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天骄

第二百九十七章 靠得住


    赵贵指挥着山东军的两万步卒,在韩陵北侧据守营垒,他看着远处的西魏军在上午阳光的照耀下,甲叶反射出的金色璀璨海洋一般的光晕,有点眼晕。
    “咴儿~咴儿~”
    喘了口气,赵贵一屁股坐在了属下给他搬来的胡床上。
    此处地势还算高,居高临下便于防守,且能观察到北侧战场方方面面的情况,是个不错的观战地点。
    但是,之所以说但是,就是当赵贵看到了西魏军的主攻方向时,马上就从胡床上弹了起来。
    我怎么这么倒霉呢?
    西魏两个卫铺在了北边,一个半卫在中间,一个卫和府兵在南边,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朝着赵贵碾压过来。
    “快去请大将军!快点!”
    赵贵慌了神,连忙叫亲卫去寻求宇文泰的指导。
    不多时,宇文泰便从高欢的指挥处骑马到了山东军的营垒,他看着远处的西魏军,面色也很不好看。
    金吾卫、千牛卫,状态最好的两个卫朝着北边来了。
    打心眼里说,宇文泰是不愿意给高欢出死力的,保存自己的部曲才是第一要务,可人家都冲自己来了,宇文泰也没办法,他吩咐道:“赵贵,你去最北侧的三座营垒坐镇,李虎、李弼分别镇守中间和南边的营垒。骑兵的话,于谨统领轻骑,达奚武统领甲骑,继续休整待命。”
    安排妥当,宇文泰便匆匆返回东魏军的指挥处,他的眼里不仅是自家这两万步卒,一万骑卒,他还要看整个战场的大局。
    战场上,如果从西魏军的角度来看,最显眼的无疑是在南侧的高敖曹。
    高敖曹心高气傲,一向轻视敌人,他命令手下竖起华丽高大的骠骑大将军旌旗和伞盖,以显示自己的威风。
    然而元冠受并没有打算进攻南侧,他把进攻重点放在了北侧宇文泰的山东军身上。
    东魏并非铁板一块,这一点元冠受始终牢牢记得。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高欢肯定是存了心思,不会卖力支援宇文泰的,先把山东军打疼了,宇文泰只要看到巨大的伤亡,就算他不动摇,他麾下的将领也会动摇的。
    因为高欢没有退路,他不在河北决战,基业就全丢光了,对于高欢这种枭雄来说,投降是绝对不可能的,打到底裤输光他都不可能低头投降。
    而宇文泰是有退路的,不论是浮海远遁辽东朝鲜,还是南下投奔南梁,亦或是原地割据和投降,宇文泰都有很多的选择。
    双方的阵型由北至南,或者说把战场横过来由高欢、宇文泰的视角看,分布如下。
    西魏:郦道元(一万五监门卫、三万余府兵)、元冠受(一万五虎贲卫、羽林卫一万步卒)、李苗(三万金吾卫、千牛卫)
    东魏:高敖曹侯景(两万步卒)、高欢宇文泰(三万步卒)、赵贵李虎李弼(两万山东军步卒)
    东魏的五万多骑军还在韩陵后方修整,正面战场东魏步卒处于劣势兵力,然而元冠受如此搏命的打法,还是让高欢嗅到了一丝危险的气息。
    他凭什么这么敢啊?不怕我让骑军步行进战反冲锋吗?
    汗水从兜鍪流到了脖颈上,被风一吹,凉飕飕的,不仅是高欢,陈元康看着渐渐接近的两军,也陷入了沉思。
    陈元康默念着,让我想想,让我想想到底还有哪里没算到。
    如果是彭乐的五千羽林卫轻骑不惜马力地昼夜兼程追了上来,有可能捅了韩陵后方骑军的屁股,但彭乐的骑军人数太少,并不是什么胜负手。
    等等,莫非陈庆之没走井陉,而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从河东顺着黄河乘船来了?
    也不是,战场上没有出现那么多的士兵和陈庆之的帅旗,有没有可能是伪装在府兵的阵容里了?如果是那样的话,高敖曹和侯景可能有危险。
    高敖曹和侯景的当面有四万五千人之多,而他们只有两万步卒,在之前的预判里,当面的大部分都是府兵,依靠地形和营垒可以抵挡得住。
    但如果这个假设一开始就是不成立的,白袍卫隐藏在了府兵的军阵里,那么当面就是三万长安禁军加上一万五千府兵,概念完全不一样,之前临时调拨的预备队就分配错了方向了。
    “丞相。”
    陈元康想了片刻,还是决定将自己的推测告知高欢。
    高欢听罢,眉头紧锁。
    在这种二十多万人的战斗里,战阵纵横十余里,他手里当然还有预备队,但选择的方向一旦错了,很有可能导致决战的彻底失败。
    “中间慕容绍宗统帅的士卒往南靠一下,通知侯景先去派部队背营列阵试探一下敌人的强度。”
    “是,丞相。”
    宇文泰欲言又止,陈元康的推测不无道理,然而预备队一旦向南靠拢,北面他的山东军就会面临着无法得到及时支援的问题。
    这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北面的山东军兵力比对面西魏的两个卫少了一半,而且自家事自家知,自己手下的战斗力到底行不行,或者说在这种规模的大战里能发挥出来多少,宇文泰并没有抱有很乐观的期待。
    宇文泰的部队都是没参加过邙山之战的,其全部士卒的战争经验基本都是讨平刑杲叛乱,讨平第二次叛乱,东征军内讧,跟尔朱天光打,跟侯莫陈悦打。
    这也是为什么赵贵面对西魏的攻势,还没到眼前就有些腿软的原因,山东军从来没有参与过人数超过五万的战斗。
    而在冷兵器时代,一万,三万,五万,十万,二十万,都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对于将领的指挥能力和军队的组织度都是一种极大地考验。
    听了宇文泰的担忧,高欢安慰道:“无妨,我军营垒坚固,战场接敌之处并不算宽,也不是全部兵力都能投入战斗,总有个调拨轮换的时间,敌人也不能一口气冲进营垒是不是?”
    宇文泰想了想,好像自己的担忧也有些过分了,毕竟两万步卒呢,靠着营垒,敌人的人数优势不能一下子发挥出来的。
    问题是,东魏的营垒真的靠得住吗?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