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列茨科夫元帅战争回忆录

第77章


读者在下文中可以看到,这种情况在极圈内地区作战期间起了特殊的作用。
  我从芬兰前线返回时,又一次来到各次战斗的地点,然后才走上归途。这时,我从芬军在自己的阵地准备作战的角度,观看了他们的坚固工事。我想象着,当时他们的军事长官能看到什么,能想到什么。
  1941年当芬兰人向我们宣战并夺占了奥洛涅茨地峡时,他们没有任何朝向苏联的坚固工事。而现在,一条拥有永备发射工事的完全现代化的阵地防线就展现在我眼前。为了建立并守住这样的防线,而不使国家经济受到破坏,就必须拥有可观的军事经济潜力。但是,芬兰恰恰没有这样的潜力。
  从战争爆发后的整整三年来,芬军就在这里建立有钢筋混凝土工事的防御地带。毫无疑问,建筑工程是在外国(当然主要是德国)援助下完成的。我研究芬军的防御,力求弄明白,他们到底指望什么。他们自己的军队不多,又没有足够的飞机、坦克和火炮。这样一个小国怎么挑得起即使从纯军事角度上看也显然不能胜任的担子呢?
  只是当德国调来一些新兵团时,芬兰才想从卡累利阿地峡冲向列宁格勒,从奥洛涅茨继续向东进。而这时芬兰战略家们才从芬兰湾到拉多加湖,从拉多加湖到奥涅加湖匆忙建立了坚固工事。在我第7 和第32集团军当面则建起了斯维里防御地带、斯维里―3 号水坝与波德波罗日耶的桥头堡、彼得罗扎沃茨克―维德利察防御以及沿波罗索泽罗湖、苏奥那尔维、萨尔米一线的防御地区。纵深三十公里的斯维里防御地带以及奥洛涅茨筑垒地域,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我翻阅了自己的作战日记,找到以下数据:我工程兵打扫战场时发现,这里每公里正面的防御工事密度:机枪和迫击炮发射点三十多个,步兵散兵坑七十个、土木质火力点十个、钢帽堡七个,在绵亘的步兵堑壕内还发现了圆形钢筋混凝土避弹所。在主要方向上构筑了近十处钢筋混凝土工事。防坦克障碍物都根据地形分散配置,构筑技巧之高令人惊叹。毫无疑问,芬兰人利用了他们在1939―1940年战局中所取得的经验。可是我认为,他们总应当清醒地想一想,等待他们的是什么。只有受盲目仇恨心理驱使而轻举妄动的人,才能卷入同伟大苏维埃国家开战的冒险行径。
  在北极地区
  并不总需要合围。射击与外交。还有需要考虑的问题。左面是山,右面是海。独一无二的计划。进攻之前。沿着冻土地带。从佩琴加到尼克利和基尔克内斯。
  南卡累利阿战役结束后,消灭北方德军的准备工作又重新开始了。方面军辅助指挥所急忙转移到坎达拉克沙。第7 集团军的一些兵团也调到该地。除我军的极圈内地区部队得到加强外,颇为重要的一点是,德军由于芬兰从我国领土上撤走了自己的军队而削弱了。现在,德军第20拉普兰集团军的南翼暴露了。于是,我们就可以拟定计划,不仅实施正面突击,而且还插入敌人后方,实施合围突击。
  我们不知道,德军指挥部面对新情况倒底会采取什么对策。但可以设想,敌人迟早将被迫从芬兰北部撤走自己的军队。为了不让敌人不受惩罚地逃走,方面军军事委员会9 月4 日提醒我军三个北方集团军司令员:敌人可能撤退,并要求他们使军队保持充分的战斗准备,以便根据方面军的特别命令立即转入进攻。
  我们的设想在一定程度上被证实了。9 月7 日,德军指挥部由于害怕苏军向其山地步兵第18军翼侧前出,开始将该军撤离乌赫塔方向。斯克维尔斯基将军刚把这一情况报告给方面军司令部,我立即下令追击敌人。然而,一天前,就已下令第19集团军把迂加集团的主力前调到德军第36军的后方。我军在进攻前早就作好了这次迂回的准备。他们周密研究了预定的行进路线,仔细考虑了铺设急造军路的各种问题,行军纵队的编成、行车的保障与警戒。为了使铺设急造军路的工作不致耽搁,每个纵队的先头都配有工兵。给各个先头步兵分队都发放了斧头、工兵锹、钢锯和钢钎。出发前,给所有战士都补助了应急储备食品,增加了子弹和手榴弹储备。因为在皮亚奥泽罗湖、奎托湖地区艰险的山林地内,在几乎完全没有道路而航空兵又忙于在别处作战的情况下,部队脱离了后方,其补给将成问题。
