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8大奇案

第96章


  一开始,排里的官兵们对他们的“大学生排长”爱搭不理。也难怪,军人都是一介武夫,唯孔武之辈是从。但久而久之,他们发现迈克很有些领导才能,而且毅力超强。唯一的问题,“你很难和他坐下来进行一般常人式的交谈。他好像总是在思考着什么,总是在分析着你所说的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1969年2月21日,越南春节,迈克·彼得逊和他的士兵们带着玩具糖果等物到附近村庄发放给过节的孩子们。
  2月22日晚,水陆两用车辆排的驻地突然遭到北越部队的攻击。当迈克·彼得逊从惊慌失措的哨兵递过来的夜光望远镜中看见敌方密麻麻的一大片时,脑子里顿时出现了空白。当时,士兵们已经各就各位,单等着指挥官下达命令,但他们的少尉排长却呆若木鸡,一言不发。
  等士兵们明白过来迈克确实是不对了,就有人喊道:“文特斯,抡他一巴掌!”
  文特斯是离迈克最近的士兵,他果然跳将起来,左右开弓,扇了排长两个大耳刮子。接下来发生的一切就仿佛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情景:迈克·彼得逊从幻觉回到现实,他开始大声地问问题,大声地下命令,大声地对着话筒嚷嚷,要求司令部派增援部队,派轰炸机群……
死亡陷阱(10)
  然而,增援部队没有来,轰炸机群也没有来。经过数小时恶战,水陆两用车辆排打光了他们几乎所有的弹药,在敌方仍然猛烈的攻势下,被迫从前沿战壕退入后面的地下掩体。这时,迈克·彼得逊只剩下了最后一颗手榴弹,一颗为他自己准备的手榴弹。其间的某一刻,他觉得北越部队真的已经攻占了他们阵地,他都听得见带越南口音的英语喊话。手榴弹的引信环一直就套在迈克的右手小指上,此时,他猛地一拉,心里默默地念了一句大意为“与阵地共存亡”的豪言壮语。但是,手榴弹滚落在他的脚下,却没有爆炸。原来由于质量问题,引信在拉开手柄上的盖子之前,自己先断了。
  多年后,迈克·彼得逊每每跟人讲起他这段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经历时,总不忘补充一句:“我从新兵训练到战场上的真枪实弹,用过的手榴弹不止一百,但唯有这一颗有质量问题。”进而总结道:“死生由命,我命不该亡。”
  更幸运的是,敌方的那一次攻击竟是他们的最后一次攻击。天刚破晓,北越部队便鸣金收兵,全然没有要占领阵地、留下来不走的企图。
  迈克·彼得逊们事后才知道,那天夜里,北越发起了他们酝酿已久的多兵团“新春攻势”,同时进攻南北边境线上的所有美军驻地,致使美军各部首尾难顾,伤亡惨重。
  相比之下,由于迈克·彼得逊少尉的指挥有方(他在整个阻击过程中强调保存自己),水陆两用车辆排的30多人中只有二死二伤,算是损失较轻的了。
  那场残酷的夜战为迈克·彼得逊赢得了一枚“作战英勇银星勋章”,并给他留下了一个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无线电报务员死在跟前的恐怖记忆,和一颗有“质量问题”的手榴弹。那颗手榴弹后来就一直放在了迈克·彼得逊的书桌上,直到本案发生后,被警方当作可能的物证搜走。
  离开越南后,迈克·彼得逊的部队换防日本,帕迪霞也从欧洲过来和丈夫团圆。一日,夫妻俩邀请迈克的朋友巴维列中士吃晚饭,饭后由迈克开车送中士回家。
  途中,迈克的车与一辆卡车相撞,巴维列中士当场死亡。闻声而至的警察和急救人员花了30多分钟,才将血肉模糊、神志不清的迈克从挤扁的小轿车中“拔”出来。虽然好歹保住了性命,却从此留下了终身的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也从此结束了彼得逊少尉的军旅生涯。
  帕迪霞在德国法兰克福的莱因·梅美国空军基地小学找到一份教职,迈克·彼得逊先跟着妻子去了西德,1972年秋天,又以荣誉残废军人的身份重返公爵大学,在法学院念研究生。夫妻俩聚少离多,直到1974年12月13日,大儿子克雷顿·彼得逊出生,一家人才在德国定居下来。1976年3月14日,彼得逊家的第二个儿子泰德也来到这个世界上。
  同年,彼得逊全家回美国探亲时,带两个儿子到教堂受了洗。孩子们的教父是彼得逊先生在公爵大学的英国文学教授理查德·亚当斯博士,克雷顿的教母叫丽诗·摩克,泰德的教母叫佩特·芬,她们都是彼得逊夫人帕迪霞在西德教书时的好友和同事。丽诗·摩克也是后来彼得逊家的一对养女拉特利姐妹的母亲。不过那时候,她还没有结婚。
