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人

第31章


印尼大副首先看到的是一对快艇高速冲向船艉,一边一只。一群黝黑、赤足、敏捷的人从快艇上轻松跃上甲板并冲向上层建筑和他所站的驾驶台。他只有时间按下通往船长舱的紧急蜂鸣器,那些人正从驾驶桥楼冲进门来。随后一刀在喉,只发出一声嘶叫,“船詹,船盏……”
用不着喊。疲惫的克纳特·赫尔曼正好走上来目睹发生的一切。他和南蓬先生一起上到驾驶台。南蓬手持一只迷你乌兹。这挪威人明白最好别抵抗。弗里曼特尔的公司老板肯定会跟海盗们解决好赎金问题。(狐狸:这句有错字,对不对我也不知道-_-||)
“赫尔曼船长……”
这混蛋知道自己的名字。是有备而来。
“请问一下您的大副,过去五分钟内他有发出任何无线电信号么?”
用不着问。南蓬说的是英语。对挪威人和他的印尼大副而言,这是种通用语。大副尖叫着说自己没碰过无线电发射钮。
“非常好,”南蓬说道,随后他以当地语发布了一连串命令。大副听懂了,他张嘴喊起来。挪威人一个字都不明白,但当那名海匪把他副手的头向后一拉,在喉咙上干净利落的一切,他什么都明白了。大副蹬腿,痉挛,倒下去,死了。赫尔曼船长在海上四十年了,从未晕过,可现在他倚在舵轮上吐空了胃。
“有两堆要清理的了,”南蓬说。“现在,船长,您每拒绝服从我的命令一分钟,它就会发生在你的一个人身上。我说清了么?”
挪威人被押到驾驶台后的小无线电室,在那里他选定16频道——国际遇险呼救频率。南蓬拿出一份写好的单子。
“您不要以平静的语气读它。船长。等我按下发送钮,点头,你就用惊恐失措的声音把这条消息喊出去。否则您的人会死,一个接一个。准备好了?”
赫尔曼船长点点头。他甚至根本用不着去装那极度紧张的效果。
“Mayday(呼救信号),Mayday Mayday。Java Star Java Star……发动机舱大火……已不能保船……我的位置……”(狐狸:术语我不会,大概就这意思,凑合吧%>_<%)
甚至当他读出时,他就知道那个位置是错误的。它在南方一百多英里的西里伯海中。但他没有就之争辩。南蓬切断传话,用枪指着,将挪威人带回驾驶台。
两名本船的海员被弄来急匆匆刷洗驾驶台地板上的血迹和呕吐物。他能看到另外八个人由六名海匪监视在舱口盖上聚成惊恐的一团。
又有两名劫持者进入驾驶台。其他四人正把救生筏、救生腰带和一对充气救生衣扔进下面的一艘快艇。这只快艇艇身中部带有额外的油箱。
等他们准备好,那只快艇离开JavaStar号,向南驶去。平静的热带海面上,以十五节速度航行,他们将于七小时后开到一百英里外,并于明日十时返回匪巢所在的溪湾。
“新航线。船长,”南蓬礼貌地说。他的声音温文有礼,但他眼中难以抑制的仇恨揭穿了他向挪威人表现出的人道。
新航线是折返东北,出苏禄群岛,穿过国际航线进入菲律宾水域。
棉兰老岛的南部省份是为三宝颜,而它的某些部分则不能算是政府军控制之下。这里是阿布萨耶夫组织的地盘。他们可以在这里安全地招募新兵,训练,带回战利品。JavaStar号当然是战利品,尽管它不大好卖。南蓬用本地唇典跟一名老海盗谈商谈。这里的溪湾两侧被难以通行的丛林包围,他指着狭窄溪湾的入口。
他的问题是:“你的人能在这儿操纵它么?”海盗点点头。南蓬向围住海员的那群人下令。他们甚至没有回声就将水手们赶到栏杆处,开了火。人们惨叫着跌进温暖的海水。水里的什么地方,鲨鱼们闻到有血腥的味道。
赫尔曼船长惊呆了,要有两三秒时间他才能做出反应。他根本用不着反应了。南蓬的子弹完全射入胸膛,他也从驾驶楼上跌落海中。半小时后,在两只几周前失窃的小拖船拖曳下,伴随着众多的尖叫呼喊,结实的柚木码头傍,Java Star号泊入她的新泊位。
丛林在各个方向上掩盖了她,包括头顶。同隐藏其下的还有两间长而低矮的锡顶车间,里面有钢板、切割机、焊机、发电机和漆料。
