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任务、责任、实践

第169章


这里指的家族成员甚至包括招赘进来的人。(杜邦公司在采用招赘办法上,甚至比日本人更为成功。虽然杜邦家族招赘进来的人,即同杜邦家女儿结婚的人,并不改用杜邦的姓氏。) 家族企业如果要使自己长久存在下去,最好仔细考虑一下 (而且要早一些) ,需要做些什么才能使得家族以外的人能够同“统治家族”一起生活和工作。
  其规则是相当简单的——杜邦公司和西门子公司在多年以前都已把这些规则制定出来。在家族成员中,只有那些从其本身的条件来看够得上担任高层管理职务的人才能留在企业中。在一个家族企业中的家族成员,不论他的职衔和级别如何,甚至也不论他担任什么工作,都拥有一种权威和权力的地位。他作为当权者的儿子、兄弟或姻兄弟,有一条通向最高层的内线。不论他的级别如何,他都属于高层管理。如果他不能以自己的品德和成就赢得作为高层管理成员所应有的尊敬,他就不应该在公司中工作。
  保罗堂兄弟也许的确应该受到家族的帮助。但是,如果他够不上高层管理的水准,他最好领一份干薪而不担任什么工作。他不在公司中工作,所费的只不过是一份干薪,如果让他在公司中工作;所花的代价就大了:对家族的尊重、吸引并保持能干人员的能力、有真才实学的人才的上升机会都会受到不利影响。
  一个缺乏才干但愿意认真工作的家族成员,也许还可以留在公司中工作。其他人虽然不大愿意,但还会同意他有权在公司中工作。如果一个家族成员不愿意认真工作,那么无论他多么能干,都不能让他留在家族企业中。他会败坏士气并使得人们怨恨不满。
  皮埃尔·杜邦于1920年重建杜邦公司并使它成为一个真正庞大而成功的企业时就认识到,必须对高层管理中不属于创业家族的专业人员给予报酬和激励,使他们感到是“自己人”。皮埃尔·杜邦不顾其家族中其他成员的激烈反对,在美国企业界中首创了优先认购股票制度。他坚决认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制度,第一流的非创业家族成员的人就会感到受了歧视。事实证明他的这种看法是正确的。其重要性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地位。
  即使家族公司在超过一定规模后能成功地吸引专业管理人员,也不一定能够使自己长久存在下去。家族的企业家精神可能会逐渐削弱。罗思柴尔德家族维持其旺盛的企业家精神近两百年,比历史上任何一个企业的或非企业的朝代都来得长。但是,随着罗思柴尔德家族公司的成长和繁荣,家族成员的独立性日益加大。家族成员,特别是真正能干的成员中愿意献身于家族公司并为之艰苦工作的人愈来愈少。这个家族公司最终成为一个完全由专业人员管理的企业。家族成员中可能还有人留在企业中工作,但那已是一种例外,而不是一种常规了。众所周知,罗思柴尔德家族在各地都以与皇族争胜而闻名。但是,即使是罗思柴尔德银行,目前也有非罗思柴尔德家族的合伙者了。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家族企业就不再是“家族企业”了。
  因此,要经营一个成功的家族企业,必须早为筹划,当企业成功时就要改变企业的家族性质。一个家族企业通常在两代之内,并在发展到中等规模时,创业家族就会成为这个企业的受益人而不是老板。如果能象皮埃尔·杜邦在三十年代早期那样很好地进行筹划,那么家族中的最能干和认真工作的成员仍可把公司中的职业作为自己的一种挑战。至于其他家族成员,应该及早成为企业管理当局以外的投资者。
  
第五十九章 多国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重大的社会创新——考验的时期还在前头——怎样来解释多国公司呢?——不是美国的发明——不限于大企业——不限于制造业——不是对贸易保护主义做出的反应——共同的世界市场的出现——各种新的需求——从‘多国公司’到‘跨国公司’——经济和国家主权的分离——“多文化公司”——把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多样性结合起来进行统一管理——内部的各种力量——必须制定整个企业的以及其中各个部分的战略——集中统一的必要——各种高层管理班子——系统管理的必要——分公司的经济——他在公司中的地位——每个人都需要一个家——如何确定经理人员的待遇——多国公司及其环境——多国公司在东道国中的地位——多国公司在母国中的地位——这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多国公司与发展中国家——“进口代替品”的蠢事——完全由母公司拥有的子公司——加拿大的例子——多国公司的成功所带来的问题——石油开采权——未来的多国公司
  