  彼得逊夫妇是看着丽诗·摩克从恋爱,到结婚,到做母亲的。
  1978年,莱因·梅空军基地来了一位得克萨斯籍的新型飞机驾驶员乔治·拉特利上尉,没多久,丽诗·摩克就开始在乔治的宿舍里过夜了。1980年5月初,法兰克福春暖花开的日子,丽诗·摩克嫁给了乔治·拉特利。丽诗时年40岁,第一次结婚。乔治比他的新娘小7岁,却是第二次结婚。帕迪霞·彼得逊做了他们婚礼上的伴娘。一年后的冬天,丽诗生下了拉特利家的大女儿玛格丽特。
  又过了一年,1983年,这两个很要好的家庭接连发生了几件大事,而且有喜有悲,越来越大。
  1月,拉特利夫妇的二女儿玛莎出世,那时玛格丽特刚满1周岁。
  7月,迈克·彼得逊的第一部小说《不朽的长龙》出版。尽管迈克一直的心愿是想写下他亲身经历的战争,但他第一本书的故事却是发生在19世纪法国殖民下的越南——一个越南的富贾之家和一个在越南权倾一方的法国家族历时三代人的友谊、争斗、仇恨和最后的两败俱伤,当然,其中也穿插了缠绵悱恻的异族爱情。
  迈克·彼得逊将这本527页的平装版献给了他的妻子帕迪霞和他们的儿子,9岁的克雷顿和7岁的泰德。除了彼得逊夫妇外,只有丽诗和乔治·拉特利最清楚,这么些年来,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迈克是如何地废寝忘食,为了帮助丈夫实现他的理想,帕迪霞又是如何地含辛茹苦。迈克·彼得逊自从退伍后就没有工作,一家四口只靠帕迪霞当老师的工资和迈克的残废军人津贴度日。帕迪霞不仅要挣钱养家,还必须操持家务,还必须在迈克写作时强迫孩子们在狭小的公寓套房里保持安静,还必须在迈克苦思而仍不得其要领时忍受他的坏脾气。
  但不管怎么样,迈克·彼得逊的第一本书就像一个难产的婴儿,历经千辛万苦,终于问世。拉特利夫妇和彼得逊夫妇同样地兴奋,同样地喜悦,同样地捧着书爱不释手,也同样地熬着灯直读到天亮。
  10月,乔治·拉特利上尉被派执行一项“秘密任务”。他经常执行这样的任务,从莱因·梅空军基地驾机出发,在这个世界的不知什么地方转上一圈,几天后又回到莱因·梅。丽诗·拉特利早就习惯了。但在这次出发之前,丽诗的心里有一点不踏实。另一名飞行员布鲁斯·勃尔能上尉——他和妻子艾梅贝丝也是。
死亡陷阱(11)
  拉特利夫妇和彼得逊夫妇的好朋友——本来是要和乔治一起执行任务的,但怀孕的艾梅贝丝突然因出现异常而被送进医院,勃尔能上尉的航程便被取消了。
  离开莱因·梅的前一个晚上,据说乔治·拉特利和一位名叫肯特·克勒恩的上尉飞行员住进了一家空军招待所的最豪华舒适的房间。根据不成文的规定,为了保证足够的睡眠,这些高级套房总是留给执行特殊任务的飞行员们,连高军衔的长官也不可动用。肯特·克勒恩上尉因为第二天黎明就得出发,所以先睡下了。在他上床之前,肯特看见乔治从冰箱里取了一罐啤酒,然后坐在沙发上给一位朋友冉迪·杜兰写信。
  肯特·克勒恩上尉起床时天还没亮。借着卫生间透出的灯光,他看见乔治在床上翻来滚去,好像正在做着什么噩梦。等肯特漱洗完毕从卫生间出来时,乔治已经安静下来,而且是太安静了,肯特看不见乔治开始发福的肚子在毯子下面随着呼吸一起一伏。通常,乔治的呼吸是很有些动静的。肯特试图替乔治把脉,但他什么也没摸到。
  后来,有人怀疑乔治·拉特利死于心脏病发作,也有人怀疑是酒精或食物中毒,但验尸的结果否定了所有这些猜测。在拉特利夫人丽诗收到的军方死亡证书上,死亡地点:不详,死亡原因:不详。
  丽诗·拉特利带着一双年幼的女儿苦撑了两年,于1985年11月25日去世。据迈克·彼得逊在拉特利姐妹懂事后对她们的说法,她们的母亲在丈夫逝世后忧伤过度,抑郁而死。
  丽诗·拉特利在遗嘱中将她和乔治的两个女儿留给了彼得逊夫妇。
  第二年6月,迈克·彼得逊带领全家六口回到美国,在他熟悉的杜尔罕市公爵大学附近租了一栋房子安顿下来。同一条街上隔了几道门,住着弗莱德和卡瑟琳·艾瓦特夫妇,他们的女儿凯特琳与拉特利姐妹年龄相仿,三个小女孩儿很快就玩到了一起,也带动着两家人相互走动起来。
  这时,迈克·彼得逊从驻防日本时就开始动笔的越战小说《战争时刻》已完成初稿,他此番回国就是为了物色一位出版界的经纪人。迈克花了两年的时间了解行情,与各色人等接触、协商。挑定之后,又花了两年的时间按照经纪人的意思对作品润色、修改,甚至设计出新的人物和情节,将某些章节推倒重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