Java Star从16频道发出的那通绝望的最后呼叫被一打船听到了,但根据他的位置,离现场最近的是一艘冷藏船,船上装着新鲜、易腐的水果要跨过太平洋送到美国市场上。她正由一名芬兰船长指挥,船长即刻调转方向开往现场。在那里涌动的浪尖上,他找到了带反光标志的救生筏,依照设计自动打开充了气的小帐篷。他转一圈,发现了救生腰带和两只充气救生衣。所有东西都标有那个名字:MV Java Star。根据他遵守的海洋法,莱科宁船长停掉动力,放下小艇去看救生筏。都是空的,于是他下令将之沉没。他已经消耗几个小时,不能在呆下去了。这是没有意义的。带着沉重的心情,他用无线电报告称Java Star号带着上面的所有人失事了。遥远的伦敦,消息被通知给罗德意海上保险协会,在伊普斯威奇,罗德意航运目录上,将之标为失事(狐狸:这句有错字,又没太看懂)。对这个世界而言,JavaStar不复存在。
注1:jihad本义似乎更接近“修行”,并不像媒体常用的“圣战”那么有攻击性,尤其是穆斯林自己说话没理由用错。前面的章节我都跟风写成圣战,现在觉得不大合适,而且这样说在有的语句里还会冲突,所以找到合适的字眼之前,以后这个字都不译了。
注2:原文是shalwar kameez,前面几张也出现过,似乎是类似纱丽的东西,但不知道男子版本中文叫什么,那位知道的告诉一声
注3:所谓“打酱油”,其实原文是milk run,从牛奶公司每天收三鹿发展来的字眼,形容没什么风险的日常活动,说成打酱油完全是因为我的恶趣味,对不起各位啦~/~
福赛斯《阿富汗人》012(2009-03-11 11:40:44)
第十二章
审讯者实际走了一周。马丁就留在囚室里,仅与古兰经为伴。他觉得,他很快也会成为那些熟记6666句诗篇、受人尊敬的伙计们之一。但在特种部队的几年时间最终赐予他一项人群中罕见的才能:在极长时间内保持静如止水的心态,不为寂寞和躁动的欲望所影响。
于是他再次调整自己进入那种内省冥思的状态,唯此可避免一个与世隔绝者陷入疯狂。
这种才能并未阻止埃德泽尔空军基地操作间里的气氛变得高度紧张。他们丢掉了自己的人,马雷克·古米尼和史蒂夫·希尔的询问分别从兰利和伦敦传过来,压力越来越大。捕食者的任务加倍:俯瞰哈伊马角以备“撬棍”再现,并当真珠号[注1]货船出现于海湾地区及其泊入阿联酋某处时予以监视。
哈塔布博士确认了那个故事里涉关关塔那摩的方方面面后才回来。确认工作并不容易。对那四名被放回家的英国犯人,他丝毫无意将自己泄露给他们任何一人。他们都曾反复宣称自己不是极端主义者,是被错误收进美国人网中。不管美国人怎么想,基地组织能确定他们说的都是真的。
更困难的是,由于伊兹马特·汗的不合作,他长时间处于单独监禁状态,结果是其他犯人都不了解他。他承认自己捡来点支离破碎的英语,但那是无尽的审问中得来——先听CIA的人说,然后是唯一的普什图译员的翻译。
就哈塔布所能发现的情况,他的犯人未出过问题。从阿富汗搜集来的丁点情况表明在巴格拉姆到普勒恰尔希监狱间发生的囚车逃逸事件是真实的。他不会知道的是——这套情节是由英国大使馆里那位非常能干的SIS站长所编。尤塞夫准将表演了最令人信服的暴怒,死灰复燃的塔利班探子也相信了。结果他们对基地组织的询问也是如此回答。
“让我们回到你在托拉博拉山地的早年间,”审讯者继续开始时这样建议道,“向我讲讲你的少年时代。”
哈塔布是个聪明人,可他也不会知道——尽管面前这人是冒名顶替,但马丁却比他更了解阿富汗的群山。这位科威特人在恐怖分子训练营的六个月都处身于阿拉伯同党之间,那里完全没有普什图山地人。他记录得十分详细,甚至包括Malokozai果园里水果的名字。他的手从记录纸上掠过,一页又一页。
第二次会谈的第三日,故事进行到那一天——被证明是伊兹马特·汗一生中决定性转折点的一天:1998年八月21日,战斧式巡航导弹打入山中的那天。
“哎,是啊,真正的悲剧,”他喃喃道。“而奇怪的是,你就正是那个唯一的没有任何家族成员在世可以为你担保的阿富汗人。这是个显而易见的巧合,作为一个科学工作者,我恨巧合。经过此事,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影响?”
事实上,伊兹马特·汗在关塔那摩湾就拒绝谈论他为何那样强烈的憎恨美国人。填补了这段空白的信息是来自那些恰拉江事件活下来并进了Delta营的其他战士。在塔利班军中,伊兹马特·汗是个偶像式的人物,他的故事在营火边被低声讲述,他被当成一个免疫于恐惧的汉子。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