  第19集团军前进到一个高地。它通过难走的地形完成了将近一百公里的行军,9月12 日凌晨,出敌意外地深远迂回了敌军阵地,切断了交通线。集团军在北地段实施同时突破,而在南面辅助方向上实施迂回,从而使德军受到被围歼的威胁。法西斯德军由于害怕全部被围,便急忙放弃阵地,丢掉物资和装备,向芬兰北部撤退。我得知第19集团军已截断凯拉勒地区的道路后,便立即用直通电话将这一情况报告了第一副总参谋长A ・и・安东诺夫大将。他听完我的报告,又询问了一些细节后,对我说:“请听候指示。”我等待着消灭被围之敌的战斗命令。但是,到夜间,我收到的电报却说,无论如何不能同敌的退却部队打硬仗;不能由于深远迂回把自己的部队拖垮;消灭敌人主要靠沿敌退路配置好的火器。
  这是一个新方针,应当承认,我不太理解这个方针。因此,我给大本营打电话请求说明,为什么不采取进攻行动合围德军第36军。给我的答复大致如下:眼下最最重要的是保存力量,完成极圈内地区的首要任务,即解放佩琴加地区。北极地区对德国具有重要意义。那里有镍矿场,有海空军基地,活动在我海上交通线上的潜水艇和飞机都集中在那里。德国人并不打算从那里逃走。必须用武力赶走他们。追击敌第36军就要消耗预备队,没有预备队就不能在摩尔曼斯克方向发起战役。我又问道:“难道我不能使用现有的预备队吗?”答复是:“不能。大本营再也不给你任何兵力了。相反,还不排除在近期内从你那里抽部分兵力,调到西方向的可能性,而且,这里指的恰恰是眼下正在追击德军的第19和第26集团军的那些兵团。”
  这就是问题的军事方面。也无需再作进一步解释。我们必须把位于卡累利阿方面军中央地区的兵力为其他方面军保存下来,而我们自己则要考虑,如何把步兵第31军尽快从坎达拉克沙调往摩尔曼斯克,以便趁沿芬兰内地撤退的德军兵力赶来之前,解放北极地区。战略侦察查明,柏林不打算放弃在挪威北部的基地和芬兰北部的镍矿场。但是,看来问题还有其政治方面,大本营也许认为没有必要把这方面通报部队。两周以后,当从坎达拉克沙、乌赫塔和芬兰中部撤退的德军到达波的尼亚湾时,问题的政治方面自然就暴露出来了。整个这段时期,莫斯科一直就停战协定问题与赫尔辛基举行谈判,到9 月19日便签署了协定。
  在这样的条件下,德军调到芬兰境内对芬兰来说是十分危险的。赫尔辛基政府由于担心苏联政府指责芬兰不遵守协定以及由此而可能产生的后果,便不得不用武力赶走德军。这种情况就其历史意义而言是发人深思的。甚至在战争中往往也有这种情况,即政治解决问题比军事解决更重要、更有效。
  我国政府的方针是正确的。芬兰外交部长向德国大使声明,他们两国之间的关系已经中断,而且早在9 月初无线电台就向芬兰全国广播,德军在9 月15日以前撤出芬兰国土。由于不希望同自己原先的盟军打仗,芬兰武装力量统帅部便向德军第20山地集团军建议友好地解决问题。不久我们得知,德国人只同意把芬兰军事区的界线移到波的尼亚湾北岸。原来,在进攻苏联之前,德国与芬兰已经商定“控制范围的划分”,即从奥卢港往东划一条假设线,该线以北的一切军事行动都由德军负责。现在,这条线则由北纬65度大致移到北纬66度,尔后沿苏联国境延伸。这表明,拉普兰地区仍控制在德军手中。
  然而,9 月19日,芬兰承担了把仍然留在芬兰境内的德军驱逐出去或加以拘禁的义务。于是,我国政府所注意到的一些因素,这时就发挥了作用。9 月底,芬兰人曾想把德军逐出凯米、托尔尼奥等沿海城市,在10月第一周内他们做到了这一点。随后,他们向罗瓦涅米市发动了进攻。德军伦杜里奇上将指挥的第20山地集团军司令部设在该地。占领军烧光了罗瓦涅米市,才向佩特萨莫撤去,沿途大肆破坏。从前受官方宣传欺骗的许多芬兰人,现在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们擦亮了眼睛,开始帮助自己的军队驱逐德寇。到10月底,芬军已把德国部队分割成两部。一部撤至西北,扼守挪威边境附近的基利皮萨尔维地区;另一部在伊纳里湖旁占领阵地,掩护通往佩特萨莫的道路。11月,芬军缓慢向前推进,迫使伦杜里奇的部队撤退。为了肃清基利皮萨尔维地区的德军,芬兰人需要花整整六个月时间。但是,我们对此并不感到为难,因为这个遥远地区没有重要作用。重要得多的是,撤往佩特萨莫方向的德军与拉普兰地区北部的德军汇合起来。
  对芬兰人是不能指望他们会继续给予协助的,因为到12月初他们已开始把武装力量转入和平状态。消灭从佩特萨莫到伊纳里湖和基尔克内斯地域的德军集团,仍然是卡累利阿方面军的事。秋季及晚些时候出现的情况就是如此。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