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夜千羽

第85章


收拾停当之后,周生让寺院里的僧人找来几百双筷子,叫他的书童用绳子把筷子绑起来,渐渐的,一张由筷子编成的软梯,初具雏形。等这张梯子最后完工的时候,周生对众人说:
  
  “现在,我就要登上此梯,将碧空中的皓月摘下,请各位暂且退避,稍后,听见我的呼声,各位即可来观!”
  
  众人将信将疑地退出去,房门吱呀一声在他们身后关上了,关得紧紧的,没有一丝缝隙,想偷窥都偷窥不了。
  
  几个旅人闲步中庭,一边说着闲话,一边等周生叫他们。天空中开始还月朗星稀,过了一会儿,只觉天昏地暗,除了勉强可见点点星光以外,周围的景物仿佛都陷入了黑漆漆的墨水里,连对面都看不见人。众人以为是云彩遮挡了月亮的光辉,抬头仰望,连一丝云彩也没有。正疑惑中,忽听得周生喊道:
  
  “我回来了!”
  
  众人心头一喜,争先恐后地推开房门。只见周生笑吟吟地望着他们,黑暗之中,只有他那洁白的牙齿在闪闪发光:
  
  “月亮现在就在我怀中,众位请看!”
  
  说罢,他抬起袖子,小心翼翼地掀起衣襟,众人探头过去,果不其然,周生的怀中露出寸许金黄色的月亮来,那一抔的清辉,恍若可以轻易用手掬起,刚才还黑漆漆的屋子,马上盛满了一室的光华,大家只觉得仿佛浸身于冰冷的雪水当中,寒意从四肢百骸侵入骨髓,不由得都激灵灵打了个冷战。
  
  
  周生道:“呵呵!各位方才还不相信,现在如何?”
  
  奇寒刻骨,有几个人眉目上面都挂了霜,脸色发灰,呼吸之间,口鼻周围可见浓重的白雾,身子不由自主地哆嗦着。
  
  众人颤抖着,上牙不停地叩着下牙,发出得得的响声,道:“我们……我们……信了,果然是……神乎其技啊!”
  
  几个方才还对周生表示怀疑的人纷纷向他致歉,并且请求他把月华收回去。
  
  “这又有何难?”周生道。
  
  他叫众人到外面等一会儿,关门闭户,自己一人留在屋内。
  
  刚出门的时候,天色仍很昏晦,过了有一顿饭的功夫,中天大亮,月亮又复了位。大伙儿知道,周生又踩着绳梯,把月亮送回去了。
  
  辛弃疾有词云: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
  
  以前读过一首小诗,其中有这样的一句:
  
  中秋的月啊,象一枚铜板,在游子的手中攥了千年!
  
  当时觉得这个意象很特别,却原来,我们现在所知体积是地球四十九分之一的月亮,在古人心中,真的如镜如盘,可以从天穹中摘取,揣入怀中,乘风凌虚,带回家中。
  
  中秋夜,思念夜,当周生将那一枚圆月袖入怀中的时候,普天之下,有多少望月怀远的人,目光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空茫啊!
  
  所以,它还是挂在空中比较好!
  
  
 
作者:林素微 回复日期:2009-08-03 16:01:25    
  古代的术士取月,如探囊取物一般容易,类似的故事还有好多。这个,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原文:
  唐太和中,有周生者,庐于洞庭山,时以道术济吴楚,人多敬之。后将抵洛谷之间,途次广陵,舍佛寺中,会有三四客皆来。时方中秋,其夕霁月澄莹,且吟且望。有说开元时明皇帝游月宫事,因相与叹曰:“吾辈尘人,固不得至其所矣,奈何?”周生笑曰:“某常学于师,亦得焉,且能挈月至之怀袂,子信乎?”或患其妄,或喜其奇,生曰:“吾不为明,则妄矣。”因命虚一室,翳四垣,不使有纤隙。又命以箸数百,呼其僮,绳而架之。且告客曰:“我将梯此取月去,闻呼可来观。”乃闭户久之,数客步庭中,且伺焉。忽觉天地曛晦,仰而视之,即又无纤云。俄闻生呼曰:“某至矣。”因开其室,生曰:“月在某衣中耳,请客观焉。”因以举之。其衣中出月寸许,忽一室尽明,寒逼肌骨。生曰:“子不信我,今信乎?”客再拜谢之,愿收其光。因又闭户,其外尚昏晦。食顷方如初。(出《宣室志》)
54永爱
  
  永昌十三年,《搜神记》的作者干宝泛舟于海上,途中经过一个梦幻一般的岛屿。
  
  岛上青山巍巍,流水潺潺,山谷深幽,树木挺秀。干宝一见倾心,于是弃舟登岸,爬至峰顶。走着走着,偶遇一园,匾额上写着“聚仙园”三个大字。进得园中,迎面是一个玲珑的小亭,号曰:别仙亭。
  
