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梦:一个期货操盘手的自白

第47章


这也许和他在对赌行的屡战屡胜、少年得志、早期出色的战绩、被人誉为交易奇才等不无关系。他也确实拥有令古往今来所有投机者艳羡的交易天赋和市场洞察力。无论在交易中处于什么样的困境,他总是能转危为安、重新崛起。
从20世纪初期到1929 年的20 多年时间中,里费默在投机市场赢得了非常显赫的声名,拥有广泛的影响力。以致于只要有一条他在卖空的传闻,就会使某一支股票价格下跌。他的名字也经常被登在报纸的头版头条。
在里费默的投机生涯中,暂时的挫折,紧接着的往往是一次更大的胜利,这使里费默更加执着地投身于这种战胜市场的游戏之中。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里费默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自信心空前膨胀。有人说:里费默式悲剧可能正来源于他的天才,少年得志的张扬,历尽磨难,东山再起的豪迈,统统化做了一个强烈的信念:人定胜天。
里费默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是把投机活动作为毕生事业追求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说,投机就是他生命的全部。
也许,正是因为受这种思想的支配和影响,1917 年、1929 年,里费默连续2 次在投机市场赚了几百万、几千万美元,功成名就以后,并没有选择急流勇退,也不是只拿一小部分的资金继续在市场交易,还要把全部身家性命压在市场之中。因为对他来说,生命就是投机,投机就是生命。
问题是复杂的,没有这种执着和敬业,也许就没有里费默以前的出色和辉煌。但是,这种思想倾向如果过于执着,也是危险的,也隐含着他以后不幸的结局。
有人说:一个富有想象的人,在他的生活中,总是看到自己的生活具有传奇色彩。这就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与其说他想创造美好的生活,不如说他想使他的生活成为一个美妙的故事。
里费默意识到了自己深刻的交易思想和无与伦比的市场洞察力,足以战胜任何市场变化的诡谲风云。但是,也正是这一点,却又是一个陷阱,一个他自己构筑的人生陷阱。他对投机事业的狂热和痴迷,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背离了生活本身最真实、最基本的现实性的一面,背离了人首先得活着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投机活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投机成功只是人生幸福的一部分。而在里费默的世界里,当他无意中把投机活动的输赢视为他全部生命的意义所在时,生活的意义一下子就变得狭隘,他眼中的世界也被禁锢了。一旦投机失败,就意味着他人生的彻底失败。
1930 年,在里费默的人生和投机事业到了最高点以后,他开始走下坡路。
1931 年底,他财产的半数不见了。
1933 年,剩下的另一半也不见了。
里费默在一些几乎是必胜无疑的生意上,输掉大约3000 万美元以上。
如果里费默是一个绝对理性的人,如果他在后来的交易中,能严格地按照以往的市场认识、交易策略、风险控制从事投机活动,他的结局绝对不应该是破产。但是,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什么绝对理性的人。人的本质中永远蕴涵着非理性的一面,那是不可能彻底根除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理性很像是一个看家护院的管家,他可以非常自如地应对来自外部的挑战,但是,面对后院这个非理性的“心中贼”,他并没有足够的权威性和控制力。
在里费默生命的晚年,他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在《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中他谈到过,有人问,“你有这么丰富的经验,怎么还让自己干这种蠢事呢?”他说:“答案很简单,我是人,也有人性的弱点。”
里费默的天分、智慧和努力,从他一次一次地从市场中获得成百上千万美元的辉煌战绩中,完全可以得到完美的证明。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里费默不是被市场打败的。但是,交易本来就不仅仅是和外在的市场搏斗,更艰难、更令人畏惧的一点往往是,成功的投机者需要战胜白己,战胜自我的本能和情绪等人的内在非理性因素。
里费默的理论和思想无疑是深刻的、高明的,但是,在20 世纪30 年代,所有的这一切,在他内心的自负、贪婪、恐惧、侥幸的人性、人的心理面前,变得那么苍白无力,几乎一钱不值。人的本质的非理性一面,在和理性面对面的直接交锋中,很长时间占据着主导地位,里费默终于又被他自己打倒了。
