它距历史的真相究竟有多远呢?或许相近,或许相差十万八千里,谁知道呢?没有一个原始人会地下爬出来告诉大家真相,于是,谁的名气大,谁说的话就是真理。
  从时间上看,我们确切知道人死有灵的观念产生于距今7000年以前的原始农业时期,因为从这个时候才有了墓葬制度。那么,在这以前人们是否知道人还有一个灵魂呢?是怎么知道自己是有灵魂的呢?这是令全世界历史学家、宗教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头痛的问题,许多人写了许多文章,但都不能令大家满意,灵魂观念到底是怎么来的,成了横亘在人类心头几千年的疑问。
  人类早期的灵魂思想除了可考的墓葬以外,还大量反映在神话传说里。
  《圣经》记载说:"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上帝吹的这口气,不论从什么角度来理解都是灵魂,《圣经》的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有了灵魂之后,才是一个有意义的活人,否则他只是一堆肉,一种动物而已。这种思想在人类的早期神话里也是比较常见的。
  印度沿海穆里亚人的神话说,上古时期,大地一片狼藉,有两个幼小的孩子,神在他们背上捅了一下,从而把生命放到他们的身体里,神的指印至今留存。神把什么东西放进了人类始祖的躯体里呢?显然,那就是灵魂。
  印度中部科尔库人的神话里同样有神给人灵魂的细节,神话说,神在造好人以后,将生气吹进了他的身体里,并把生命赋予了他们。
  《弥勒奥义书》中有一段更加深奥的论述:"唯然,太初,般茶帕底独立。被无乐焉,唯独也。乃凝思虑其自我,而后嗣繁滋;皆唯有其自我而醒觉者也。然见其皆无生气,直立如柱,又不乐焉。遂自化如风而欲人,彼为一而末能人也,乃自分化为五气,所谓上气、下气、平气、元气、充固气是也。"大意说:"梵"无形无体,创造了世界,但他发现所创造的东西都无生气,呆呆的像木头。梵心里想:只有我进入他们的身体内,他们才能有生气。于是,将自身化为五气而入。这里讲的梵,对人而言就是构成生命的根本要素--灵魂。
  《摩奴法典》中也反映了同样的意思,创造世界的就是灵魂,"当他在安眠中休息对,具有活动本性的有形物体就停止活动,意识也不起作用……当这灵魂进入黑暗(人的身体内部),他长时间逗留在黑暗中,同感官联合在一起,但他并不完成他的职能,他离开了有形的躯体。当他被一层细分子包着,进入蔬菜和动物的种子时,他就和纤细的身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了一种新的有形的躯体。这样,这不朽者,由于交替地醒来又睡去,不断地使全部动的和不动的天地万物获得再生或使之毁灭。"
  阿拉伯的神话说,上帝使泥土形象有了生命,赋予它理想的灵魂。美洲印第安人、非洲土著人等神话里均有神创造人时赋予人们灵气一类的记载。
  人有灵魂的观念从上古产生以来就生生不息地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绵绵数千年里,人们从这个古朴的思想出发,将其不断的文学化、具体化、形象化,广泛影响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建筑等等。但灵魂的变化,除了内核与上古相一致以外,其他方面已经远离了上古的真意,许多臆造的东西被强行掺入其间,这就使灵魂的思想渐渐失去了本来面目。让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就一目了然了。
  《独异记》载:"大历中,将作大匠韩晋卿女,适尚衣奉御韦隐。隐奉使新罗(朝鲜),行及一程,枪然有失,因就寝,乃觉其妻在帐外,惊问之,答曰:"愍君涉海,志愿奔而随之。"人无知者,隐即诈左右曰:"欲纳一妾,将待枕席。"人无怪者。乃归,已二年,妻亦随至。隐乃启舅姑(公公、婆婆),首其罪,而室中宛存焉。及相近,翕然合体,其从隐者乃魂也。"
  《幽明录》载:"矩鹿有阿庞者,美容仪。同郡石氏有女,曾内睹阿,心悦之。阿见此女来诣阿。阿妻极妒,闻之,使婢缚之,送还石家,中路,遂化为烟气而灭。婢乃诣石家,说此事。石氏之父大惊曰:"我女都不出门,岂可毁谤如此?"阿妇自是常加意伺察。居一夜,方值女在斋中,乃自拘执,以诣石氏。石氏父见之,愕贻曰:"我适从内来,见女与母共作,可得在此?"即令婢仆,于内唤女出,向所缚者,奄然而灭焉。"
  《阅微草堂笔记》卷八记:"沧州牧王某,有爱女樱疾困。家人夜人书斋,忽见其对月独立花阴下,悚然而返。疑为狐魅托形,嗾犬扑之,倏然而灭。俄室中病者语:"倾梦至书斋看月,意殊爽适。不虞有猛虎突至,几不得免。至今犹悸汗。"知所见乃其生魂也。医才闻之,曰:"是形神已离,虽卢扁莫措也。"不久果卒。"
  像以上这类神魂的记载在中国古代的志怪小说中比比皆是,但给人的印象是,它太世俗化、经验化、模式化,所以我们只能将其视为灵魂观念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变形态,除了内核是真实的以外,其具体的描绘很可能不真实,或者变形极大。
  正因为灵魂的不可证性,使灵魂有无的问题成了千古之争,时至今日,许多人依然对此抱有怀疑的态度。自志怪小说兴起之后,灵魂观念的世俗化倾向使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蒙上了极大的虚伪性,反而降低了它的可信度,诸如形象、服饰、行为、语言等等都为人们正确理解灵魂的观念设下了障碍。
  对灵魂有无的限定,我们认为,灵魂不可能被人类的感知系统所感知,灵魂无形,故目不能视;灵魂无声,故耳不能听;灵魂无味,故鼻不能唤;灵魂无体,故手不能触。因此,灵魂这个概念决不是人类感知后的体验,从我们目前的思维来理解,灵魂观念只能来自于一连串严密的逻辑推理,这样就涉及一个问题:在几万年以前的原始人有如此的推理能力吗?宗教学家和历史学家告诉我们的灵魂起源过程不外是一种推论,根本不足信。那么灵魂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呢?
  在此,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原始人创造灵魂观念的真意,并不是要建立什么哲学或宗教的体系,而是为了一个更加明确的目的--解释人体的来源与构成,因此我们决不能把灵魂观念仅仅当成一个宗教的或哲学的概念来理解,它与人体的心。肝、肚、肺等名词具有同等的意义。人体的器官名词反映了人体的客观现实,那么灵魂这个词很可能也是人体器官或功能的直接描述,但它所反映的含义却不是我们现在所能准确把握的,正如我们无法把握中医藏象及气血、经络等名词一样。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