  多国公司把企业的多角性和复杂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企业战略和企业结构和企业行为方面对高层管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
  多国公司是第三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的杰出的社会创新。除此以外,这一时期别无其它社会创新和社会想象。多国公司是在一个被民族主义狂热搞得四分五裂的世界中最先出现的非民族主义的机构,是在一个政治纷争的世界中出现的团结的工具。这使得多国公司的重要性超过了它作为一个企业机构所提供的服务。但这也使得多国公司成为一个困难而充满问题的机构。实际上,对于多国公司来说,考验的时期还在前头。如果它不能解决它作为在一个民族主义的世界中的多国机构而产生的各种内外矛盾,它就不可能兴旺发达。因为,多国公司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时期的最重大事件——经济和国家主权的分离——的原因和结果,同时也是其标志。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多国公共服务机构。已经有了一些“国际机构”,但它们绝大多数是协调、制定规则或从事研究的机构,而不是从事行动和执行的。唯一能够自己从事行动而不是政府代理人的真正的多国公共服务机构是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后者特别是在1971年特别提款权被引进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关键通货”以后)。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当然都反映了独立于政治主权的世界经济这同一现实。而多国公司的兴起也是以这一现实为依据的。
  然而,正好像经济一样,生态问题也正处于同国家主权相分离的过程之中。目前迫切需要一些能够自己从事行动而不必顾及国家疆界的真正的跨国环境组织。“污染”同生产比较起来(但事实上也是同生产密切相关的)可能还只是一种局部现象。但是,环境问题正好像经济一样,正处于成为世界性的过程之中。在涉及海洋和海底、空气资源和气候、土壤和原料资源等问题时,“国家主权”(即使是最强大和领土最广阔的国家的国家主权)日益被看成是一种限制条件而不是有效行动的执行者。因此,多国公司可能成为未来的多国公共服务机构的典型和先驱一一正好像从国内来说,企业的管理目前可被看作是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的典型和先驱。而且,可以预言,未来的多国公共服务机构,将会碰到目前的多国公司碰到的所有问题和困难,不论是内部的,还是同各种政治主权即民族国家、其政府、文化、价值观之间相互关系方面的。
  本章只讨论多国企业,而且只用多国企业作为例子和说明——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只有多国性的企业。但是,当多国公共服务机构出现时,这里所讲的一切也应该是能适用于它的。    如果说多国主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富戏剧性的经济发展,那么它也是被人了解得最少的。有关多国公司的神话很多。一般人都认为多国公司是完全新的并且的确是没有先例的。其实它也是一种旧趋势的复活。十九世纪就有很多多国公司。而且对于多国公司的恐惧也不是什么新东西。最明确的反对“美国人接管”的呼声可以见之于1900年英国的书籍和杂志论文中。
  不论在美国还是在欧洲,十九世纪的重大科学技术发明几乎立即导致多国公司的出现,即在许多国家产销商品的公司。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德国西门子公司就是这种情况。在其德国母公司成立后,英国和俄国的子公司几乎立即就跟着成立了,而且这些子公司的发展多年来几乎超过了其母公司。麦考密克收割机公司及其竞争对手英国的福勒收割脱粒机公司也是在十九世纪时多国他的。胜家缝纫机公司和雷明顿打字机公司也是在获得最初的专利权以后不久就多国化了。在二十世纪初,当瑞士的化学和制药公司多国化时,这种趋势更加快了。菲亚特公司和福特汽车公司都是在建立了以后不多几年就在国外建立子公司的。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时,尤尼莱佛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这样的目前多国企业的原型就建立起来了。
  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兴起的多国公司的浪潮在很大程度上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那种趋势的复活,而并不是一种完全新的发展。它代表着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的经济活力和成长能力的复甦。即使从形式上看,目前的多国公司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发展也极为相似:一家母公司连同一些完全归它拥有的在其它国家中的子公司和分公司。尤尼莱佛公司和荷兰皇家壳牌公司是两家由英国和荷兰合资的公司,在两个国家中有母公司和高层管理及其总部。这种公司比起不久以前的新的多国公司来,在结构上更象真正的多国公司。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