希望总是和绝望、自信总是和自卑陪伴而生的。即使像里费默,这种一次次的成功和失败的无穷循环,最终也会让他对未来失去幻想与光明。他也会觉得自己是市场的陌路人,是一个无所依托的流放者,最终丧失了对未来世界的希望。
人生的晚年,里费默是那样的郁郁不得志、悲惨而凄凉。投机市场的杠杆效应,放大的不完全是账户的资金和风险,更是人生的成败得失。一个人用5 倍杠杆,他就承受了常人5 倍的痛苦和喜悦,绝望和幸福;用lO 倍的杠杆,他就承受了常人l0倍的痛苦和喜悦,绝望和幸福。所以说,里费默的股票、期货投机生涯,既是浓缩的人生,更是放大的人生。很多时候,那种铭心刻骨的无助和孤独感,是一般人无法完全体会到的。
在经历了极度快乐和痛苦的往事以后,里费默终于产生了对战胜自己的悲观绝望,对战胜市场的厌倦。无法挣脱的建立在人性的非理性因素之上的独特个性,注定了里费默是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
对里费默自杀时的心境,我的一位朋友有一个非常精彩的比喻: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只做这样一件单调的事:
把一堆散落在地上的砖砌成墙,然后,又把砌好了的墙重新推倒,再把它砌成墙,这样无数次地重复。长此以往,即使是一个意志力极为坚强的人,也会对生命产生一种彻底的厌倦,进入一种绝望的境地。
这种说法和《 西西弗神话》 中的画面是相似的。如果说西西弗意识到了生活的荒谬以后没有选择自杀,以一个中国人的眼光看,是一种阿Q 式的逃避。里费默则作出了另一种选择,更愿意一了百了,直接面对死亡,通过自杀来逃避,或者说解脱。
1929 年,和里费默同时代的投资者格罗克?马克斯,在大崩盘中一天就损失了25 万美元,他说过一句带有黑色幽默的话,道出了市场交易极为残酷的一面:
“经过个人奋斗,我终于从一无所有转为极端贫困。”
当年意气风发,手中拥有几千万美元的投机天王里费默,恐怕做梦也不会想到,10 年以后,这句话竟然会真真切切地应验到他的头上。
在成和败、富和穷、贵和贱之间,永远是那样的循环轮回,这是里费默的宿命,还是投机市场中所有人不可避免的必然的悲剧命运?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每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不会完全一样,人生态度也是千差万别。显然,里费默无法像西西弗那样,在意识到了自己荒谬的命运以后,依然坚定地走向不知尽头的磨难。他也无法接受这样的一种观点: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无论你是快乐的、不快乐的。所以,他选择了自杀。
哀莫大于心死。在人生的最后几年,里费默放弃了挣扎和努力,再也不愿意继续玩他自己过去那种非常娴熟的拿手好戏:在几个活跃的交易市场,魔术般地把一笔小钱再一次累积成数目不小的财富。
在某种意义上讲,里费默的自杀,源于他对投机事业、对这样的生活产生的厌倦,对人生和投机事业的内在绝望。自杀,就是承认自己被投机市场超越,承认大多数人并不理解投机市场。既不可能战胜市场,更不可能战胜自己。
有人说:用自己双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就是至死仍凭其情感行事的人。言之有理。里费默的自杀和他30 年代的破产应该是同一个原因——他的个性和人格的缺陷,也就是人类本质的非理性方面的原因。
这一点,里费默可能也意识到了。所以,里费默在遗书上无奈并绝望地承认:
“我的人生是一场失败!”
二、里费默破产的根本原因——人的本质的非理性因素
里费默在写出如此深刻的《 股票作手回忆录》 以后,在功成名就的30 年代,为什么最后仍然陷入破产的境地?
人们对此的说法不一,有人说:
这是人性缺陷导致。如果说投机事业极其艰难,非常辛苦,那么这个难点和苦处就是我们必须时刻克制情绪,来不得半点大意。而那些大师技艺精湛,屡战屡胜,在他们评估所有条件都具备或者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很可能孤注一掷,不遵守纪律。我想这是他们破产的直接原因。如果他们没有孤注一掷,如果他们遵守纪律,是否还会惨遭破产的厄运呢?可以说技艺越是精湛、经验越是丰富、获得的胜利越多,人性考验就越严峻。
有人说:
里费默失败的根源在于虚名:名号交易天才、渴望受人们敬畏、妄图控制市场、成为股市国王,等等。
还有一位网友的回答是:
里费默失败的根源,源于他在多次东山再起之后,对失败的判断明显带有过多的乐观主义色彩。
里费默的失败必然违背了他从前遵守的原则,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如此,人性的弱点又一次战胜了出类拔萃的人,和击败其他亿万普通民众一样。
上面各个朋友的回答中,有一点是大家的共识,即没有人认为里费默的失败是因为他对市场的认识浅薄,他的交易策略和技巧有问题。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