  凭着一个文人的敏感与直觉,他嗅到了一丝传奇的讯息,正好对面走来几个樵夫,干宝招呼这几个人在石头上歇息,顺便,也向他们打听这个园子的来历,从这些人的口中,他得知了一段哀婉缠绵的往事……
  
  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
  
  那时候,聚仙园还不叫聚仙园,而别仙亭,也仅仅是一个寻常的亭子而已。
  
  有一个姓沈的书生,名叫休文,多年以来,独居于此处。
  
  沈生同当时的大多数书生一样,雅好诗词,而且,闲时也会写上两句,住在这么个幽静的地方,就是为了避开人世的喧嚣,一心一意地攻读圣贤之书。
  
  一日,雨疏风起。
  
  傍晚的风,薄脆,微凉,驱走了白天的燠热。而雨丝,却是缠绵妥帖的,从淡白的天空中,一根一根地扯下来,仿佛晶亮的丝线,接天连地,无有已时。
  
  沈生敞开窗户,一任满窗的风雨,扑入襟怀,便连心意,也是微凉的了。此时此刻,他什么也不想做,只愿伫立在窗前,闭上眼睛,听树叶上那淅沥的雨声,疏落有致地敲在心坎上,仔细体味时,心头便有满满的欢喜。
  
  雨滴打在枝叶上,仿佛有着绵密的弹性,叶与叶相拂,刹那的交错,奏出难以察觉的鸣声,很快,又复归于宁静。
  
  惊奇于造物的神秘幽微,听累了,他便睁开眼睛。
  
  园子里,有一个白衣飘飘的女子,不知道从什么地方,翩然而至。
  那女子手持一枚精巧的纺络,不停地编制着什么。她款款移步,从容秀雅,一边走,一边伸出收手去,在虚空中抖动着,近了,近了,沈生终于发现,那女子素手抬起时,揽入络中的,不是纱线,而是天空中飘拂的雨丝。
  
  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竟然能揽雨成丝?
  
  不待沈生细想,那女子已走到他的身边,她衣袂翩跹,飘若浮云,全身上下,仿佛笼罩于冰丝雾毂之中,有着说不出的寒淡清雅。
  
  她看着沈生,目光澄澈,美丽的眼眸里没有任何尘世的颜色。
  
  沈生也看着她,脸上带着些微迷惘惊慌,在看清那女子的刹那,他忽然胸口长鸣,耳边如有炸雷响起,惊得神魂俱失。暮色已经降临,可是,他分明觉得,眼前光华四射,如狂如瀑,要灼瞎他的双眼,更兼摄了心魂。
  
  惊鸿一瞥,便可颠倒众生。
  
  惊艳,却又如斯的熟稔,沈生调动残存的理智,将那女子,迎入户内。二人虽是初见,却恍若三生三世的旧相识,坐在一起,絮絮低语,仿佛嘴边的话,总也说不完。
  
  已而夕阳在山,天色向晚。沈生与那女子,携手入亭。落日的余晖,斜斜地照在亭子上,空山新雨之后,万物苍翠欲滴。在这落日的时刻,在这柔软的黄昏,那身披白纱的女子,在沈生眼中,仿佛神仙中人。
  
  执手相看,仿佛,永远也看不够。
  
  过了一会儿,她站起身来,将她用雨丝纺成的轻纱,交到沈生手里。对他说:“时辰到了,此乃冰纨,送与有情人!”
  
  话音刚落,便在沈生眼前消失了。
  
  沈生做出个承接的手势,却感觉手中空若无物,低头看时,一团如烟如雾的布帛,正捧在掌心,轻薄,微凉,如同那女子手上的肌肤。
  
  她如同海市蜃楼一般的消失了,只有手里的冰纨,证明她曾经来过。
  
  此后,沈生每每与人提起此事,对那女子,始终念念不忘。有时候,说着说着,便陷入沉思之中,怅然不知所云。
  
  亲友们给他张罗娶妻的事,每次都被他断然拒绝。为了那园子里的惊鸿一瞥,这痴情的男子,终生未娶。女子走后,他更是从未离开那园子一步。
  
  每天,除了吟诗作赋以外,就是对着那团冰纨,怔怔地发呆。直到双目之间,浸浸生血。
  
  后来,他终于走出园子了,却是为了寻找技艺精绝天下的裁缝,将那幅冰纨,裁成衣服。
  
  衣服裁成了,未动一针一线,纯以出神入化的刀工,辗转腾挪,剪成深衣形状——所谓的天衣无缝,亦不过如此!
  
  穿在身上,婉转贴合,轻若无物,在炎热的夏季,也能感到秋风送爽的凉。
  
  沈生与这件衣服,终生相随,视同珍宝。
  
  有人问他,你这又是何苦?
   
  沈生答道:
  
  “玉人赠与有情之物,岂能辜负。我将在此守卫终生,待其再至。”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